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微型信息处理机控制的电阻率横断面系统(MRT)MRT系统是有效的电阻率成象系统。此系统的设计可以提供信息,从而确定沿剖面上横截面的地下岩层电阻率分布。在地层显示出侧向和垂直向两个方向电性变化的地方,这个系统特别有用。野外技术包括沿给定剖面上反复做等间距视电阻率的横向测线测量,并且每做一次增加一次极间距。用这种办法建立电阻率空间剖面——拟剖面,从而以等值线来提供地下岩层电阻率分布的定性图象。在地下岩层是二维结构并且某些约束条件是可用的地区,定  相似文献   

2.
张北-尚义地震前后电阻率的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吉  赵国泽 《地震地质》1998,20(2):69-171
在张北-尚义地震区震前已有大地电磁资料测点(511点)进行了两次重复观测,在震中区测点(MMC点)进行了连续4昼夜的观测。测量结果显示:(1)与震前资料相比,511测点沿电性构造走向方向(NNW)在0.2~4s周期范围内的视电阻率减小,垂直走向方向的视电阻率增大;(2)MMC测点两个方向在0.2~10s周期范围内的视电阻率随测量时间逐渐增大;(3)511测点两次重复观测和MMC的观测可能都反映出震后电阻率正在逐渐恢复。此外,还对地震前后地下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初步推测,观测到的电阻率变化是由于地下流体活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芦山MS7.0地震余震期间大地电磁视电阻率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5月3—24日距主震震中约7 km处所观测到的大地电磁数据为基础, 分析地下电阻率变化与较大余震(MS>3.0)活动的关系. 为确保用于地震异常分析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基于大地电磁方法的特点, 使用稳定估算(robust)技术和相干度因子约束等方法得到各频点一定数量的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 再根据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的分布形态, 剔除引起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突变的谱值之后得到高质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 此外, 根据曲线形态和误差分布来判断数据质量, 剔除可能受到干扰影响的数据, 以获得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电阻率变化的视电阻率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 观测期内的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总体呈非单调的增大趋势, 最大增幅达27%; 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几乎在每个相对集中的较大余震丛集后均会出现高值, 而较大余震丛集期间对应的则是视电阻率低值. 从物理机制上分析地震的电阻率效应源于微裂隙内孔隙流体的变化, 故推测芦山地震余震期间电阻率的增加趋势是由于震后应变释放区应力恢复和孔隙度恢复所致.   相似文献   

4.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5月3—24日距主震震中约7km处所观测到的大地电磁数据为基础,分析地下电阻率变化与较大余震(MS3.0)活动的关系.为确保用于地震异常分析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基于大地电磁方法的特点,使用稳定估算(robust)技术和相干度因子约束等方法得到各频点一定数量的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再根据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的分布形态,剔除引起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突变的谱值之后得到高质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此外,根据曲线形态和误差分布来判断数据质量,剔除可能受到干扰影响的数据,以获得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电阻率变化的视电阻率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观测期内的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总体呈非单调的增大趋势,最大增幅达27%;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几乎在每个相对集中的较大余震丛集后均会出现高值,而较大余震丛集期间对应的则是视电阻率低值.从物理机制上分析地震的电阻率效应源于微裂隙内孔隙流体的变化,故推测芦山地震余震期间电阻率的增加趋势是由于震后应变释放区应力恢复和孔隙度恢复所致.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中等地震前超低频电磁波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超低频电磁(ELF)观测仪电磁波技术测量空间和大地电磁信号,可研究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结构,研究地震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变化。2009年3-10月,在吉林省中东部发生多次中等地震前后,电磁场和视电阻率出现了较好的异常对应。本文对这些电磁异常进行了分析并对产生这些异常变化的可能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矿井岩层受力状态与视电阻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矿井岩层视电阻率实验的方法和内容,利用实验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岩石视电阻率的变化与其承受的应力一应变状态的关系,对于视电阻率的变化机制和方向性问题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三层介质中膨胀球模拟震源的应力、应变场以及由这个应力、应变场产生的电阻率变化量和地表视电阻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一定强度的“震源”,在地电装置探测范围内的应力场随具有不同弹性参数的层位有显著的变化;而应变场却看不出有明显的突变;由地表视电阻率变化量的计算结果揭示了地电异常受台站介质电性结构与力学结构的综合影响。因此作为预报地震的地电阻率法一方面要寻找具有高电阻率——应变灵敏度岩层的台址,另一方面台址的视电阻率变化对各层真电阻率变化要具有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在青藏高原北缘第一个长约400km的MT重复监测剖面上所获得的地震前后最新的地表视电阻率资料,用一维MT反演方法得到了剖面古方电性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参数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电阻率的变化呈现分区特征,并与剖面附近地震的强度及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9.
