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陕西商南金丝峡地质公园以南北方过渡地带的喀斯特峡谷地貌为依托,完整系统地保留了其形成、演化过程的地质遗迹。在对该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进行调查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依据地质遗迹景观的评定体系和评定方法,对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公园喀斯特峡谷地貌类型、规模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认为该研究区域将为研究峡谷形成演化历史提供详实、完整的资料,丰富峡谷地貌形成演化理论,进而为研究南秦岭新构造运动阶段划分奠定基础,推动整个秦岭造山带新构造运动的深入研究,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地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仲福 《干旱区地理》2022,45(4):1235-1243
地质遗迹是珍贵的且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性开发是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遗迹调查数据,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法,对该区域的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价,提出地质遗迹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遗迹调查共发现地质遗迹点1046处,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有153处。研究区地质遗迹空间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独特,以碎屑岩地貌、地层剖面、古生物遗迹化石为主;其不均匀分布的特点,与当地气候分带、地貌分区、水系分布、地质构造发育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 根据赋存环境、发育特征等将研究区地质遗迹划分为2个地质遗迹区、6个分区和15个小区。(3) 以国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契机,建议通过地质公园、研学旅行基地、特色小镇、地质文化村建设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开发利用路径,推进黄河流域甘肃段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则岔石林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碌曲县,该处地貌完整地保存了高寒喀斯特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与稀有性。为了揭示其自然科学价值,促进自然资源开发与景观保护,基于前人工作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以碌曲县区域地学为背景,介绍了则岔石林地质公园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即以高原石林为主,一线天为亮点,小型溶洞为辅。继而从地质构造、岩性、水文气候、生物因素四方面分析了园内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对完善我国高海拔地区岩溶系列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同时,高寒喀斯特的生态化对南方喀斯特沙漠化的治理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沪蓉高速公路西段喀斯特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高坪-吉心段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分析其发育和形成原因,并对区域喀斯特发育史作了研究。通过不同地层岩石的溶蚀性、喀斯特发育程度及地下水的赋存情况,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运动关系,研究此区域的集中排泄和分散排泄两大喀斯特水系统的发育规律及规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喀斯特对路线工程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喀斯特的定义喀斯特是指由高溶解度的岩石和充分发育的次生孔隙度相结合并产生特殊的水文和地形的地区。仅仅是岩石的溶解度较高是不足于发育喀斯特的。喀斯特发育的关键是不寻常的地下水文。促进喀斯特发育自然过程的“引挚”是水文循环。  相似文献   

6.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面闻名退途,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研究区内喀斯特洞穴极为发育,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林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规模、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的条件,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7.
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西南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富集带,岩溶遗迹景观种类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园区内的岩溶洞穴、天生桥、天坑和天窗等4类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与国内外同类景观对比,洞穴通道规模世界最大、巨型洞穴厅堂数量多、密度大;形态巨大、景观奇特的地下河三门海天窗、以高大石笋为代表的洞穴沉积物世界罕见,世界上最大的洞内天生桥,均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均在同类地质遗迹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8.
中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光 《地理研究》1986,5(4):36-46
本文从影响喀斯特洞穴发育区域分异的因素,探讨我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一些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独山南部喀斯特谷地、槽谷纵横交错,地下河系十分发育。本文从构造体系、构造应力场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控制入手,着重探讨了不同期的构造应力场网络及构造节理变形网络对喀斯特地貌及喀斯特地下水网络的控制,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探讨了二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人为干扰后植被的恢复有很多不确定性。在普定进行标准木解析和年轮调查,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进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植被在恢复过程中,乔木层表现为高度增加、地径增粗,高度、地径的增长分别呈现对数、乘幂曲线,乔木发育时间连续,生长位置随机分布;而在繁殖体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植被可以直接由草灌阶段恢复发育形成次生乔林,且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人为干扰后植被的恢复有很多不确定性。在普定进行标准木解析和年轮调查,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进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植被在恢复过程中,乔木层表现为高度增加、地径增粗,高度、地径的增长分别呈现对数、乘幂曲线,乔木发育时间连续,生长位置随机分布;而在繁殖体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植被可以直接由草灌阶段恢复发育形成次生乔林,且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古地理环境与喀斯特发育的关系。认为本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的特点是:从行星风型到季风型喀斯特,具有不同强度的多期性,造成南北方喀斯特形态归并与兼容,以及南北过渡性与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13.
