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文章选择龙首山隆起区金川、塔马子沟、毛草泉、小口子、藏布台几个镁铁-超镁铁质岩体进行地质、地球化学比较研究,发现岩体普遍具有橄榄石堆晶特征,中段金川岩体以二辉橄榄岩为主要特征,外围岩体以单辉橄榄岩为特征.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这些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处于相同的岩石系列,源区具有相似性,岩体含矿差异主要源自岩浆演化.结合地质综合场模型,提出金川外围岩体在龙首山隆起区,沿构造带东西长约80~100km范围存在金川深部岩浆房响应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金霞  黄增保 《甘肃地质》2016,25(2):20-28
四顶黑山岩基是甘肃北山北带规模较大、岩石类型丰富的复式岩基之一,由四顶黑山岩体(早期)、双沟山岩体(中期)和马鞍山北岩体(晚期)组成。同位素测年表明,四顶黑山岩体侵位时代为早石炭世(327~351Ma),双沟山岩体形成于中—晚二叠世(263.5Ma±4.7Ma),而马鞍山北岩体为中三叠世(237.8±4.3Ma)。四顶黑山岩体为一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由辉长岩、角闪辉长岩和少量橄榄岩组成,岩石富Mg、Fe,LREE富集,Eu呈正异常,富集相容元素而亏损不相容元素,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底侵到加厚地壳底部的玄武质岩浆。双沟山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成;而马鞍山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双沟山岩体和马鞍山北岩体均具有埃达克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SiO_256%(平均分别为65.94%和66.88%),Al_2O_3≥16%(平均分别为15.77%和15.10%)和MgO3%(平均分别为1.79%和1.61%),微量元素Sr400×10~(-6)(平均分别为418×10~(-6)和499×10~(-6));Yb1.9×10~(-6)(平均分别为1.26×10~(-6)和1.17×10~(-6));Y18×10~(-6)(平均分别为10.39×10~(-6)和11.44×10~(-6)),LREE富集和Eu为弱负异常—正异常,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Hf和Ti等)。结合岩体产出的构造位置及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双沟山岩可能是在中—晚二叠世,研究区处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地幔物质上涌,底侵于地壳底部,导致玄武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而马鞍山北岩体可能与古特提斯洋板块于晚二叠世到三叠纪向北俯冲诱发了本区陆内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3.
1概况金川镍铜(铂)硫化物矿床位于龙首山隆起带内,含矿超镁铁质岩体基岩出露面积仅1.34km2,矿化率高达47.8%(汤中立等,2006)。其中镍金属储量大于550万t,铜金属储量大于350万t,伴生金、银、铂族贵金属及硒、碲等分散元素。富矿体主要集中在Ⅰ、Ⅱ矿区,矿石平均品位:Ni:1.06%,Cu:0.8%,Co:0.03%,PGE:0.66×10-6;矿石类型以海绵陨铁状和浸染状矿石为主,块状矿石仅在Ⅰ矿区中部及Ⅱ矿区东部零星  相似文献   

4.
云南马厂箐富碱斑岩埃达克岩性质的厘定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厂箐复式岩体SiO2含量变化于61.56%~71.63%,平均67.30%(≥56%);Al2O3含量变化于13.38%~17.18%,平均15.44%(≥15%);K2O含量变化于3.36%~8.92%,平均5.35%;K2O+Na2O变化于7.75%~11.55%,平均9.08%;K2O/Na2O变化于0.65~4.00,平均1.49,明显具有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特征;MgO含量变化于0.40%~4.59%,平均1.11%,在R1-R2图解中处于造山晚期和同碰撞期岩浆岩的范围内.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相对亏损,Sr含量高(337×10-6~718×10-6),Y主要集中在6.2×10-6~15.8×10-6之间(≤18×10-6),Yb含量变化于0.20×10-6~1.63×10-6之间(≤1.9×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且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点,LREE/HREE变化于8.02~24.01,Sr/Y变化于40.5~57.4之间,平均48.2(>40),La/Yb变化于17.5~105.8之间,平均43.4(>20),Sc含量变化于2.5×10-6~7.9×10-6之间(<10×10-6);δEu 变化于0.81~1.38之间,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马厂箐岩体属于C型埃达克岩中的钾质埃达克岩.马厂箐岩体埃达克岩性质的厘定及其与同一成矿带上的玉龙斑岩体具有相似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环境的认识,对于该区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造山带内造山作用时限的划分是识别超大陆的重要依据.为找寻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晚期造山作用与锆石微区特征间的联系,运用LA-ICP-MS技术分析了石英岩中64个锆石U-Pb同位素点.结果显示:∑REE=47×10-6~490×10-6(40个点,下同),570×10-6~1384×10-6(24);Th/U<0.4(33)...  相似文献   

6.
