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静校正解欠佳,不仅影响地震资料后续各阶段的处理质量,也会导致欠优化或完全错误的解释结果.利用折射初至计算静校正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提出一种折射初至波静校正的新方法,既能求出低频静校量,又能获得高频静校量.首先,在CMP道集内,根据折射旅行时方程求出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获得各个炮点和接收点处的低频延迟时间,并把这些低频延迟时间换算成基准面长波长静校正量;然后,从初至旅行时中减取相应的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滑行时间,获得高频剩余折射旅行时,再把剩余旅行时分解成各炮点和接收点的短波长静校正量.该方法被应用于沙漠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静校正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低速层速度(地表直达波)已知的条件下,利用生产炮初至信息,用加权最小平方法和共轭梯度法建立的折射静校正数学模型,迭代求取长波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在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虚假小幅度构造问题及改善剖面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荣立新 《地质与勘探》2002,38(Z1):106-108
常规折射资料解释的原理依据是折射波的相遇时距曲线,一般利用时距曲线的斜率和截距时间求取折射层的速度及厚度,基本的假设是要求地表水平及地下折射界面为平界面,当这种假设不能满足时,解释将出现误差,甚至错误的结果.基于这一情况,提出一种新的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技术,它利用在反射波记录上的初至求出折射层速度及厚度,该方法不受地表地形及折射层起伏的影响,特别适合地表条件复杂地区的金属矿地震勘探等资料.  相似文献   

4.
折射静校正是基于层状介质假设,通过拾取单炮的折射波初至时间,来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而求出静校正量,解决了由于低速层速度、厚度及地表高程变化所带来的静校正问题。这里以山西某矿井多标段三维连片资料处理为例,通过单炮、最终叠加时间剖面折射法与层析法的对比处理,进一步说明了层析静校正方法在解决静校正问题突出的复杂山区连片处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最终实现了各个标段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5.
台立勋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3,(4):413-416,370,371
折射静校正是基于层状介质假设,通过拾取单炮的折射波初至时间,来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而求出静校正量,解决了由于低速层速度、厚度及地表高程变化所带来的静校正问题.这里以山西某矿井多标段三维连片资料处理为例,通过单炮、最终叠加时间剖面折射法与层析法的对比处理,进一步说明了层析静校正方法在解决静校正问题突出的复杂山区连片处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最终实现了各个标段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6.
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是利用初至时间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解决复杂山地地区的低频静校正问题,由于受偏移距范围、迭代次数和反演精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反演模型求解的静校正量残留高频静校正量,影响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针对这个问题,这里提出了基于初至残差的最小二乘法高频静校正技术。假设初至残差就是炮点和检波点高频静校正量,通过最小二乘法构建方程,采用矩阵迭代法求解即可获得炮点和检波点高频静校正量。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原理可行、计算稳定快速,可以在折射法或层析法静校正的基础上显著改善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种推断近地表构造的首波旅行时间反演的新方法.沿折射线相遇段所计算的旅行时间被用来重建地下第一个折射层的形状以及得出沿该界面的折射速度变化.所得信息可作为进一步处理的基础,比如说,用来进行近地表的静校正的计算.该方法优点之一在于确定折射界面的形状与确定折射界面速度互不相关,该方法可绘制多次覆盖时折射界面的几何形状或速度的急剧横向变化图.本文还给出了该反演技术的两个实例.其一利用了合成数据集;另一个利用了在沉积充填的深地堑上方爆破而得到的野外资料.利用合成数据集得到的结果对该方法予以证实并验证了误差分析的结论,其中,利用炮点左侧和右边接收记录来确定的折射界面速度误差符号相反,因此,真正的折射速度应位于这两个估值之间.一组野外数据反演得到的折射图象与常速反射迭加非常吻合,并说明了射线反演方法可处理折射速度或折射界面形状的剧烈的横向变化.  相似文献   

8.
