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在阐述生态农业体系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意义和指导思想后,系统地阐述了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四大"生态农业体系和近期实施的"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其中,"四大"生态农业体系具有全面性,"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关注可操作性.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展望与实现目标所需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1978年由国务院批准的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极大地鼓舞着“三北”地区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决心。推动了边陲地带绿化造林的发展。迄今,关心“三七”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人士,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先后发表过许多意见。中国林学会1979年曾召开过“三北”防护林学术会议,《中国林业》、《林业科技通讯》等杂志曾报道过有关这方面的学术性见解。通过讨论使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伟大战略意义及其建设目标与实施步骤进一步得到明确。但在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为此对有些问题有必要加以讨论,诸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应怎样确定,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生态农业试点县生态农业建设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是农业大省,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湖南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7年来,湖南省5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市)生态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和传统农业结构的根本转变;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组织与领导、规划和评价体系的制订与实施、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科技进步的推动能及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是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进一步发展应当采取一些得力的措施,如建立健全的调控体系,重视和加强绿色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和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沈北新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大民政”观,以完善的“大民政”体系建设为目标,不断探索民政工作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民政事业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四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文以最新资料论述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规划的特点、三年多来的建设成就和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文中详细阐述了五个综合规划区的功能,四个重点开发区的建设状况、以杨浦大桥、南浦大桥为代表的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目标,以及外商投资和金融中心等问题,展现了浦东新区高速度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6.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关系到全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制定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规划》。本文分析了80年代山西省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提出了“整体创新,综合开发”,把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成内陆经济开放区的战略大思路,为此,90年代应完成11项大型经济战略工程,同时展望了经济发展改革前景。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生态农业模式设计与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推广生态农业势在必行。本文根据河南省自然资源状况和地域差异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模式,以及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途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马松尧  王刚 《中国沙漠》2004,24(2):191-195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该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应以生态经济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健全法制, 用法律制度来有效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逐步缓解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加强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统一管理。以甘肃省主要生态类型为例, 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南阳盆地丘陵地带生态农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盆地丘陵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条件优越,但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利的因素。文章根据丘陵地带自然、生态条件,运用综合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农业的理论方法,在生态农业布局上,可以把南阳盆地丘陵地带生态农业区建设划分为“三区一线”,并根据各生态农业建设区地貌类型、生态环境争件特点和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要求,选择不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确立不同的主攻方向。实行“区线”结合,纵横布局。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国土安全,从根本上防治和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国家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速生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在回顾了对“地理科学”的认识过程后,用系统的观点阐述了自己对“地理科学”的见解,指出“地理科学”是一个学科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大部门之一,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列的。文章还揭示了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提倡“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是研究此系统的可行的新方法,以此摆脱传统的“培根式还原论”方法所带来的困境。并认为地理工作者应树立起“地理哲学”思想,作为地理科学的哲学概括。作者在最后指出“地理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号召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建立起“地理科学”,掌握和发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并大力宣传“地理科学”。  相似文献   

12.
2006年3月,在辽宁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辽宁省建设厅厅长王正刚。王厅长回顾了“十五”时期全省的建设情况,详细讲解了2006年的发展重点和“十一五”规划。王正刚说,“十五”期间,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推动了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建设和谐辽宁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十五”期间,辽宁省编制完成了《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发挥城市规…  相似文献   

13.
新疆生态环境建设方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影响新疆生态环境变化或主导宏观生态过程的因子是水,植被生态系统既是干旱区水资源的保育者,又是水资源的消耗者,但是这一资源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人类却具有重大意义。生态环境建设的用水策略要坚持完整的水资源观,不能仅仅只注意资源水;生态建设策略要坚持“护一把、扶一把和推一把”的原则,在新疆要实施三大工程,即: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生态系统“强壮工程”;生态过程与经济过程的有效融合是现代生态建设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从阐述本地区资源开发、交通运网和城镇体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地域布局的变化,提出了西北地区“三角两轴两疆”的社会经济建设的空间战略格局,得出了资源,交通、城镇的相互作用与布局的演变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空间格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05年共完成营造林任务54.44万公顷,工程区2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65%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1.6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6.3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39平方米。但是人们在“植树种草”和“保护林地”却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新疆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在分析干旱区生态农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阐述了干旱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能源、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基础等重大战略问题;同时,提出干旱区生态农业建设必须遵循的适宜性、整体性、高效性、稳定性和社会性五大原则;进而提出了发展干旱区生态农业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拍卖“四荒”地使用权,是在新形势下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四荒”资源开发、发展农村经济、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四荒”地使用权的拍卖原则、拍卖方式和购买形式,概括了拍卖后所取得的初步效果,并论述了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的政策措施。这一切有利于加快山区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农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是有效地协调农业实践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关键途径包括在景观层面的生态规划,在生态系统层面的循环体系设计,以及重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社会体系方面,中国的生态农业发展需要通过教育、立法和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必要的道德标准。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效的政府补助政策,有效的污染排放市场体系,以及生态友好产品销售的成熟市场。  相似文献   

19.
概述香港城市现状和全港发展策略,从“五个局面,两大类别”等方面阐述香港城市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数字地球"背景下新疆空间信息设施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字地球”的概念、特征和形成等基本理论,在“数字中国”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新疆”的概念,并且简要阐述了新疆空间信息基础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