南秦岭印支期五龙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佛坪群变质岩,在岩体南部发育一些暗色包体.它们和寄主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界限或截然,或呈过渡关系.通过对五龙岩体的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寄主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表现出明显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Yb(0.33×10-6~0.96×10-6)和Y(4.77×10-6~11.2×10-6);富集Sr(643×10-6~1115×10-6),Ba(775×10-6~1386×10-6);高Sr/Y(57.8-160)和Y/Yb(11.0-14.3)比值,不发育Eu异常(δEu=0.70~0.83),表明其源区是以石榴石士角闪石为主,很少或没有斜长石.暗色包体表现出高Mg(4.15%~8.13%),Cr(14.8×10-6~371×10-6),Ni(20.0×10-6~224×10-6)和Nb/Ta(15.40~21.9),暗示其起源于地幔底侵岩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年龄为:225.3Ma±6 Ma,应为五龙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综合分析五龙埃迭克质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可能是由于幔源岩浆底侵于壳幔边界,诱发增厚的基性下地壳达到含角闪石的榴辉岩相或麻粒岩相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迭克质岩浆,它的形成可能代表了印支期秦岭造山带后碰撞造山阶段勉略洋俯冲板块的断离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金边寺铀矿床位于甘肃省龙首山钠交代岩型铀成矿带的东南部,前人认为其为淋积型铀矿化。本文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区内发育有典型的钠交代热液蚀变组合,且其与铀矿化关系密切。1矿床地质矿床位于龙首山青山堡岩体的西南缘,岩体为加里东期花岗岩。早期为灰绿色闪长岩,呈捕  相似文献   

8.
甘肃龙首山岩带西井镁铁质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井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以北,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带。以往的研究多以沿龙首山断裂分布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作为和金川岩体相关的岩浆事件进行,而本次选择西井镁铁质岩体进行了精确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西井岩体岩性主要为橄榄辉石岩和辉长岩,成岩时代为 (421.0±9.0) Ma,可以和北祁连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年龄相对应;εNd(t)为4.06~5.52,(87Sr/86Sr)i为0.704 548~0.707 575,具有地幔岩石圈特征;微量元素及其同位素计算表明西井岩体经历了约10%的下地壳物质混染。据此得出西井岩体及其龙首山岩带早志留世镁铁质侵入岩体成因模式为:祁连洋壳连续俯冲过程中洋壳与陆壳分离,热的软流圈物质持续冲击地幔岩石圈的底部;由于热传导效应,大地热流沿着地幔岩石圈上升,使得80 km深度的湿的橄榄岩层发生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作用,玄武质岩浆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物质发生约10%混染,形成西井岩体及其龙首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带。  相似文献   

9.