由于自然或人文扰动,近地表第四系覆盖层在横、纵向上存在局部低速带,地震映像剖面上有效初至波旅行时增加,当利用钻孔取芯所获得的波速v解释时,会使异常深度增加,从而使剖面失去了利用v提取异常相对深度的背景,容易在资料解释过程中产生误判。文中首先利用射线追踪法模拟出不同偏移距、不同目的层深度、不同地表低速带的地震映像剖面时间场,然后利用直达波初至进行静校正,结果表明:偏移距越大,静校正后目的反射层同相轴的拉伸畸变越严重;在偏移距不变的情况下,目的层深度对静校正时间量几乎无影响;当偏移距与目的层深度不变时,低速体与下覆介质速度差异越大,过剩的静校正量越大。利用互相关法对地震映像剖面进行静校正,校正后的剖面异常与钻探结果相吻合,二者相互印证,证实了利用直达波旅行时差静态校正地震映像剖面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地表复杂起伏、风化层横向剧烈变化的地区, 用传统常规的静校正方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文章提出了对野外原始数据运用野外低、降速带资料进行高程校正后再进行多次迭代折射静校正新方法的应用, 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本中提到的多次迭代折射静校正方法是在共偏移距域、共炮点域、共接收点域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出剩余的静校正量,当初至时间曲线足够平滑,同时总的平均剩余静校正量收敛于零时,我们便认为所求得的折射静校正量比较准确。通过在山西境内某山地煤田地震资料的实际处理应用,证明了本方法的成功可行。  相似文献   

10.
瞬变电磁法(TEM)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速度较快、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电磁方法,由于其施工便利、成本低廉、工作效率高、应用效果明显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金属、煤炭、地下水等矿藏勘查.该方法应用于地震勘探中的表层结构调查,虽不能直接得到近地表地质体岩性信息.但可通过连续观测获取不同岩性间电性差异信息,根据电性相对关系得到准确的近地表地质体形态和岩性分布规律,为地震资料后续处理提供可靠的静校正量.瞬变电磁法勘探深度由浅层5 m到中深层300 m左右.准噶尔盆地南缘东部台28井区勘探实例表明,通过电性分层、小折射和地震微测井成果资料综合解释,在表层结构建模和计算静校正量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时深转换是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时深转换方法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地质成果的准确程度。针对山西某勘探区黄土覆盖厚度大且变化剧烈的实际情况,在比较大平均速度和分层速度两种时深转换方法的适应性和误差特点的基础上,优选分层速度计算方法作为本区时深转换方法。具体步骤为:根据地层沉积相和地质构造特点,结合由速度谱数据库和声波测井速度数据库确定的岩性分布规律,以单斜为基本单元进行区块划分;计算出各区块的新生界、煤系地层的厚度和速度后,从而求出较为准确的煤层埋深。实例表明,采用分区块、分层计算的煤层底板深度不仅准确程度高,而且还能克服由大平均速度时深转换方法造成的煤层假构造现象。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a possible way to improve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by expanding the data base of useful cross-correlation measurements. We show that the curvelet transform makes it possible to compute synthetic noise correlations by simulating directly seismic ambient noise using the spectral element method. These synthetic correlations can in turn be used to identify surface waves and overtones even on correlations having a signal to noise ratio much lower than one. We hope that the possibility to compute SEM synthetic correlations and to extract more information from correlations will be useful to improve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and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13.
地震体的时深转换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及储层解释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而常规时深转换方法精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勘探井位布置及开发方案的制定。采用时深一体化网格方法,即顶底界面以多井合成记录标定求取的平面时深关系为准,顶底之间利用时间域和深度域网格一一对应关系进行“物理”搬运的方法,从而减小转换前后的累计误差,使地震体及地震反演体时深转换前后的波形与砂体形态保持一致。利用该方法将喇嘛甸油田北部区块反演结果转换到深度域,精细刻画了断层附近砂体的分布特征,指导了L213等3口水平井的部署,砂体预测准确率达到98%以上,年增油17 000 t,展现了新的时深转换方法的精度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Improved supervirtual interferometry (SVI) method that enhanc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f noisy seismic refraction data is presented. This 3D supervirtual algorithm is helpful in removal of side lobes caused by convolution in the conventional 3D SVI method. In this study, we extend the supervirtual seismic refraction interferometry method to 3D geometries commonly used in active seismic exploration.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synthetic 3D seismic refraction data were created using single patch orthogonal geometry. Simple two-layers velocity model was used. A zero phase wavelet was convolved with the refraction travel time to create the seismic wiggle trace. The refraction arrival is computed using the equation for horizontal refractor case and is not adapted for dipping refractor. Noise of Gaussian distribution with zero mean and 0.25 standard deviation was added to simulate a case of moderate ambient noise. The supervirtual algorithm, consisting of crosscorrelation, alignment, summation, and first arrival calculation is performed. By aligning and summation of all the correlogram, the stationary position of source-receiver pairs as required in the 2D supervirtual method are eliminated in this case. Synthetic data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shows accurate first arrival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3D SVI and traces with much better SNR than the actual traces.  相似文献   

15.
