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在城镇规划和建设领域出现了备受关注的新课题——城镇风貌:广西南宁市出台了《南宁市城市风貌分区规划研究和建筑控制导则》;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了2014环巢湖地区江淮建筑风貌设计大赛;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布了《甘肃省省域风貌体系规划》和《甘肃省美丽乡村民居特色风貌图集》等。这是全国各地抵制"奇奇怪怪的建筑",落实城镇建设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与此同时,有关城镇风貌的多重解读和多种模式也在关注之列。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记者张颖报道为了深入解析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并在当代建设中更好地传承、创新,使传统建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有效指导当代建筑创作,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二批共10卷近日正式出版。建筑是一个民族生存智慧、工程技术、审美理念、社会伦理等文明成果最集中、最丰富的载体,其传承及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与贫弱的标志。改变今天建筑缺失传统文化的局面,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把握其精髓和发展脉络,挖掘和  相似文献   

3.
八面来风     
《工程勘察与岩土行业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正式发布前不久,由中国建设职工政研会工程勘察行业分会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勘察与岩土分会联合开展的住房城乡建设部重点课题《工程勘察与岩土行业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正式发布。这是近年来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工程勘察和岩土行业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并从理论上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的研究课题,参与单位达400多家,跨20多个行业系统。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由中国建设职工政研会工程勘察行业分会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勘察与岩土分会联合开展的住房城乡建设部重点课题《工程勘察与岩土行业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正式发布。这是近年来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工程勘察和岩土行业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并从理论上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的研究课题,参与单位达400多家,跨20多个行业系统。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第二批)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根据不同地域文化深入解析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及其建筑细部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法,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推进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设中的传承、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我刊专门策划了《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传统,传承未来》专题报  相似文献   

6.
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规划选址影响巨大,直到今天对现代城市建设也有借鉴意义。通过对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设计这一实例,提出从校园规划选址上体现风水文化的精髓,同时在校园规划设计中贯穿了山水校园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以中华优秀建筑传统为主旨,以世界先进建筑科技为手段,古今相合,中西相融,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这是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在《大壮营造录·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作品集》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这位从业47年,不仅潜心钻研传统建筑技艺,更加忧心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建筑设计现状的古建专家,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界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积极思  相似文献   

8.
在伟大祖国成立65周年前夕,我国传统建筑领域首家行业组织——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又增添了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传统建筑发展创新的"生力军"。分会的成立,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与地域化的冲撞与融合、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冲撞与融合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9.
近日,由中国美术馆和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联合主办的艺术与美术馆建筑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从美术馆建设实践出发,针对艺术实践与美术馆建筑设计的关系、“中国气象”和当代文化建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歌德学院院长安德思等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的数十位建筑设计师、建筑评论家、美术家和哲学家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传统建筑根植于深厚而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广博的历史与广袤的土地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我国的现当代建设中,传统建筑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城乡环境的建设活动,如何正确并深入地解析优秀建筑传统并执着地延续传承,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并有效指导当代的创作实践,是现当代城乡建设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很高兴参加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华建筑文化传承创新与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经过王素卿理事长、张锦秋院士的引领,我们已经转入到了文化的课题。清华大学单德启教授提出"要保卫祖国的尊严",我认为,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心里也常常觉得很不平,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么多的项目给国外的学生来做,为什么我们老师自己不做呢?我不排斥外国建筑师与中国建筑师进行文化交流,但是,要不要请这么多的外国建筑师来呢?对此,我觉得很不安。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传统建筑根植于深厚而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广博的历史与广袤的土地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我国的现当代建设中传统建筑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城乡环境的建设活动,如何正确并深入地解析优秀建筑传统并执着地延续传承,如何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并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是1995年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研究会宗旨弘扬、继承、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建筑文化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神圣而艰巨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致力于提升中国民族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致力于提升中国民族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水平,推崇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振兴中国建筑文化,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决定颁布后,中国建筑文化的探讨也兴旺起来。中国建筑创作向何处去?这个老话题有了新的高度和新的视角。国内建筑界的不少精英都参与其中,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是滋养中国建筑文化繁荣的良田沃土,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依法治国、提升治国理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城市建筑文化科技工作者,笔者认为,研究城市建设新理念、探讨城市治理新模式、具有国家视野的文化能力与城市建筑的发展治理息息相关。习近平主席倡导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落实到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主题上,就是要在融通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思考在农耕时  相似文献   

16.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 前不久,由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承办的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建筑设计行业企业文化交流观摩会在天津召开。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王子牛、协会建筑设计分会秘书长陈轸、副会长丁洁民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栗元珍出席,天津市建筑设计会议由建筑设计分会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记者郝莹报道为了更好地弘扬湖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文化精神,近日,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暨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武汉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出席会议并为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授牌。据了解,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是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后设立的第一个工作委员会。王树平在讲话中强调,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和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  相似文献   

18.
<正>回想对新中式建筑设计之路的探索,从1988年的山东临沂陶然居大酒店建筑设计算起,已有28年,当时笔者还是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起自幼年的家庭熏陶,使笔者从中国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中深受滋养。对民族文化的挚爱,使笔者在选择建筑设计学业时就对蕴涵着数千年来民族文化优秀理念和聪明智慧的传统建筑情有独钟。及至大学毕业走上建筑设计这条人生道路之初,就满怀激情地憧憬着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亲手设计新时代中国建筑的梦想,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代大潮中的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将在2008年7月15日-23日在昆明举办。本次世界大会的主题是"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是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学科五年一度的奥林匹克盛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申报的"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是整个世界大会唯一一个关于建筑的专题会议。本次专题会议将向世界展现中国建筑的多元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展现中国建筑文化的变迁和辉煌。  相似文献   

20.
<正>一直以来,我国建筑施工主要采用现场施工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工业化程度不高、设计建造较为粗放、建筑产品质量不稳定、建设效率低、劳动力需求量大、材料损耗和建筑垃圾量大、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已无法满足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需要;改变建筑设计模式和建造方式,提高建筑科技含量、性能和质量的需要;解决建筑市场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需要;有效保证工程质量、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的需要等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需求。建筑工业化是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建筑行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支撑,不能忽视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