甘肃龙首山隆起区位于阿拉善地块西南缘,镍资源丰富,矿床类型相对简单为岩浆型,以分布世界级的金川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而闻名。在龙首山地区,除了金川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之外,还断续分布有20多个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体,呈岩墙状、脉状及岩株状产出,构成一条重要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带。区内分布多处镍铜矿床、矿点,矿床类型为岩浆型。这里从成镍带的角度,探讨了龙首山地区镍矿找矿方向,认为寻找隐伏岩体及深部找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北部广泛分布中酸性岩体,时代多属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并多具有埃达克岩的特点。本次研究分析了达加勒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发现该岩体主要是以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主,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 ACNK值在1. 1~1. 25之间,平均1. 17,属于过铝质;岩石富SiO2(67. 98%~74. 89%)和Al2O3(13. 27%~15. 50%),高Sr(773. 70×10-6~824. 30×10-6),低Yb(0. 48×10-6~1. 32×10-6)、Y(2. 79×10-6~14. 24×10-6),(La/Yb)N比值24. 39~45. 73,无负Eu异常(δEu=0. 57~1. 08),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花岗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源岩主要是变质杂砂岩,有少量的泥质岩,其形成时代可能为燕山早期。这与研究区印支—燕山期存在陆陆碰撞或者陆陆俯冲导致地壳加厚,加厚的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吕崧  颜丹平  王焰  高剑峰  漆亮 《岩石学报》2010,26(6):1889-1901
对侵位于康县断层南侧青川-平武断层北侧碧口地块中的麻山和木皮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锆石LA-ICP-MSU-Pb年龄分析表明木皮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26±2Ma。麻山和木皮岩体分别由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岩石为过铝质,主量元素特征为SiO2≥56%,Al2O3≥15%和MgO3%。岩石具有较高的Sr(578×10-6~1146×10-6)和较低的Yb(0.4×10-6~0.9×10-6)含量,Sr/Y比值介于69~139之间。岩石显示右倾的REE配分型式和弱的负Eu异常,(La/Yb)N比值为12~36。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麻山和木皮岩体可能主要是由埃达克质岩石组成。岩石较高的ISr(0.706~0.705)和较低的εNd值(-6.5~-9.4)表明这些埃达克质岩石可能是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麻山和木皮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年龄与勉-略缝合带北侧光头山等岩体一致,表明这些岩体可能代表了秦岭造山带南部晚三叠世造山加厚地壳条件下的产物,因此碧口地块可能属于南秦岭造山带,并推测麻山和木皮岩体及所在的碧口地块可能是印支期加厚的下地壳韧性流壳层向SW方向斜向挤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南秦岭地区印支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花岗岩,高锶低钇花岗岩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人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仍有不同的认识。枣木栏岩体位于南秦岭光头山岩体群北部,为典型的印支期高锶低钇花岗岩,前人对其缺乏研究。本文在对其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认为其主体为石英闪长岩,岩石中发育大量的暗色包体,低SiO_2(53.72%~62.21%),高镁(MgO:3.84%~7.19%),高Mg~#(65~70),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岩石具有高Sr(402×10~(-6)~811×10~(-6))、低Y(5.91×10~(-6)~12.7×10~(-6),18×10~(-6))和重稀土,Yb含量为0.58×10~(-6)~1.22×10~(-6),1.8×10~(-6)),高Sr/Y比值(35~94)的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99±3Ma(MSWD=4.3),限定枣木栏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其应该是主碰撞造山后期,地壳加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高锶低钇属性的壳幔混合花岗岩。同时表明南秦岭地区在200Ma左右,仍为后碰撞构造环境,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3.
