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中国北方5.30Ma以来含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典型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建立5.30Ma以来中国北方陆相哺乳动物群与磁性地层序列对比。中国黄土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黄土年龄约2.50MaB.P.,其中发现有午城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阳郭动物群、陈家窝动物群与靖远动物群。三门组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约1.20—2.50Ma,其中发现有三门动物群。静乐剖面的静乐红土对应于Gauss正极性带上段,年龄约2.50—3.00Ma,其中发现有静乐贺丰动物群。游河组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年龄约2.50—3.40Ma,其中发现游河动物群。泥河湾沉积对应于Brunhes正极性带、Matuyama负极性带、Gauss正极性带,年龄约0.13—3.40Ma。其中小长梁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上段(含Jaramilo亚带),年龄约0.13—1.00Ma(其中含化石及石器地层年龄约0.90—1.00Ma)。榆社盆地麻则沟组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2.50—3.40Ma),高庄组记录了Gilbert负极性带(3.40—5.30Ma)。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近年对中国中、东部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成果的综述。在河北泥河湾地区,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新建立了稻地组。其下是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蔚县组(早上新世)及壶流河组(最晚中新世)。宁夏同心地区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可划分为两部分:上部可能属上新统;下部属中中新统上部。二者皆含哺乳动物化石。在甘肃广河地区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证明,车头沟组及咸水河组分别属于早中中新世及晚中中新世。在湖北钟祥地区,根据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将罗汉寺组划归中新世。 根据上面4个地区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和对比,广河车头沟组最老,其它依次是广河咸水河组、泥河湾壶流河组、蔚县组及稻地组。钟祥罗汉寺组可能相当于车头沟组或者时代稍早。同心下部地层的时代可能与咸水河组相同。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中部地区高特格产出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组合代表了该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最年轻的成员,在研究蒙古高原动物群的演化与生态环境变化上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等开展了对含化石地层剖面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研究。研究发现,这套地层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和矫顽力谱较宽的针铁矿。由于岩石的磁化强度很低,难以直接获得特征分量,然而通过低温分量的重磁化大圆弧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特征剩磁的磁极性,从而建立了该剖面的磁极性地层柱。在27.65m厚的剖面上,共获得四个正、反极性带::N1-R1-N2-R2,R1对应于C3n.lr,N2对应于C3n.1n。高特格动物群出露在C3n.1n-C3n.1r之间,绝对年龄在4.180~4.480Ma之间,含化石层(22.65m厚)平均沉积速率为65.2m/Ma。据此推断出采样剖面的年代在4.072-4.496Ma之间。  相似文献   

4.
甘肃晚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甘肃晚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其中新第三纪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早为国内外所瞩目。1920年 E.Licent在庆阳一带采获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J.G.Andersson(1925)在永登咸水河发现了中新世的化石,1935年杨钟健等又在该处采集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在甘肃西部,B.Bohlin(1942、1946)在党河流域塔崩布鲁克(Taben-Buluk)’的西水  相似文献   

5.
五大连池玄武岩磁性地层以市容正向斯磁性地层为主,分布较广;也存在有松山反向期磁性地层,还发现了拉尚及贾拉米洛磁性事件的地层。  相似文献   

6.
渭河盆地东南缘蓝田-渭南一带发育较连续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其中包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灞河组中产 出典型的三趾马化石,并曾据此建立了灞河期标准生物地层。鉴于灞河组及灞河期沉积地层在中国北方环境变化及古生物 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陕西蓝田灞河南岸厚约246 m的段家坡灞河组典型剖面进行了详细古地磁年代学研究。磁性地层分 析确定的极性序列可与标准古地磁年表(GPTS) 较好对比,结果表明段家坡剖面灞河组年龄为11~7 Ma,属于晚中新世。 本研究支持灞河期单独作为一个地层年代单位,为哺乳动物化石的区域对比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年代界定,同时结合与其它 盆地同时期沉积的对比探讨了灞河组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认为当时为半干旱型草原气候,沉积环境和气候与上覆的蓝田 组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开展上海岩石地层清理工作中,对以往留存地层断代疑点的地层补做了采样、分析鉴定工作。在志留纪、奥陶纪地层中发现孢粉、牙形刺及腹足类化石,对所属地层时代的厘定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交有对本区三叠纪地层作了大量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先后创名2群23组共25个地层单位。作者综合研究该区三叠纪岩石、岩相、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后发现:1.岩石地层属稳定的大陆架沉积,可划分为岩性稳定连续、界线清楚的三套穿时地层体即三个岩石地层单位:下部土隆群,中部曲龙共巴组和上部德日荣组。2.生物群属典型特提斯动物群,化石丰富,属种繁多,尤以菊石,双壳,腕足类及牙形刺最丰富。  相似文献   

9.
甘肃的第四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全面系统分析、整理第四纪地层资料基础上,以岩石地层为基础,以古地磁、14C、热释光测年资料为依据,以化石资料为参考,对更新统及全新统进行了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单位的对比和划分;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层单位的名称和含义;统一了各地层区的地层系统;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了甘肃第四纪地层层序。确定了兰州、陇西及陇东地区黄土的开始沉积时间。对甘肃第四系的动物群及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周口店太平山北坡早更新世洞穴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捷  曹伯勋 《现代地质》1995,9(4):441-449
1985年,曹伯勋等在周口店太平山北坡发现了一个早更新世洞穴-洼地堆积地点(东洞),并作了初步报导。1992~1993年,笔者又对该剖面进行了哺乳动物化石的系统采集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化石,为确定东洞动物群的性质及该剖面地层时代提供了确凿证据。研究表明该地点堆积物形成于1.67~0.97MaB.P,太平山组应包括整个剖面。  相似文献   

