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旋代颗粒联合丁艾贴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GER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予加味旋代颗粒联合丁艾贴丸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反流、烧心、嗳气、胸骨后疼痛等)积分的变化,评定中医证候疗效及胃镜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35/40),对照组为57.5%(2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5%(33/40),对照组为67.5%(27/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旋代颗粒联合丁艾贴丸治疗GERD肝郁脾虚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例UC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主要肠道菌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目均明显上升,而有害菌群(大肠埃希菌)数目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有效改善UC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纠正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五音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五音疗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阿普唑仑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以及多导睡眠图(PSG),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38/40),对照组为80.00%(32/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PSQI各项指标评分及总积分、PSG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且除PSQI量表中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评分外,其余指标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五音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改善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养血柔肝埋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治疗组37 例,对照组38 例。治疗组采用养血柔肝埋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腹痛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急迫感、腹胀、黏液便等)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19%(33/37),对照组为71.05%(27/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除外大便次数)、HAMA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养血柔肝埋线法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拟疏肝解毒剂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肝郁脾虚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肝郁脾虚型HCV感染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 例)与对照组(28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疏肝解毒剂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CV-RNA定量、肝功能,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病毒免疫学水平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8%(31/32),对照组为67.86%(19/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毒免疫学水平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32/32,28/2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中,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主症、次症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胁肋胀痛、纳差、恶心呕吐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胁肋胀痛、腹胀便溏、烦躁抑郁、倦怠乏力、多思多虑、善太息、舌淡有齿痕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2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疏肝解毒剂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能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型HCV感染患者中医证候,促进患者肝细胞炎症的修复,减轻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脾虚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肝郁脾虚型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疏肝健脾抑反方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症状(反流、烧心、非心源性胸痛、嗳气、纳差、咽部不适、咳嗽的发生程度和频率)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39/40),对照组为77.5%(31/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项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抑反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GER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味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结直肠癌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46.7%,对照组为2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泻要方加味联合蒙脱石散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郁脾虚型腹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脾消癌方治疗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mFOLFOX6方案行全身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健脾消癌方口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60.00%(18/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KPS评分均提高,CEA和CAl99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升高,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扶正消积法拟定的健脾消癌方可有效提高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Treg/Th17细胞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慢加亚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时的表达变化,进而探讨Treg/Th17细胞对内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致敏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以腹腔注射D-Gal+LPS液(合D-Gal 400mg/kg,LPS 100μg/kg)急性攻击建立肝衰竭IETM大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频数,ELISA法测定不同时间节点大鼠结肠组织IL-10、TNF-α、IL-17A、IL-23、TGF-β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reg、Th17细胞频数在各时间节点均升高(P<0.05),Treg、Th17细胞与前一时间节点比较均有上升(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Treg/Th17型细胞因子IL-17A、IL-23、TNF-α、TGF-β、IL-10各时间节点表达均升高(P<0.05),且各炎症因子与前一时间节点比较均有上升(P<0.05);正常组大鼠IL-10、TGF-β等抑炎因子水平高于IL-17A、IL-23、TNF-α等促炎因子,模型组Th17比例高于Treg,失衡向Th17方向偏移。结论:肝衰竭IETM发生时Treg/Th17细胞失衡,向Th17方向偏移,相关抑炎、促炎因子均释放增加,加剧IETM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五音疗法联合痛泻要方加味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 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8 例。西药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汤剂口服治疗,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配合五音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4周,评价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总有效率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为92.86%(26/28),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8.57%(22/28)和中药组的75.00%(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中、西药组(P<0.01);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中、西药组(P<0.05),且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方面均显著低于中、西药组(P<0.05)。