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发育一些小型的闪长质岩体。前人对这些小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然而,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仍然存在争议,阻碍了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包古图I号岩体为研究对象,有望揭示包古图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包古图I号岩体形成于(313.8±1.1)Ma。包古图I号闪长岩体以富SiO_2(58.0%~59.0%)、Al_2O_3(16.6%~17.4%)和Sr(757×10~(-6)~882×10~(-6)),低的Y(14.6×10~(-6)~15.7×10~(-6))和Yb(1.51×0~(-6)~1.60×0~(-6))质量分数为特征,具有高的Sr/Y(50~59)值和弱的Eu异常,类似于俯冲成因的埃达克岩。另外,这些闪长岩具有较高的Mg(w(MgO)=3.46%~3.77%,Mg#=52.8~53.2),高的Cr(63.8×10~(-6)~74.7×10~(-6))和Ni(45.2×10~(-6)~49.8×10~(-6))质量分数,亏损HFSE(Nb,Ta和Ti)。该闪长质岩体可能由俯冲的板片熔体与上覆地幔相互作用而成。它的形成可能与西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的洋脊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阿拉善地块南缘镁铁-超镁铁岩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阿拉善地块南缘是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重要分布区 ,自北而南可分为北大山岩带、龙首山岩带和北海子岩带。北大山岩带以野芨里含长辉石橄榄岩侵入体为代表 ,Sm_Nd岩石矿物等时线年龄为 773.1± 10 .8Ma,εNd(t)=+0 .8~ +10 .8,ΣREE为 7.5 9× 10 -6~ 2 0 .34× 10 -6;龙首山岩带以金川二辉橄榄岩体和藏布台单辉橄榄岩为典型代表 ,Sm_Nd岩石矿物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15 0 8± 31Ma和 15 11± 16 8Ma ,基本为同期幔源产物 ,金川岩体平均ΣREE为 3.33× 10 -6~ 115 .5 2× 10 -6,εNd(t) =- 1.9~ - 4 .3,藏布台εNd(t) =+2 .6~ +2 .9,差异显著 ;北海子岩带岩体分布有限 ,其中辉长岩体Sm_Nd岩石矿物等时线年龄为 14 4 0± 2 2 0Ma ,εNd(t) >0 ,ΣREE为 179.6 4× 10 -6~ 2 0 7.76× 10 -6。龙首山岩带和北海子岩带可能同为中元古代早期超地幔柱作用下地幔派生岩浆的产物 ,εNd(t)值的差异反映了各自岩体成岩过程的不同 ;野芨里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 ,是亏损地幔的产物 ,与金川等岩体的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5.
颜代蓉  邓晓东  胡浩  李建威 《岩石学报》2012,28(10):3373-3388
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位于鄂东南矿集区东南缘,前者产有鄂东南地区最大的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床,而后者迄今仅发现有斑岩型铜矿化点.本文对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以深入讨论这些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成矿和找矿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43±1Ma和147±1Ma( 1σ),是鄂东南地区最老的含钨-铜-钼矿化侵入岩.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均为高钾钙碱性岩体,富集Rb、Ba、Th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和Zr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具有Sr含量高(分别为681 × 10-6 ~874×10-6和575×10-6 ~687×10-6)、Y含量低(分别为12.0×10-6 ~ 17.4×10-6和9.7×10-6~14.0×10-6)、Sr/Y比值大(分别为39 ~ 61和47 ~ 62)、轻重稀土分馏强烈(Yb含量分别为0.90×10-6~1.49×10-6和0.62 × 10-6 ~1.01×10-6;La/Yb比值分别为42 ~ 54和48 ~ 60)等特点.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的(87Sr/86Sr)i为0.7062 ~0.7063,εNd(t)为-5.8 ~-6.2,εHf(t)为-12.0~ -6.8;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的(87Sr/86 Sr)i为~0.7065,εNd(t)为-5.6~ -6.5.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阮家湾花岗闪长岩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是由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同化混染下地壳物质并发生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矿物组合及矿物化学组成表明,阮家湾钨铜钼矿床的含矿岩体具有更低的氧逸度和更多的地壳物质混染,而犀牛山花岗闪长斑岩则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以出现岩浆硬石膏为标志).另外,犀牛山岩体中挥发份的含量与鄂东南地区最大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铜山口矿床的含矿岩体类似,表明有利于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犀牛山岩体内部斑岩型铜矿点和铁帽发育,进一步说明犀牛山岩体具有较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找矿潜力,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6.
二叠纪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在北山造山带广泛分布,其中多发育铜镍硫化物矿化,并集中在新疆北山坡北和甘肃北山柳园地区。本文对柳园地区二叠纪骆驼山(283Ma)和西南山(277Ma)矿化岩体中早期结晶的造岩矿物开展矿物化学分析,并对甘-新北山地区矿化岩体的主要造岩矿物进行系统对比研究。骆驼山和西南山岩体主要由单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橄榄辉长岩和辉长岩组成,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和角闪石,及少量铬尖晶石和金云母。铬尖晶石Cr#值范围为52.2~70.4,TiO2含量为1.1%~4.0%,Al2O3含量为8.1%~18.9%。橄榄石Fo值范围为78~86,Ni含量为856×10-6~2121×10-6,Ca含量为71.3×10-6~720×10-6。斜方辉石主要为顽火辉石和少量古铜辉石;单斜辉石为透辉石和普通辉石,Mg#范围为86~88,Al...  相似文献   

17.
