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人机航拍遥感技术具有实时分析和信息传输,高危地区探测,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它是对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应用有力而充分的补充,该技术在不同的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低空无人机遥感探测技术可以在2000米或更矮的距离内飞行。在一些矿山工程中为了更好地为矿山遥感动态监测创造数据源,补充卫星系统在矿区连续监测中综合遥感探测数据的问题,加强卫星遥感跟踪监测的时效性。利用低空无人遥感信息及其技术应用于矿山的持续监测,大多数传统勘探技术的缺点是无法实时真实地反映大规模开采中真实的情况。利用超低空飞行无人机开展卫星遥感多种技术,可以实现矿山的测绘要求以及数字矿山的创建。  相似文献   

2.
激光雷达是一种监测大气颗粒物分布和传输的有效遥感手段,能够克服常规地面监测站零星分布、无法实现区域覆盖监测的问题。通过布设一台垂直探测激光雷达和一台水平扫描激光雷达,实现大气颗粒物的垂直结构探测以及半径6 km内水平分布情况监测,并结合斜率法和Fernald算法实现更加精确的水平方向消光系数反演,进而实现以三维数据分析颗粒物的传输、分布和浓度变化情况;并利用地面国控站点数据同水平消光系数进行相关性对比。结果表明,利用三维大气探测激光雷达能够有效地揭示城市地区较大区域内的颗粒物分布和传输情况,具有覆盖范围大、探测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突破了传统测量方法中点对点监测的限制,具有采集范围大、距离远、数据密度大、连续性高等优点,在边坡监测中可通过构建模型实现面与面、模型与模型的对比,对边坡的整体变形情况做出判定,与常规测量手段相结合,可为边坡稳定性评估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随着连续运行跟踪站技术的发展,基于连续运行跟踪站的实时定位技术逐步出现。传统的形变监测在小范围内可以实现实时监测,但对于大范围的形变监测一般采用定期观测,然后进行后处理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河北连续运行跟踪站的实时大范围自动监测技术和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大范围高精度的实时监控问题,并且具有灵活、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GNSS变形监测技术在公路、铁路的实时变形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受作业范围的限制,采用传统的手段需要大量布设参考站,无法经济有效地实现对大范围工程项目的实时变形监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网络RTK技术实现大气误差的充分削弱,实现基于CORS站网的GNSS实时变形监测应用。并通过位于广西的实际算例,证明了基于广西CORS,可以为大范围工程项目提供实时厘米级的变形监测服务。  相似文献   

6.
针对复杂区域探测困难、成本较高的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具有自主巡航功能的环境探测四足爬行机器人及远程监测系统,该机器人以嵌入式STM32F429IGT6芯片作为主控CPU,搭载GPS/北斗定位模块及无线通讯模块,使机器人可以实现自主巡航和自动调节路线.该机器人配备的多种传感器模块可以实现对环境温湿度、风速等参数的采集,同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发送.基于该功能开发的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实时监测,包括运动轨迹和位置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对机器人发送控制指令,实现远程遥控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自主巡航机器人及其监测系统能够实现精确定位和路线实时调整,提高了机器人探测工作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全球渔业资源持续下降,许多天然渔场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以人工鱼礁为主要修复手段的海洋牧场建设在世界各沿海国家得到迅猛发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简单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它的优点,并从卫星定位和数据实时传输在人工鱼礁的投放、鱼礁的监测及鱼礁集鱼效果监测的应用上进行了探讨,概括了北斗系统在该领域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城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屡禁不止,依靠人工巡查等常规监测手段效率低、效果差。微型无人机具有安全高效、机动灵活、成本低廉等优点,可通过低空航空摄影对城市重点监测区域实现实时、全面的动态监测。本文主要分析了无人机航摄应用于"两违"监测中的关键技术,重点从航摄设计、正射影像制作、图斑提取与分析、专题图制作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多光谱遥感技术,是遥感技术发展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先进的探测技术。利用地球资源卫星(ERTS)所拍摄的多光谱象片进行资源勘察和科学考察,具有调查面积大、周期短,能反映动态变化、应用面广等优点,它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多,近200年来,赤潮已成为世界性的年度自然灾害,是海洋三大公害之一。虽然其发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查明,但通过一些手段仍然可以监测和防治赤潮。由于海洋现象具有空间尺度大、变化周期长、直接观测难的特点,传统监测方法的周期太长、精度不够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大尺度、快速和长时间连续的特点,则可以比较快速地监测赤潮,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赤潮的危害。本文从最新的遥感技术出发,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阐述了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赤潮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及原理,重点介绍了高光谱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同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一比较,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塌陷是近年来被关注的重点问题,涉及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水及土质等多种因素,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因此及时探测排查隐患十分必要。目前已有多种物探手段可用于城市道路塌陷的探测。本文以西宁市部分街道为例,通过InSAR技术对其进行大范围普查,对出现沉降异常的重点区域采用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面波法等综合物探的方法进行探测,以弥补单一物探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最后利用钻探的工程手段,针对不同物探方法的优缺点,建立了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浅至深、因地制宜的隐患排查系统,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优点。进一步探索适用于青海湿陷性黄土地区城镇道路的精细化探测手段,经验证可行性良好,可为预防道路塌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泊富营养化由于其可导致藻类水华暴发,引发生态系统灾变和饮用水风险,是中国乃至全球湖泊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湖泊营养状态精准、实时、大范围的同步监测是准确掌握湖泊水环境变化特征,开展富营养化成因分析、评价评估、治理修复和管理考核的重要基石.相比地面调查的传统手段,遥感具有快速、大范围、周期性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叶绿...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源卫星测高资料确定海洋重力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胜军 《测绘学报》2017,46(8):1071-1071
正海洋重力场探测是人类认知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探测信息广泛应用于地球重力场模型构建、海底地形反演、油气资源勘探等领域。传统的海洋重力场探测手段依托于海底布设或舰船搭载的测量仪器,受限于测量成本高、周期长、数据稀疏、重复性差等缺点,无法实现快速获取全球尺度的海洋重力场信息。自20世纪70年  相似文献   