利用VSP资料准确获取地层速度,对地震数据时深转换和偏移成像具有重要的作用。受激发接收条件变化、近源动态干扰和初至拾取误差等因素,VSP资料初至时间往往含有一定程度的随机干扰。笔者研究了当VSP资料初至时间存在随机噪声干扰和仅有深部接收数据的情况下,不同井源距VSP资料逐层递推反演层速度的误差特性。研究表明:①井源距越大,其对应资料初至反演速度误差越小;②当仅有深部资料时,井源距越小,其资料反演结果与实际地层速度更接近。为此,提出初至时间平滑后再反演,多井源距反演结果求平均的方法,从而提高层速度反演精度。利用该研究结论,在某海上Walkaway-VSP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煤炭三维地震勘探对煤层作时深转换时常用的方法是:首先利用钻孔处的目的层铅垂深度除以钻孔处目的层的反射时间值的一半,算出各个钻孔处煤层的大平均速度,然后利用内插法绘制测区速度分布平面图。之后,把速度平面上各点的速度乘以时间平面图上反射时间的一半,得出深度平面图。该时深转换易产生误差,有些情况其误差甚至超过了规范要求。针对测区的实际情况,列举了在二层速度情况下用大平均速度作时深转换时误差分析的一些例子,并提出了如何消除误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油气地震勘探中,地震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明显的吸收衰减现象,导致地震信号中的主频向低频移动,频带宽度变窄,相位发生畸变,制约了地震勘探识别薄层的分辨能力。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成像,文章介绍了一种在地震反射数据成像域进行Q值估计建模的方法与流程,并利用估计出的Q值通过偏移成像对数据进行衰减补偿,实现高分辨率成像。该方法在时间域引入等效Q值的概念,首先在初步黏弹性时间偏移成像域的时窗内,通过数据在时窗内的补偿效果来确定时间域的等效Q值参数,接着通过在深度域层速度上计算成像射线获得时深转换关系,进而对转换到时间域层Q值的等效参数进行时深转换,完成最终深度域Q值建模,最后将该关键参数作为黏弹性叠前深度偏移的输入,进行复杂构造的黏弹性补偿成像。同时使用中国东部某实际地震数据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发展的流程和方法可较好实现深度域负责构造Q值建模和成像域补偿,实现复杂构造高分辨成像。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地震勘探项目的相对独立,地震波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只局限于单个采区,对区域性发育特征缺乏系统研究.根据华北、东北28个测区的地震数据体及其钻孔统计资料,在综合分析地震波区域性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取得了垂向传播时间、速度与煤层埋深之间的定量关系:证明它们之间为近似抛物线形式;在特定条件下,埋深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可用不过原点的直线近似拟合.这些经验公式可用于:(1)指导地震勘探设计、处理、解释;(2)解决地震解释中断面时深转换及缺少钻孔资料区区内目标层时深转换问题;(3)解决地质剖面中自动切制断层的难题.研究结果在安徽、河南、辽宁等地震工区使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提高了地震地质成果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a series of two-ship multichannel seismic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northwest Scotland in February 1981. Both expanding spread and constant offset profiles were shot using explosives and a 16.4-1 airgun. The expanding spread shot-receiver configurations yiel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variation of seismic velocity with depth, whilst constant offset profiles allow us to monitor lateral variations in the upper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We show an example of marked variations in the efficiency of compressional to shear wave conversion along a constant offset profile over shallow Lewisian basement west of the Outer Hebrides which we interpret as due to changes in the uppermost basement velocity structure. From profiles north of Cape Wrath we show that where the Precambrian Lewisian basement is buried beneath Mesozoic sediments of variable thickness we can use the constant offset profile of the basement refractor to strip off the effect of the sediments and so correct deeper crustal returns on the coincident expanding spread profiles.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震勘探原理,以二层楔型模型和近似叠加速度求值公式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由速度谱求取平均速度或层速度的具体方法,并以二层楔形及五层楔形模型为例,计算其层速度、平均速度与正常时差速度的误差,结果表明其误差较小,完全可以满足地震资料解释的要求。通过实际应用以及与钻孔标定的平均速度的对比验证,表明该方法对于煤田地震勘探是适用的,特别是该方法可以直接求出沿界面法线方向的平均速度,提高时深转换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