电性源地-井瞬变电磁全域视电阻率定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井瞬变电磁(TEM)方法是在地表发射,探头沿钻孔(井)测量瞬变响应的一种井中物探方法.由于接收探头沿钻孔深人地下,因此能够获得更加可靠的地下目标体信息,尤其当存在低阻覆盖层、浅部矿化等地质干扰,或者勘查深部规模不大之良导矿体时,地-井TEM方法的优势更加明显.相对于磁性源系统,电性源系统发射功率大,辐射面积广,更适合地形复杂地区之深部找矿.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电性源地-井TEM的近似解释方法,首先给出了层状介质电偶极子在地下的TEM响应,进而通过电偶极子叠加的方式获得了电性源条件下的TEM响应.利用感应磁场与均匀半空间电阻率的单调关系通过反函数定理进行了全域视电阻率定义.理论模型的视电阻率计算结果显示,不同深度测点的视电阻率曲线首支不同,而尾支基本一致.这说明了全域视电阻率是测点周围有限范围内介质的综合反映,所以不同深度测点的视电阻率曲线首支所反映的范围是不同的.绘制了不同时间道视电阻率剖面曲线,以期显示地下电性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全域视电阻率定义能够基本可靠地反映地下信息,从而为该技术在矿区深部找矿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Zohdy方法近似反演三维电阻率测深数据。正演计算采用有限单元法。反演初始模型由测量视电阻率数据给出。通过比较实测视电阻率值和预测模型计算的视电阻率值对数差来修改模型网格电阻率.为了解决任意电极距测深数据的反演,采用大、小双网格剖分。大网格反映地下电性分布情况。小网格用于实际有限元正演计算.在电阻率调整公式中加入一个迭代系数,能够加快收敛速度.并对加5%随机噪声的模型理论视电阻率测深断面数据进行反演,得到的电阻率分布与模型电阻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视电阻率及其差分曲线在岩土分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视电阻率曲线与视电阻率一阶差分曲线应用于岩土工程施工中.对两种曲线比较后发现,两种曲线均为有效的视电阻率信息.视电阻率一阶差分曲线具有较视电阻率曲线更高的分辨率.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较好地对岩土进行分层.当视电阻率存在明显差异且岩层厚度较大时,可用视电阻率曲线对岩土进行分层;当视电阻率差异较小时,则用视电阻率一阶差分曲线对岩土进行分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价了四川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前后成都台地电观测环境,研究了该台视电阻率变化.结果为:(1)两次大震发生在该台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接近,是近距离大震,相应地,在两次地震前该台两个正交测道中的每一测道视电阻率变化均显示了中期异常及其变化过程的重现性和异常幅度的相似性;(2)在每次地震前,两个测道表现了异常变化形态、幅度和起始时间的差异性.其重现性、相似性证明这些异常与两次大震晚期孕育有关;差异性主要展示了与震源机制有直接联系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揭示了震前该台地下介质经历了强烈的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按照《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和《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二部分,电磁观测)》(GB/T 19531.2-2004),对安徽省肥东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场地进行了勘选,采用十字电测深法勘探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分布情况,并对观测环境进行电磁骚扰测试,经过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和初步分析处理后,认为该场地适合地电阻率台站建设...  相似文献   

14.
