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33年叠溪发生7?级强震,关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存在较大争议,有些学者认为NW向松坪沟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另有学者认为近NS向岷江断裂南段才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利用1990-2014年精定位小震目录,根据万永革等(2008)提出的震源断层面拟合方法,反演了叠溪地震震源断层走向、倾角和位置。断层走向和倾角分别是172.8°和82.9°,倾向偏向西。本文结果更支持岷江断裂南段为叠溪地震发震构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强震等震线、 余震区形状与地震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2010,30(4):32-39
本文通过对川滇和华北地区不同地震构造环境中, 1966年以来强震的等震线长宽比、 余震区长度的对比研究, 认为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 余震区长度都与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相关。 对于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和余震区长度, 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的影响相同的是, 都与发震断裂是否位于活动地块边界, 位于哪一级活动地块边界, 是与边界方向一致的大断裂, 还是配套小断裂等有关。 最重要的是与活动断层的规模, 尤其是与发震断裂的长度有关, 也与震级有关。 不同的是, 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明显受地表覆盖层的影响, 而余震区长度与地表覆盖层关系不明显, 似乎与震源破裂面长度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新疆主要逆断层-褶皱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并对其潜在震源划分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北天山山前推覆构造及乌鲁木齐以南的逆断裂-褶皱构造相对比较简单,由根部断裂、推覆体和前缘逆断裂-褶皱构造所组成;强地震的极震区或地震动的高值区可能位于推覆构造的根部断裂附近,而地震地表破裂和同震地表变形则位于山前逆断层-褶皱带内。南天山的柯坪推覆构造、库车推覆构造、帕米尔东北缘的弧形推覆构造,虽然也由多排逆断裂-褶皱构造带组成,但是其中的规模巨大、发育时间较长的逆断裂-背斜带,往往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强震的极震区分布与地震地表断层位置比较一致,可作为强震的潜在震源。盆地内的新的盲逆断层-褶皱构造也具备发生6.5—7.0 级地震的能力,应作为震级上限为 7.0 级的潜在震源。由于对逆断层-褶皱构造的深浅构造关系及发震模型认识的不足,在潜在震源划分中应考虑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还应考虑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及构造活动性参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新疆主要逆断层-褶皱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并对其潜在震源划分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北天山山前推覆构造及乌鲁木齐以南的逆断裂.褶皱构造相对比较简单,由根部断裂、推覆体和前缘逆断裂.褶皱构造所组成;强地震的极震区或地震动的高值区可能位于推覆构造的根部断裂附近,而地震地表破裂和同震地表变形则位于山前逆断层.褶皱带内.南天山的柯坪推覆构造、库车推覆构造、帕米尔东北缘的弧形推覆构造,虽然也由多排逆断裂.褶皱构造带组成,但是其中的规模巨大、发育时间较长的逆断裂.背斜带,往往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强震的极震区分布与地震地表断层位置比较一致,可作为强震的潜在震源.盆地内的新的盲逆断层.褶皱构造也具备发生6.5-7.0级地震的能力,应作为震级上限为7.0级的潜在震源.由于对逆断层.褶皱构造的深浅构造关系及发震模型认识的不足,在潜在震源划分中应考虑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还应考虑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及构造活动性参数.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区强震与发震构造几何结构特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祖智  唐荣昌 《中国地震》1995,11(2):133-139
本文通过近些年来对四川活动断裂与强震关系的研究,初步总结了四川地区强震与发震构造几何结构特征的关系。作者认为:走滑断层的斜列状结构,断层的交叉,大断裂带的末端,断裂上的枢纽、弯曲、转折部位以及断裂带上的横向隆起、拗主其交替部位都可能是发震构造的结构特征,亦是强震易于发生的部位,这对地震危险区域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及其地基预报、地震区划和工程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近些年来对四川活动断裂与强震关系的研究,初步总结了四川地区强震与发震构造几何结构特征的关系。文章认为:走滑断层的斜列状结构、断层的交叉、大断裂带的未端、断裂上的枢纽、弯曲、转折部位以及断裂带上的横向隆起,拗陷及其交替部位都可能是发震构造的结构特征,亦是强震易于发生的部位。这对地震危险区或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及其地震预报、地震区划和工程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区强震发生条件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祖智  唐荣昌 《地震研究》1997,20(2):185-192
根据发震断层的时代,发震构造的应力和几何结构条件,对四川地区的强震发生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断层主要晚更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强震多发生在主压力方向与断层交角成30°~60°之间的最危险滑动角值范围,走滑断层的斜列状结构,断裂的交叉结构,断裂的枢纽结构,断裂上的弯曲,转折部位以及断裂带上的横向隆起,拗陷及其交接部位都是发震构造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强震的  相似文献   

8.
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断裂构造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断裂构造调查与评价的技术思路、发震构造鉴定、能动断层鉴定与调查、地表断裂影响评价、发震构造与能动断层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从核安全法规的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对核安全法规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较好地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南段发生M_W6.7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芦山地震发生后,针对发震断层是高角度还是低角度断层?断层的归属、性质和地震构造模型等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议.本次研究采用了芦山震区的三条高精度二维人工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区域地质、钻井资料,对芦山震区浅层沉积与构造变形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同时综合了震源机制解、小震重定位结果以及深地震探测剖面,并结合龙门山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史,对震区地质构造进行解析.研究认为龙门山南段主要发育了三套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并控制了上地壳形变,呈现多层滑脱、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复杂特征.2013年芦山地震的主要活动断层发育在深部约20 km滑脱层之上,倾向NW、倾角较陡大约在45°~50°,并产生反冲断层形成Y字状结构.地震地质解释表明,芦山地震的同震活动断层没有突破中生界和新生界,并非先前认为的双石—大川断裂(F4)或山前大邑隐伏断裂(F6);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基底盲冲断层;深地震反射结果进一步揭示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早期(古生代)形成的正断层.研究认为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符合简单剪切断层转折褶皱模型(Simple-shear Fault-Bend Fold),2013年芦山地震为一次非特征型地震.晚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强烈挤压持续作用下,早期正断层重新活动并产生了芦山地震.这种深部隐伏断层活化产生的特殊型地震,无疑增加了龙门山地区地震灾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论述发震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利用GIS综合分析了宁洱震区的构造、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地表形变带、强震动、震源机制、重要宏观异常等发震构造标志。结果表明,NW向普洱断裂是宁洱6.4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部分余震可能与NE向孟连—墨江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