11.
“阳郭动物群”的磁性地层年龄及时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过去认为阳郭动物群时代与泥河湾动物群时代相当或稍晚。通过阳郭西岔湾剖面磁化率曲线分析对比、古地磁极性测定,认为含阳郭动物群的黄土相当中国黄土序列的L9-S13段,阳郭动物群年龄约0.90-1.00Ma,晚于泥河湾动物群(1.20-2.50Ma),甚至晚于公王岭动物群(1.15Ma)。  相似文献   

12.
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最近2.5Ma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变迁。国内外研究人员运用地层学、古生物学、土壤学、磁学、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统一地层划分,明确成因机制,建立时间标尺,分析气候指标,提取环境信息,逐步揭示了自早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由暖湿而冷干、频繁剧烈波动的历史以及古生物的演替过程,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赤峰西北地区的东村、东梁一带更新世早期河-湖相沉积物相当发育,为一套白色砂与棕红色亚粘土互层,其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计11科18属21种。动物群性质与泥河湾(狭义)的相当。这是我国最东和最北的一个三趾马与真马共生的化石地点。  相似文献   

14.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衔接带上的一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龙担剖面地处临夏盆地的中央部分,产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从化石证据中得出与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同时期的黄土沉积,但是岩性看起来又与中国东部黄土高原上典型的午城黄土有差别。本文基于龙担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古地磁研究、粒度以及磁化率分析,主要对正极性N3的极性归属问题进行阐述,N3对应于Matuyama极性时中下部的Olduvai极性亚时期,建立了该剖面的年代地层序列。龙担动物群的上化石层位于Olduvai极性亚时内部,时代为1.77~1.95Ma,从而得出龙担动物群的上化石层年龄为1.9Ma,下化石层位于Reunion极性亚时之下,时代为2.25Ma。  相似文献   

15.
洛川黄土地层学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9  
黄土和古土壤的磁化率与所含磁性矿物的浓度和颗粒大小密切相关。磁化率信号的主要载体是非常细的磁铁矿和(或者)磁赤铁矿。洛川黄土序列的磁化率曲线变化与成壤作用和粉尘堆积作用强弱有关,反映了气候的变化。磁化率值为识别黄土和古土壤层提供了一个工具。文中建议了黄土岩石地层单位命名的原则。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曲线记录了最近2.5Ma气候变化的历史,与深海沉积的气候记录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6.
过去认为涝池河—阳郭动物群的时代相当或稍晚于泥河湾动物群,早于公王岭动物群,厚镇涝池河动物群的时代与公王岭动物群的一致。但各动物群的层位及在动物群演化上所处的位置表明涝池河—阳郭动物群的时代应与公王岭动物群的一致,比泥河湾动物群的晚,而厚镇涝池河动物群的时代应与陈家窝动物群的相当。重新厘定了公王岭期与陈家窝期的涵义,认为蓝田黄土地层中、早更新统的界线应划在S8与L9交界处。  相似文献   

17.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1个样品的FeD和FeT分析,建立了该剖面午城黄土的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剖面原有1.2Ma以来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早更新世古土壤的风化强度与后期相比总体较低,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总体偏高,反映了较小的冰期-间冰期反差; 古风化强度的波动总体上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体现了全球冰量变化对我国北方季风环境的控制。2.6~1.6Ma期间,古土壤的平均风化强度在整个第四纪最低,指示了较弱的夏季风环境效应。从约1.6Ma开始到1.2Ma,古土壤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均增加,并开始有较显著的约100ka周期。这些特征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表现,而与热带地区一些环境特征相吻合,从而指示了低纬过程对我国北方早更新世季风环境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Variations in magnetostratigraphy, pedostratigraphy, grain size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loess deposits near Beijing have been studied at two sections. The sections are about 400 km east of the main loess deposits in China, have a maximum thickness of 100 m and extend back to 1.1 Ma. The sequence consists of 14 loess–palaeosol couplets (S0‐S14), which correlate well with sequences in the Loess Plateau. Susceptibility records from the sites near Beijing are comparable to the Xifeng, Luochuan and Baoji section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Loess Plateau; however, the down‐core variations in the grain size in the Upper Lishi Formation exhibit some differences. The median grain size increases by about 25–30 µm from L4 to L2, with the sandy grains (>63 µm) increasing from 10–20 wt% to 40–50 wt% . This implies that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dust sources in the Beijing loess section is different in some aspect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The Beijing loess may have had a different dust source than the Loess Plateau.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One hundred and seventeen oriented specimens of loess (in the form of cubes with an edge of 4 cm)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Wucheng loess section in Xixi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After magnetic cleaning in an alternating field the remanent magnetization of specimens was measured with an astatic magnetometer (sensitivity 4×10?3 emu/cm3). The normally magnetized zone of the Brunhes normal epoch is recorded in upper Pleistocene Malan loess and middle Pleistocene Lishi loess which contain typical Zhoukoudian fauna. The reversely magnetized zone of the Matuyama reversed epoch is observed in lower Pleistocene Wucheng loess, whose fossils are found corresponding to Villafranchian Nihowan fau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