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潘星  李维庆  翟亮  张志强  彭义 《测绘科学》2016,41(4):61-65,96
针对大熊猫栖息地近年来受逐渐频繁的人类活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大熊猫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呈现"破碎化""岛屿化"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功能的方法。通过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07和2013年3期Landsat卫星影像,对研究区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类型开展动态监测;并通过选取计算景观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构建大熊猫运动阻力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研究区自然生态对大熊猫物种基因交流的影响,从空间上对生态功能优化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质量、植被覆盖、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研,运用RS,GIS等技术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整体景观生态格局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区域内斑块和廊道等景观格局因子的变化数据,总结区域内景观生态格局的各类特征,为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及环境破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强大的信息管理、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功能 ,采用松散耦合式GIS建模方式 ,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 ,对二龙山水库流域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 ,期望通过对原有的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 ,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 ,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 ,为二龙山水库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为可持续的景观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长吉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产生的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之间的矛盾、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稳定,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土壤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选取反映自然生态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两大类生态风险指数,利用GIS空间分析、RS技术以及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对长吉联合都市区进行了生态安全风险评价;然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以及气候调节等方面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进行定性评价;再以生态安全风险评价结果为阻力面,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结果确定生态源地;最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定了林地、湿地、草地、水系4类核心生态空间,构建了"三带两区、五脉连江、林田相间"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为长春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RS与GIS的密云县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和Landsat卫星TM/ETM+数据进行生态环境效应遥感分析。首先,对三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土地利 用状况图,并分析了其变化情况; 然后,应用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景观结构变化; 利用RS技术分析了密云县 植被及地表温度; 最后,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和不同生态区划的NDVI和地表温度的变化特点。综合上面的分析,指出了RS与GIS方 法在城市生态环境分析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导致生态用地不可避免地减少,而生态用地脆弱度的分析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选取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分析研究区2000、2010和2016年三期生态用地的脆弱度变化情况,综合运用景观指数方法并建立基于景观指数的生态脆弱度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弱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用地呈现随时间减少趋势,且在近几年减少幅度增大,分布格局越来越不规整,向破碎化发展.生态用地景观破碎度和边缘破碎度在逐年增加.生态安全脆弱度表明生态用地的抗风险能力在不断减弱.本研究可为黑龙江省的生态治理和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借助RS和GIS技术,获取研究区城市的景观生态格局指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各种生态类型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景观格局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部分生态类型持续减少将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的情况,为城市的职能部门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福建省龙岩市景观生态安全程度及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构建了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结合多时相遥感数据、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到2001年和2008年龙岩市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8年间,龙岩市景观所承受的外界压力增加,各类景观结构稳定,景观活力、生态状态处于良好水平;2001年景观生态安全均值为7.27,处于较高安全水平,2008年平均值为6.65,处于中等安全水平.因此,研究时段内龙岩市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处于好中临降的趋势,建议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以提高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值.  相似文献   

9.
王芳  夏丽华 《东北测绘》2002,25(3):12-14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强大的信息管理、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功能,采用松散耦合式GIS建模方式,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对二龙山水库流域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期望通过对原有的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为二龙山水库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可持续的景观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江苏盐城市海滨土地利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江苏盐城海滨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利用地统计学理论模型和GIS技术,对江苏盐城海滨区域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数据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和空间变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87~2007年,盐城海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逐渐增加,自然湿地迅速减少、人工湿地逐渐增加,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加剧。自1987年以来,盐城市海滨区域的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结构的变化已导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差异,景观生态风险呈增大的趋势。20 a间,盐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变异程度逐渐增大。1997年随机地域的空间异质性最大,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程度最大。盐城市海滨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自相关)尺度和方向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各时段该区域东西方向上的变异大于南北方向上的变异;在东西方向上,景观生态风险强度呈现由低变高,而后又降低的特点,最高风险强度带位于西部农田与东部光滩沼泽交界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1.
崔爽 《地理空间信息》2011,9(3):133-135
基于RS、GIS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深圳市域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采用ERDASIMAGINE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对1995年、1999年和2008年的TM遥感影像图进行数据预处理、监督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并通过ArcMap对经过分类后处理的图像进行编辑,得到深圳市历年的景观分类图,应用FRAGSTATS...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6年和2006年获取的TM图像,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景观指数,以右江谷地典型区广西平果县为研究区,分析该区近20 a间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6年间,平果县土地利用变化总趋势是林地、未利用地和居民地面积增加,草地、耕地和水域面...  相似文献   

13.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特征,通过分析景观类型的斑 块大小、数量与形状特征以及主要景观要素间的转化关系,定量反映了1996~2000年三江平原景观数量结构与空间格局的变化。研 究表明,该时期人类活动的强度较大,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和林地、沼泽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相对应,林地、草地和沼泽湿地向较分散 小块分布发展,景观整体呈现破碎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和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以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市级投资重点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选取3类景观指标,对项目区内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景观类型中水田斑块占绝对优势,斑块分维数、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表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和简单; 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降低,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面积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景观破碎度降低; 平均分维数和平均形状指数增大,表明景观形状较整理前变得规则,但总体形态变得复杂;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表明在增加了景观分布均匀程度的同时降低了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类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5.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将梅州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及公路用地、湖泊水面、河流水面、裸地、滩涂等9类,并从景观的基本构成、景观水平的破碎化与多样性、不同景观斑块的空间格局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对研究区合理规划土地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和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以蔚县剪纸文化为例,提出"派系传承一维关系"、"空间传承二维关系"、"派系与空间传承三维关系"的文化传承景观多维可视化方法,用以解析文化传承景观中的时空传承关系,为文化传播的驱动机制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文化传承景观的多维可视化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学思考,通过多维视角深入解读文化景观内涵,有助于文化地理学者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科学工具实现信息挖掘。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济南泉域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不同时期的航天遥感图像,编制各期土地利用分类图,在ARC/INFO和ARCVIEW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问信息库。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大小、面积、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济南泉域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济南泉域内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而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湘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规模、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等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2004年和2009年2个时段不同海拔高度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在地形低缓处集聚;从2004年到2009年,北湖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了168.7hm2;5年来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增长了5.57%;在空间形态上,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2009年比2004年分别增加了0.031、0.189,农村居民点越来越破碎;在空间分布上,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平均最邻近距离缩短了13.29%,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其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备受关注。本文基于1991年和2009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RS、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武汉市近19a的土地利用/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此成果能够为武汉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晓丽  游先祥 《遥感学报》1998,2(4):292-297
本文针对目的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立地分类和评价的方法进行技术上新的探讨。研究中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专家系统(ES)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借助相关数学分析,对北京市森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和在此基础上的立地质量评价及多目标动态决策。通过对北京地区景观特征及其气候、地貌、地形、土壤、植被等各种因子的定性分析,以及一、二类调查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结合实际应用,确定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应用GIS建立各级分类的各因子专题数据库和图形库,通过各分类层次的主导因子及辅助因子的专题图叠加完成初分类。在此基础上,应用知识库中的专家知识及ES的推理机制对初分类结果进行综合,根据可信度理论,得出各级符合生产、造林规划和经营实际的立地类型图。对于最低一级的分类结果,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各类型立地质量的多因子综合评价,并编制立地质量评价图。在分类和评价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虑选择目标集,进行面向目标的动态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