阐明用四极对称法测得的地下岩石视电阻率(ρs)年变化形态的特征及其物理本质和作用是地电予报地震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这一课题加以初步研究。一、年变化的形态类型视电阻率年变化的形态类型有三种:(1)正常年变化,如图  相似文献   

15.
《地震》2015,(4)
本文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处理,分析研究了兰州及附近地区2004—2013年共10年期间5个大地电磁测点视电阻率重复观测数据,得到:1在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这些测深点在穿透深度几~二十余公里范围内的连续频点显示了同步变化的视电阻率异常,时间上对应了本次地震。其中3个测点NS测向在几乎相同的深度范围内出现了异常变化,各测点的NS测向异常频点较EW测向多且连续性好。2 NS和EW测向的连续频点在归一化变化速率曲线上同步上升异常是测点原地地下电阻率变化引起的,反映了地下介质相应勘探深度范围内电阻率升高,NS测向的连续频点的归一化变化速率下降而EW测向上升的变化,反映了测点原地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了MT复测的地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广西龙滩库区库水加卸载过程中地下电阻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龙滩库区于2009年至2010年初库水加卸载过程中,对4个测点进行了3期次大地电磁观测,观测频段为320Hz~1000s。观测结果显示库水加卸载过程中深部介质电阻率变化与岩性有关。在同一岩性出露区域的3个测点,库水加卸载的3期次观测的视电阻率数值在频率1Hz以下频段变化明显,库水水位最高时段测量的视电阻率值最低,水位下降阶段测量的视电阻率数值最高,最低水位测量的视电阻率数值居中。实测结果表明:在广西水库水位加卸载过程的不同时段,库区岩性、库容面积和自重变化对地下水的连通和渗透有较大影响,从而导致地下一定深度下的介质电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气候的交替变化将导致大地表层含水量发生变化,从而使该层介质的电阻率发生变化,进而使得观测结果(即视电阻率)发生变化,显然这对地震前兆观测而言是一种干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前兆地电阻率台采用单极距观测方式,因此观测到的视电阻率变化应是表层变化(主要是干扰)和观测范围内深部变化(地下介质应力与应变状态发生变化)的综合反映。作先依据台址下的水平层状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发现大地表层含水量的变化对单极距四极装置视电阻率观测值的影响有两个特征:(1)无论台址下电阻率结构是下伏低阻还是下伏高阻,表层介质电阻率升高对观测值的影响都很小;(2)表层电阻率降低对观测值的影响很明显,且对下伏高阻结构的影响大于对下伏低阻结构的影响。然后用视电阻率实际观测资料说明了将其特征用于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地震电性变化及其物理机理初步讨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典型震例中的视电性异常变化,介绍了视电性变化各向异性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的关系,讨论了电性变化的物理机理。结果表明,视电性变化与饱水裂隙电阻率ρf、固架电阻率ρ0和裂隙率υ有关,与DD模式预言的震源区扩容阶段电阻率变化过程,岩(土)标本加载过程中视电阻率变化相吻合,地震电性变化主要是由于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扩容裂隙快速发展、导电通道串通、导电流体活跃而引起的。我国地震地电阻率观测确实检测到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9.
张魁林 《内陆地震》1989,3(1):71-80
为了研究地电阻率和电场的变化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苏联在中亚地震预报试验场进行了实地测量和多方面的探讨,现将其观测结果介绍如下。 一、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的观测结果 1.1偶极电测深 1983年,苏联科学院高温研究所电磁方法试验考察队在伏龙芝地震预报试验场用偶极测深法,采用AB=620m的供电极距,对地壳上部岩层电阻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1研究背景在2022年更新后的《震情会商技术方法业务应用推荐清单》中,添加了地磁测深视电阻率(地磁谐波比)异步方法。该方法通过分别计算垂直分量Z和2个水平分量X、Y的谐波振幅比值,判断地下深部视电阻率变化的同步性,进而预测地震是否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