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疆阿勒泰二牧水库是干旱区低盐型盐湖,其水质的好坏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湖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可以很好反应水质情况的变化。于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2009年5月(丰水期)对水库内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掌握二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情况。调查期间,共出现浮游植物6门71种(属),其中优势种为类颤藻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广源小环藻(Cyclotellabodanica)和针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cicularis)。二牧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呈现绿藻-硅藻优势的特征,各采样时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趋势为:7月(1.50±1.20×107 cells/L)>10月(5.43±1.44×105 cells/L)>5月(9.05±1.28×104 cells/L)。文中探讨了浅型盐水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的季节演替和多样性变化趋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对钱塘江河口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度的航次调查,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技术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组成及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钱塘江河口春、夏、秋、冬季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0.48μg/L、0.83μg/L、0.77μg/L和0.51μg/L;浮游植物的总量以春季(444×105 cell/m3)最高,夏季(420×105 cell/m3)、秋季(405×105 cell/m3)次之,冬季(54×105 cell/m3)则显著降低;该海域主要浮游植物为硅藻,占浮游植物总量的87.5%~96.8%,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圆筛藻;浊度是控制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限制性因子,其次是温度,并在群落结构演替中发挥关键作用。与历史数据相比,该海域叶绿素a含量以及浮游植物细胞数明显降低,硅藻种类数减少了30%~50%,另外绿藻、蓝藻和甲藻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加,营养盐结构变化可能是浮游植物数量和种类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于2016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以及10月(秋季)对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浮游植物多样性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5门91属138种,其中硅藻占50.00%、绿藻占31.16%、蓝藻占8.70%、甲藻和裸藻各占5.07%.主要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atia)、舟形藻(Navicula sp.)、粗针杆藻(Synedra robusta)和菱形藻(Nitzschia sp.);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0.82×105~4.55×105个/dm3之间,年平均数量为1.97×105个/dm3.浮游植物种类时空变化明显,而数量的空间变化较大,季节变化不太明显.Shanno-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10~3.55、1.05~3.61、0.78~0.95.多样性指数及浮游植物生物量评价结果显示,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水体为中营养状态,水质较好,但仍应加强对陆源径流和养殖废水排放进入红树林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年4月在威海刘公岛南部毗邻海域获取的生物样品,研究了该海域叶绿素a浓度分布趋势,以及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和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9.51μg/L)高于底层(8.97μg/L),表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趋势呈现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加。本次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25属41种,其中硅藻21属3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87.8%;甲藻4属5种,占总种数的12.2%。调查海域硅藻(3.16×105 cells/m3)和甲藻(0.52×105 cells/m3)的平均丰度分别占浮游植物总丰度(3.67×105cells/m3)的85.9%和14.1%。硅藻在浮游植物物种数和丰度上都占显著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长菱形藻(N.longissima)、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该海域浮游动物共记录18种、浮游幼虫7类,合计共25种。其中浮游动物成体分别隶属于刺胞动物(3种)、甲壳动物(桡足类9种,端足类3种、糠虾1种)和毛颚动物(2种)。调查海域桡足类在浮游动物种类和丰度上占优势,平均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40.3%。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钩虾(Gammaridea)和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响应。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间在全湖设置了8个样点,每月对各样点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并对浮游植物进行属类鉴定与密度统计,分析了浮游植物的优势属、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周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仙湖共有浮游植物7门67属,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为36属,其次是硅藻13属,蓝藻10属,甲藻3属,隐藻和裸藻各2属,金藻1属。周年内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月变化明显,为26.31—218.45×10~4cells/L,年平均为118.07×10~4cells/L;空间分布上,南北区浮游植物年平均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南区蓝藻密度显著高于北区(P0.05),而金藻密度显著低于北区(P0.05)。全年优势类群共5门10属,分别为转板藻属(Mougeotia)、四角藻属(Tetraedron)、栅藻属(Scenedesmus)、空星藻属(Coelastrum)、小环藻属(Cyclotella)、脆杆藻属(Fragilaria)、伪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蓝纤维藻属(Dactylococcopsis)、锥囊藻属(Dinobryon)和隐藻属(Cryptomona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74—3.32,平均值2.6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43—0.88,平均值0.65。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细胞密度3项指标对水质进行了生物评价,抚仙湖水质为轻污染、贫中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6.
天津港驴驹河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与赤潮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 2 0 0 3年 7月在天津港驴驹河附近海域设 5个点采样。鉴定表明 ,共有浮游植物 19属 31种 ;优势种类有星脐圆筛藻 (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太阳双尾藻 (Ditylumsol)、菱形海线藻 (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链状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catenella)等。天津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 ,各站点平均总生物量为 1.2 16× 10 5个 /m3,各站点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综合指数分析表明 ,除一个站点的COD和两个站点的无机磷略高外 ,所有站位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调查期间 ,共发现赤潮生物 14种 ,其中主要有星脐圆筛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叉状角藻 (Ceratium furca)、窄隙角刺藻(Chaetocerosaffinis)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通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6月对大通湖浮游植物进行了取样调查,利用藻类生物指数法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体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04种,12个优势种分别为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e)、吻状隐藻(Cryptomonas rostrata)、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 delicatissima)、小席藻(Phorimidium tenus)、类颤藻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和细丝藻(Ulothrix tenerrima)。2019年夏季大通湖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02×106 ind./L和0.87 mg/L。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  相似文献   