结论:五音疗法联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介绍田淑霄教授运用化湿清毒法治疗利普刀(LEEP)术后带下病的经验。田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虚湿毒蕴结,冲任受损,带脉失约而致。治疗则予以健脾清毒中药临床随症加减,获得满意疗效。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辛香通络法是叶天士基于《内经》《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在肠道病证中应用广泛。结肠炎癌转化是炎症性肠病长期持续演进为癌症的过程,中医以其独特视角,将结肠“炎症-不典型增生-癌症”与“脾虚-肝郁-络阻”相契合,认为香可扶正以缓脾虚,辛开肝郁以行气血,辛窜散结以通络阻的辛香通络法在延缓或阻断结肠炎癌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桂芍巴布剂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3例采用中药桂芍巴布剂敷神阙穴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西药曲美布汀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8%,对照组为7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主要症状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桂芍巴布剂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患者阴道炎的易感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1日至12月31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有外阴阴道瘙痒、干涩、疼痛和(或)分泌物异常症状的患者483 例,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与《一般情况调查表》,分析阴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483 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4 例(0.8%),微生态失调者479 例(99.2%),其中不能明确致病菌者129 例(26.9%),有明确致病菌(即阴道炎)者350 例(73.1%)。嗜食辛辣是阴道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中医体质方面,与非阴道炎患者比较,阴道炎患者中痰湿质比例更高,平和质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湿热质多于细菌性阴道病中间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P<0.05)。结论: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均衡饮食,改善体质偏颇状态,有助于减少阴道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介绍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的经验。潘教授认为慢性乙肝的病位在肝,与脾胃、胆、三焦密切相关,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畅、正虚体弱等导致肝郁脾虚、湿毒内蕴,从而病情缠绵,迁延不愈,并以郁、毒、虚概括其基本病机,其中肝郁贯穿慢性乙肝的始终。潘教授根据这一基本病机确立了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扶正补虚的基本治法,治疗上祛邪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扶正以补益先天后天、扶助阳气为主,并以经验方肝复方为基础方,根据疾病阶段灵活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肝郁脾虚型NAFLD患者68 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 例。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血清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06%(33/34),对照组为82.35%(28/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ST、ALT、TC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5.88%(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型NAFLD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采用王不留行耳穴贴治疗,选取耳穴的神门、皮质下、心、肾、肝、脾6组穴位,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结果:临床治愈32例,显效22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3%;60例患者临床症状评分、PSQI指数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五轮学说及眼部图像特征提取技术,探讨不同证候(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的肝硬化及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眼部图像特征及其差异性,以期从眼部图像特征上为肝硬化临床诊断及证候辨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住院的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3种证候的肝硬化患者118 例为研究对象,运用眼科裂隙灯采集受试者的眼部图像,并以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匹配的非肝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115 例及健康志愿者112 例眼部图像特征为对照进行比较研究。剔除因受到各种因素干扰眼部图像不符合要求的患者,最终3组各纳入60 例进行眼部图像分析。基于图像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提取法,将彩色图像转化为共生矩阵,计算图像LBP特征面积百分比。通过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组间差异性。结果:肝硬化患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与健康人3组眼部图像LBP特征面积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人组相比,在255层面积百分比中,肝硬化组有245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脏疾病组有246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慢性肾脏疾病组相比,2组共有15层面积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种疾病间不同证候的LBP特征频数面积百分比进行比较,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3组证候间共19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硬化组患者3组证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种证候不同疾病间的LBP特征频数面积百分比,湿热内蕴证中,肝硬化与慢性肾脏疾病组患者间有54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中共有46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脾虚证的2种疾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3种证候间频数面积百分比,发现有2层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眼部图像LBP特征发现,肝硬化及慢性肾脏疾病2种疾病间存在明显差异,且2种疾病的相同证候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但同一疾病的3种不同证候间比较,仅肾脏病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而肝硬化患者各证候间区分不明显。提示运用眼部图像LBP特征提取技术对不同疾病区分的敏感性优于对证候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介绍赵征宇教授采用脏腑点穴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该病由肝脾不和、气机失调所致,情志因素是主要诱发因素,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赵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从肝脾不和、气机失调出发,运用脏腑点穴法(点阑门穴、点气海穴、放带脉穴、点左章门、点双侧天枢穴、采用引气归元法)结合针刺治疗IBS,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灌注中药榄香烯乳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瘀毒内结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榄香烯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化疗药物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瘤体客观疗效、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及1年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在瘤体客观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毒副作用情况比较,治疗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4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治疗后血液、消化、泌尿系统各指标毒副作用分级情况比较,除HGB、TBIL以外,治疗组各指标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生存情况略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榄香烯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能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瘀毒内结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较灌注化疗药物的对照组毒副作用更小,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