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福建湄洲岛的镁铁质岩墙群侵入于花岗岩中。镁铁质岩墙主要由斜长石(An=45~55,中-拉长石)、普通角闪石及少量辉石和石英等组成,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95±2)Ma。寄主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An=22~25,更长石)及少量的黑云母组成,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05±3)Ma。它们的形成时差约10 Ma。在岩石地球化学上,镁铁质岩墙群具有低CaO、MgO、TiO2而高Al2O3、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等特点,(87Sr/86Sr)i=0.705 2~0.705 4,εNd(t)=-0.03~1.57,与福建沿海同时代镁铁质岩墙群相似。寄主花岗岩与沿海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基本相同,都具有高硅、富碱的特点,它们的w(SiO2)>75%,A/CNK=1.05~1.12,w(K2O+Na2O)=7.68%~8.12%,w(K2O)>w(Na2O),(87Sr/86Sr)i=0.705 5,εNd(t)=-3.92。综合研究表明:湄洲岛寄主花岗岩是由受消减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产生的玄武岩浆底侵,并熔融中下地壳所产生的花岗岩浆形成;而镁铁质岩墙是底侵、滞留并经过结晶分异的玄武质岩浆,因地壳再次伸展,而沿花岗岩体中节理侵入形成。湄洲岛花岗岩与镁铁质岩墙群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对应福建沿海2次地壳伸展事件。湄洲岛花岗岩和镁铁质岩墙群的研究为沿海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提供了一个新例证,同时为福建沿海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时限提供了制约。  相似文献   

2.
干热岩是一种重要的地热资源,绝大部分以开采地壳中生代以来中酸性侵入岩体中所蕴含的热量为主。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高放射性花岗岩分布区,发育大面积的中生代酸性花岗岩体,是寻找干热岩的良好靶区。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大地热流分布、地壳厚度、居里面埋深及新构造等条件,分析了东南沿海干热岩资源的赋存背景,对福建地区是否存在干热岩进行了探讨,并通过控热构造分析提出了东南沿海干热岩资源的成因模式,初步建立了东南沿海干热岩成藏的三元聚热模型,总结了漳州、惠州等地区的干热岩资源靶区勘查进展,相关研究为今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干热岩勘查评价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壳形变的垂直变化趋势 ,对福建地区跨断层流动场地资料定点形变资料进行分析 ,提取断层带形变异常特征 ;并对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进行研究 ,认为各断层带形变手段在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进行中短期或短期的震情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 12 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 8 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 P 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 运用H-k 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 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 0~80 km 范 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 S 波速度结构。H-k 叠加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在 28.4~32.8 km 范围内,从内陆到沿海变薄, 从南到北变厚;沿着 NW-SE 方向,泊松比分布有分带特征,沿海地区泊松比高于内陆地区;同时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分 为上、中、下地壳,地壳结构横向差异较明显,多个台站下方可发现壳内低速层,沿海地区上地幔顶部平均速度相对低, 可能暗示了深部存在热异常区域。  相似文献   

5.
福建不同期次钾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绍雄 《福建地质》2000,19(2):78-89
钾长花岗岩是福建地史上出现次数最多、空间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酸性花岗岩。根据不同期次钾长花岗岩在地球化学组亿方面存在的差异变化,有助于了解地壳成分及地壳构造运动在时间上的演化。研究表明,福建各期次钾长花风岩的成因均属同熔型,仅是壳源与深源2种物质的比例有所不同。不同时期上是幔的活动与地壳酸度的变化呈现出某种有序的特点而交替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GPS观测数据与速度场   总被引:64,自引:6,他引:58  
王琪  张培震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2,9(2):415-429
利用 1991— 1999年间 36 2个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站的观测资料 ,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主要涵盖青藏高原 ,天山 ,塔里木、川滇 ,河西走廊 ,福建东南沿海等重要构造活动区 ,测定精度总体优于 2~ 3mm/a ,速度场站点的分布和测定精度基本上满足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研究的需求。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定量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在周边板块作用下大幅度构造变形的图像 ,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7.
陈觉民 《福建地质》1990,9(4):307-311
福建东南沿海福清—云霄变质岩带属于低温中压半透入性变质作用,它发生于地壳浅部被动大陆边缘,其驱动力是来自地体的碰撞,变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8.
地球排气与森林火灾和地震活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强祖基  杜乐天 《地学前缘》2001,8(2):235-245
地球不仅是固体 ,而且充满了流体。当地球受力时 ,地壳变形和破裂 ,气体 (H2 ,CH4 ,CO等 )从内向外溢出 ,这样可引起森林火灾和地震。自 1990— 2 0 0 0年 12月利用卫星热红外图像资料做地震短临震兆的观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式预测、预报 149次 ,10 0次有结果 ,虚报 49次。 10 0次有结果的预测、预报中较准确的有 6 5次 ,含 7级地震 10次、6级地震 19次、5级地震 36次。较好预报有 2 5次 ,含 7级地震 4次。较差预报有 10次。由于云层干扰有 49次虚报和 2 0次漏报。 1998年 5月 13日— 5月 2 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火灾前 10d ,即 1998年 5月 4日在卫星热红外云图上见到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区出现圆形排气增强区。 1999年 4月 3日山西汾阳森林火灾前 4d ,即 1999年 3月 31日卫星热红外云图上汾阳森林区出现一孤立圆形排气增温区。 2 0 0 0年 3月 2 8日福州郊外森林区起火 ,就在当日卫星热红外云图上可见到福建沿海大陆升温。 1996年 9月 6日台湾兰屿发生 7 1级地震 ,地震前 11d增温震兆呈现一个奇特构造应力热体系———山字型。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壳厚度、地壳沉降、地热分布、地震活动等资料,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认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和次稳定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程度中等,次稳定区主体在地质构造区划上属于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及三角洲沿海区域,次稳定区范围之外的相对隆起地带为稳定区。  相似文献   