贵州普定喀斯特发育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锦标 《地理研究》1985,4(3):32-39
本文从喀斯特类型、不同地文期喀斯特地貌、地下河发育、洞穴形态及分类、喀斯特地貌等方面阐明高原峡谷喀斯特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地貌演化与喀斯特含水层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林华 《地理研究》1986,5(4):68-77
本文根据喀斯特含水层的结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动力过程,探讨不同的喀斯特地貌演化阶段及其相应的喀斯特含水层特征。  相似文献   

15.
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是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地。环江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受岩性、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裂隙和地下水文系统等因素影响。岩层由纯度较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可溶性碳酸盐岩构成,地壳运动使该地抬升,岩层受力发生褶皱并隆起断裂,断层节理发育;降雨、较高的温度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溶蚀作用,使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地表因长时间受剥蚀和溶蚀,地貌演化由幼年期经青年期进入壮年晚期。发育成峰丛谷地、洼地、峡谷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和多层洞穴等为主的形态多样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环江喀斯特自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形成山间盆地和石炭系巨厚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阶段及喀斯特化作用,地貌发育演化经过3个主要阶段,即褶皱断块山地―盆地形成阶段、喀斯特峰丛―峰林发育阶段和喀斯特峡谷形成阶段。演化模式遵循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地有序正向演替规律。揭示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育主要阶段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云南石林喀斯特小生境木本植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是喀斯特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以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对此进行研究。从喀斯特溶痕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角度看,石林的小生境可分出节理溶沟、裂隙溶沟、楔状槽沟、深溶蚀坑、溶蚀石堆、浅溶蚀盘、溶蚀穿洞、溶蚀井或圆形溶槽和溶蚀廊道等9种。这些小生境的长度在31~340 cm,宽度在10~261 cm。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和灌丛草地等四个群落中调查了各个小生境的木本植物,共记录40科92种,个体数11420株,其中以溶蚀廊道的木本植物总数最多,溶蚀穿洞最少。物种和数量保持最稳定的小生境是溶蚀石堆和裂隙溶沟。各小生境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指数很低。裂隙溶沟、深溶蚀坑、楔状槽沟、溶蚀石堆等小生境在人为强烈干扰后,仍保留有部分乡土植物繁殖体,其他小生境缺乏,这些繁殖体对生态严重退化区的喀斯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生境的尺度影响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保护喀斯特地质遗迹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7.
“亚喀斯特”概念与景观特征的初步探讨——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喀斯特"作为贵州等地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特殊组成部分,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理清其概念内涵及景观特征是认识这一特殊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对其概念内涵、景观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分析认为,亚喀斯特是介于一般典型喀斯特与非喀斯特间的另一种地貌景观,三者在岩层特性、地貌发育、景观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若干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构成亚喀斯特的岩性主要是不纯碳酸盐岩(如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组合的夹层,岩石含泥质成分高,洞穴分布极少,地下水资源模数较大;地貌以丘陵谷地、浅中丘、浅切割低中山为主,地形起伏较缓;成土母质丰富,土层较厚,宜农耕地较多,农用价值相对较大,但同等条件下土壤侵蚀量较高;植被生长茂盛、覆盖度高,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洞穴成因与溶蚀作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世界洞穴探险及测绘活动的普遍开展,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近代地下水示踪技术、洞积物的年龄测量和形成环境的研究,喀斯特理论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1)喀斯特含水层新概念的提出;(2)洞穴发育三度空间理论模式的建立;(3)溶触理论与剥蚀速度计算方法的结合;和(4)对喀斯特气候分带性的争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治平 《地理研究》1986,5(4):93-101
本文按喀斯特地带性研究。喀斯特地貌分类和制图、喀斯特发育史及演变模式、洞穴学、喀斯特地貌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研究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喀斯特地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模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卢耀如 《地理研究》1986,5(4):25-35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与岩性密切相关,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特别是新生代的两个构造事件和更新世的五次气候变换,都影响了喀斯特的发育。在计算典型喀斯特地区的上升、沉降、溶蚀与沉积等速率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八个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