14.
天宫二号近天底角交轨干涉SAR的海洋涡旋探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宇航  种劲松 《遥感学报》2020,24(9):1070-1076
海洋涡旋是海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海洋热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卫星高度计通常能够探测到水平尺度超过100 km的中尺度涡旋,但是由于其分辨率较为粗糙,对于1—100 km的亚中、小尺度涡旋难以探测。天宫二号搭载的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InIRA)是国际上第1个可以用于进行海面高度测量的Ku波段干涉SAR,为观测和研究海洋亚中、小尺度涡旋提供了数据来源。InIRA不仅可以获取海洋涡旋2维SAR图像,同时通过两个天线获取复图像间的干涉相位,能够获取涡旋海表面高度异常,为海洋涡旋的探测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基于天宫二号InIRA数据,开展了海洋涡旋探测的研究,提出一种通过计算涡旋海面相对高度变化实现海洋涡旋探测的方法。通过对InIRA涡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够实现海洋涡旋的探测,并利用MODIS叶绿素浓度数据和海表温度数据对海洋涡旋探测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轻终端+行业云”的实时北斗滑坡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正伟  张勤  黄观文  景策  王家兴 《测绘学报》2019,48(11):1424-1429
对滑坡区域进行地表高精度实时三维变形监测,是实现滑坡灾害精准预警的前提。GNSS技术是目前唯一直接获取滑坡灾害实时地表三维矢量变形的手段,但GNSS应用于大范围滑坡监测存在成本高和计算能力差两大问题。本文采用物联网思维,以"云+端"的设计理念,自主研发了千元级小型化实时北斗/GNSS监测技术装备,并研制了毫米级实时监测预警云平台,成果成功应用于甘肃黑方台滑坡实时监测预警。联合成都理工大学预警系统提前40 min发出了准确预警信号,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安装在滑坡体上的远程视频监控首次近距离记录了滑坡灾害发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地下水和矿物质过度开采,一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地面沉降,因此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掌握沉降信息与规律颇为重要。采用GPS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相对于常规水准测量方法具有工作量小、快捷方便、实时监测等优点。但GPS监测网测高的精度与可靠性,能够发现多大的沉降量,网形结构、基准点的选择等诸多问题都需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酸沉降污染卫星遥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城市污染状况的确定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的常规监测和航空遥感调查方法。如何对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进行快速的调查是我们近几年来探索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利用航天遥感技术结合航空遥感、常规监测资料进行四川省酸沉降污染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它为遥感技术在环境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环境遥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且大多地处高位并被植被覆盖,传统的人工调查排查在一些地区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已显得无能为力,这也是近年来绝大多数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都不在预案点范围内的主要原因。提出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进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再通过专业监测,在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发展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的实时预警预报,以此破解“隐患点在哪里”“什么时候可能发生”这一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难题和国家急切需求。“三查”体系首先通过光学遥感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实现区域扫面性地质灾害隐患的普查,随后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light 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和无人机摄影测量实现高地质灾害风险区段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详查,最后采用现场调查、地面与坡体内部监(探)测等手段,实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复核确认和排除,即核查。监测预警则是通过InSAR和地面观测手段(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裂缝计等),在掌握滑坡崩塌的变形规律和阶段以及时间-空间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分级综合预警体系,并利用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实用化和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19.
韩军强  黄观武  黄观文  张勤  杜源 《测绘科学》2019,44(11):116-122
针对多种监测手段在滑坡中如何经济并高效的使用问题,该文结合高精度智能全站仪、地表位移计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时动态差分(GNSS-RTK)3种监测技术的各自特点,基于实际滑坡变形监测应用,提出不同滑坡阶段应采取多种手段组合监测,实现经济、高效的滑坡变形状态识别并进行安全预警。结果显示:滑坡稳定阶段,全站仪可作为主要监测手段进行周期性监测;滑坡加速阶段,增加GNSS-RTK和位移计两种实时监测技术,可以更灵活、高效地实现滑坡体垮塌的快速捕捉,进行安全预警。  相似文献   

20.
舟山群岛-宁波深水港群遥感综合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TM/ETM+和SPOT开展港口现状、海岸类型和仓储场地的调查;利用ERS-2SAR调查探测锋面和内波等海洋环境要素;利用TM/ETM+和NOAA探测调查区的悬浮泥沙分布情况。最后,结合常规调查数据,对舟山群岛—宁波深水港群港口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