8.
徐闻珊瑚礁区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8月-2007年4月对广东省徐闻珊瑚礁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262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春季82种、夏季117种、秋季119种、冬季141种,其中硅藻门67属252种,甲藻门5属8种,蓝藻门1属2种.优势种共有37种:春季8种、夏季7种、秋季9种、冬季13种,几乎全为广温广盐性沿岸种类,群落结构具有亚热带和沿岸性特征,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ric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奇异菱形藻Nitxschiaparadoxa,f rhombus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四季均出现的种类共有24种,全为硅藻,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42-61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256-0.310,季节更替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4.02和0.59,物种非常丰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5.35-12.87)×104cells/L之间,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属双峰型变化,但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密度高峰不一致.叶绿素α含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而细胞密度、叶绿素口含量与各营养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从浮游植物吸收N、P的配比分析.N为春、夏、秋3季的营养限制因子,P为冬季的营养限制因子,但从N、P的绝对值看,N和P都是全年的营养限制因子,因此其水质营养类型属于亚热带贫营养型.在南北方向上,4个季节活性磷酸盐在各断面的含量依次均为B>D>A>E>C,这可能与该海区的流场特征及海底沉积物有关.  相似文献   

9.
胶南近海及邻近海域夏、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6年夏季(8月)和冬季(12月)在青岛胶南至日照近海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水样,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优势种分布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等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鉴定浮游植物3门54属111种,硅藻占绝对优势.夏季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梭角角藻(Ceratium fusu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个别站位有较大丰度,导致该站位多样性降低.冬季主要优势种为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虹彩圆筛藻、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p.).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48.96~195.88×105个/m3,平均61.12×105个/m3;冬季介于10.00~48.33×105个/m3,平均19.27×105个/m3.夏季细胞丰度与胶州湾水域相近,冬季细胞丰度高于南黄海的历史数据.冬季的香农-维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优于夏季,而夏季的细胞丰度和物种丰富度优于冬季.  相似文献   

10.
沱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评价沱江水质现状,于2013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对沱江浮游植物及主要水质指标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1)丰水期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较高,尤其是上游江段,变化范围为47.4—64.6,平均56.3;枯水期TLI(∑)变化范围为43.4—48.1,平均44.6。(2)检出浮游植物88种(属),主要为绿藻、硅藻和蓝藻。丰、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组分分别为绿藻+硅藻+蓝藻和硅藻+绿藻+隐藻。优势度分析显示,丰水期优势种主要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拉氏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等,枯水期主要为脆杆藻(Fragilari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线形舟形藻(Navicula graciloides)等。(3)丰水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均值分别为3.66、6.21和0.69,枯水期分别为3.67、4.12和0.88。(4)聚类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沿江水坝建设与空间分布格局对NH4+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有影响,表现出水坝上游湖泊型藻类数量增加、上游江段浮游植物密度高于下游江段的趋势。(5)分类回归树模型显示,营养水平与物种丰富度较高但均匀度偏低的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易出现高值。综合以上情况,沱江水质已处于中到富营养状态,尤其是丰水期与较上游的江段,富营养化程度更高。为预防水华的发生,出现丰富浮游植物种类的地段更应加强监控,尤其是丰水期上游的大坝坝上江段。  相似文献   

11.
青山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差异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青山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差异对水质变化的影响,对其进行了四个季度的采样调查。结果共发现轮虫物种30种,分属于9个科,其中优势种为长肢多肢轮虫和针簇多肢轮虫,后者是一种污染指示种,表明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轮虫平均密度为171 ind./L,平均生物量为0.0158 mg/L。通过对水库理化因子与轮虫群落生物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确定水温和溶解氧是青山水库轮虫群落演替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轮虫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青山水库分为四大区域。另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水质的下降可能与营养盐的的增加有关,特别是氮的输入。综合理化指标、营养状态指数、轮虫多样性指数以及优势种指示种等多种评价方法,结果表明2012—2013年青山水库水质属于中度—重度污染之间,营养程度为中度富营养状态,青山水库水环境污染严重。依据理化指标和轮虫群落结构特征来评价水质状况,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轮虫可以作为青山水库一个较为理想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庾旸  张艺玟  刘静  尹杰 《海岸工程》2021,40(1):37-47
上海作为人海互通极度频繁的滨海城市,海岸工程设置繁多,污水处理厂是缓解用水压力的重要海岸工程,该类型海岸工程的环境影响是研究热点,因此基于2019年上海某污水厂出水口邻近海域全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以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95种,其中硅藻门35种,蓝藻门27种,...  相似文献   