10.
文中利用福建水氡台网1990年以来的水氡资料,针对6次福建及其东南沿海大于4·5级地震,7次台湾及其近海大于6·8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地震前异常存在加速性、同步性,形态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经过分析,给出上述两区域地震异常特征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十五期间福建省将要实施建设的数字强震观测台网 ,着重从项目的必要性和方案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述 ,同时结合福建省的地震监测台网现状进行系统的设计。力求建成的强震观测系统能初步实现福建省属重点城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及典型场地强地震动记录获取双重功能 ,增强福建省的地震监测能力 ,为福建省地震灾害的减轻、有效救灾措施的实施以及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 ;同时 ,也将为其他省市区域数字强震观测台网的建立提供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福建漳州某地填土地基强夯试验监测项目,利用钻探、原位测试及孔隙水压力、水平位移、螺旋沉降、磁性分层沉降、水位及沉降标观测等试验监测手段,对强夯加固填土地基试验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强夯效果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3.
基于震源断层面的空间取向和滑动方向,写出力轴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中的表达式,进而给出计算平均力轴张量及主值的方法,即通过求解相应的本征方程得到。对使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T,B,P轴参数计算平均应力场的正确性,以许忠淮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富蕴、唐山地区平均应力场数据进行计算和验证。选择具有地震构造意义地块或地震带内大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区域平均应力场。根据福建东南沿海地区47次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给出了该区应力张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使由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构造应力场的方法走向定量化,并为定量探索区域应力场的整体动态变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地震重点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以中国地震局关于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为主要目标 ,以国家和福建省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主要目标区 ,尤以切实加强重点监视防御内城市的防震减灾措施 ,强化城市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为主要建设内容。该项目得到中国地震局、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地市大力支持 ,已列为福建省“十五”重点项目 ,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15.
“十五”计划是我省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 ,是关系到我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五年计划 ,建设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是福建省防震减灾“十五”计划的重点 ,从我省震情、闽东南及闽西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闽台地震科技合作与交流来看 ,该工程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在“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等三大工程建设的基础上 ,进行“一个防震减灾中心、三大地震观测台网和三大基础工程”的建设 ,使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 ,基本实现国家提出的防震减灾十年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福州电磁波观测资料,对给定时段内、范围内的闽台地区地震进行相关分析,找出福州电磁波异常与地震的相关系数,探讨福州电磁波异常信息的映震效能,为今后利用电磁波观测资料异常信息进行临震预报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莆田地震台近几年来电磁波观资料的分析 ,震例研究结果表明 ,电磁辐射信号常在震前存在着起始异常 -主异常 -衰减异常 -平静 -临震异常、在平静时地震的特征。本文对闽台地区几次中强地震电磁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震的短临预报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省GPS观测网络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以及该观测网络 1 995~1 997二期观测概况 ,观测数据的处理及所得到的结果 ,网内的地壳运动 ,包括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应变计算表明 ,福建沿海强震的孕育发生 ,其力源可能是印度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岛东侧仰冲挤压的共同作用所致 ,前者作用是均匀的 ,后者是不均匀的 ,但福建沿海强震的孕育发生与后者的关系更为直接。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Pn波走时研究地壳内部结构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研究闽台地区莫霍面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