13.
高公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月对高公岛附近海域的海洋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在14个调查站位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36属81种,其中,硅藻门25属63种,占种数的77.78%;甲藻门9属16种,占种数的19.75%,蓝藻门1属1种,占种数的1.23%,金藻门1属1种,占种数的1.23%。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主要以低盐近岸性类群为主,辅以少量的广温广盐性类群。主要优势种为斯氏几内亚藻、短角弯角藻、拟旋链角刺藻、扭链角刺藻。优势度分别为0.688、0.207、0.142、0.103。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0.458×105~3.134×105个/L,平均值为1.180×105个/L。群落特征指数变幅较大(种类数为19~43,丰富度指数为1.064~2.364,多样性指数为2.069~3.428,均匀度指数为0.485~0.677)。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753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926,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592。相关性分析表明,仅均匀度指数与水温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544,P<0.05,水温越高,均匀度指数越高;其它因子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高公岛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显示,该海域水质总体处于轻污染,尚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珠江河口咸潮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7年底至2008年初珠江河口咸潮入侵期间大潮和小潮的两次调查资料, 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共鉴定浮游植物76种, 包括38种硅藻、18种绿藻、14种甲藻、4种蓝藻和2种裸藻。浮游植物种数分布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一般从河口上段至下段种数减少; 大潮时浮游植物的种数低于小潮时, 并且各水层之间浮游植物种数分布不均匀。优势种以淡水硅藻为主, 如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 Melosira granulata v. angustissima、小环藻 Cyclotella sp.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等; 河口上段的站优势种突出, 密度分布不均匀, 均匀度值比较低。大潮和小潮期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3.80×104个.L-1和62.21×104个.L-1, 变化范围为(1.48— 290.41)×104个-L-1和(1.52—283.62)×104个.L-1; 二者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相同, 由河口上段至下段呈递减的格局; 硅藻类的细胞密度占明显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受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并且具有明显的潮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东平湖浮游植物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作者对东平湖重要水生生物资源-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依据调查结果选用“污染指示种”,“指示群落”和“马加利夫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对东平湖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浮游植物对水体污染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东平湖属寡污-β中污染水体。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夏季南海西北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2年8—9月在南海西北部海区的采样调查,对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206种(包括变种及变形),隶属于4门55属,其中硅藻门40属114种,占总种数的55.3%;甲藻门10属86种,占总种数的41.7%。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66.67×104cells·m-3,硅藻平均细胞丰度为65.79×104cells·m-3,甲藻平均细胞丰度为0.88×104cells·m-3。优势种为伏氏海线藻 Thalassionema franenfeldii、翼根管藻 Rhizosolenia alata和菱形海线藻 Halassionema nizschioides。调查海区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67,高值区位于西沙群岛和调查区东部。对比分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可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和种类多的区域,其水体营养盐含量也高,说明营养物质与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concentrations of chlorophyll a (Chl a) and nutrients, and accompanying hydrophysical condition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White Sea on July 6–11, 2009.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rface water layer was lower than the multiyear average in July. Dinoflagellates dominated in the entire studied area; this was not the typical event for July. We suggest that domination of dinoflagellates was caused by low water temperature, when the nutrient regeneration rate was insufficient to support diatom growth. The abundance of microalga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depended on the water structure. Variations i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caused not by substitution of specific species but rather by variability of the abundance of a single species, Heterocapsa triquetra. The highest phytoplankton biomass has been recorded in weakly stratified waters, where tidal mixing supplied the income of inorganic nutrients. The income of nutrients to the photic layer was limited in the stratified waters of Dvina Bay during the summer low-water period, so the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as low. We suggest that the lens of surface desalinated water presumably originated from the outlet of the Dvina River was register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White Sea.  相似文献   

18.
湛江港外海水富营养化水平与浮游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昆仑  贾后磊 《海洋通报》2007,26(2):113-116
利用2001年12月在湛江港外海现场调查的资料,分析研究了湛江港外海水营养化水平及其与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港外海水营养状态指数由北向南、由湾口向湾外递减;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则是由北向南增加,东南部水质较好,东北部水质较差;将营养盐含量及营养状态水平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性,相关性不显著,另外,调查期间氮磷比例均失去平衡,这可能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量与营养盐水平之间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指数及其与营养盐、浮游动物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浮游植物86种,隶属于33属.网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94.00×104个/m3,水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98×104个/m3,优势类群有角毛藻(Chaetoceros sp.)、角藻(Ceratuym s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红色裸甲藻(Akashiwo sanyuineum)等.网样浮游植物多样性平均指数为2.28,水样浮游植物多样性平均指数为2.17.根据浮游植物组成特点,将其分为两个生态类群:近岸性和广布性类群,外海性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