对位于松潘-甘孜地体南部的兰尼巴岩体和羊房沟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体的成因。U-Pb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年龄集中在211Ma附近,属晚三叠世,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两岩体具有中等至较高的SiO2含量(58.31%~68.02%)和较高的全碱含量(6.70%~8.80%),具有准铝质(A/CNK=0.68~0.99)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到橄榄玄粗岩系列。其中,兰尼巴岩体南段富Al2O3(15.85%~16.27%)、K2O(3.29%~3.40%),中等MgO(1.16%~1.47%),并具有高Sr(869×10-6~1032×10-6)、低Y(9.53×10-6~9.85×10-6)特征以及中等至较高的稀土元素分馏[(La/Yb)N>31],并且见有暗色包体,非常类似于下地壳熔融形成的钾质埃达克岩。兰尼巴岩体的北段及羊房沟岩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都很相似,相对兰尼巴岩体南段具有更高的K2O含量(4.08%~5.96%),相对低的Sr(664×10-6~868×10-6),稍高的Y(19.71×10-6~27.76×10-6)和明显较低的Sr/Y比值(29.39~42.05),显示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来自于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野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岩体的形成有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中幔源岩浆的加入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大量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部分物源。地幔岩浆的上侵和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体的形成标志着松潘-甘孜造山带至少在晚三叠世就已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东乌旗碱性侵入岩的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东乌旗西部的碱性侵入岩为碱性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组合,含钠铁闪石.采用LA-MC-ICP-MS锆石U-Pb法对2件碱性花岗岩样品进行年代学研究.定年结果分别为272.3±0.7 Ma和271.7±0.7 Ma,属早二叠世晚期.13件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碱性花岗岩具高SiO2(72.62%~78.46%),富碱(K2O+Na2O=7.54%~9.80%),贫CaO(0.66%~0.91%)、MgO(0.07%~0.31%)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0.87~0.99,碱性指数NK/A为0.91~1.04,属准铝质-过碱质碱性岩系列;稀土总量中等(∑REE=146.4×10-6~389.0×10-6),轻重稀土分馏均较弱-(La/Yb)N 3.74~6.83],强烈的负Eu异常(δEu为0.12~0.36);贫Ba、Sr、P、Ti,富Rb、Th、U、Hf等元素,显示“A1”型花岗岩的特征.石英正长岩与碱性花岗岩相比较,Ba的含量(554×10-6~1230×10-6)显著高于后者(Ba=74×10-6~207×10-6),Eu负异常缺失(δEu=0.94~1.24),可能由岩浆源区深度的差异造成的.二者均具非常低Sr(27.20×10-6~157.00×10-6,2个样品大于100×10-6)和高Yb(2.08×10-6~7.26×10-6,除P24-11-1为1.36×10-6)的特征,与板内花岗岩特征一致.综上,我们认为东乌旗碱性侵入岩可能为造山后-非造山伸展体制岩浆作用的产物,标志着大约在272Ma兴蒙造山带部分造山演化可能处于造山后向非造山构造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19.
江南隆起带(安徽段)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钨钼多金属产地之一,钨钼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钨钼成矿岩体的相关研究已经广泛开展。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2地质队在江南隆起带(安徽省)新发现了西坞口花岗岩型铷矿床。铷成矿岩浆岩的时代、成因和性质仍不清楚。本次工作在详细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坞口花岗斑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锆石微量元素和原位Hf同位素分析,厘定了岩体形成时代为141. 7±1. 0Ma,属于江南隆起带(安徽段)燕山期早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西坞口岩体具有高硅(SiO_2=74. 29%~76. 25%)、富碱(ALK=7. 85%~8. 62%)、贫钙(CaO=0. 14%~0. 73%)的特征,∑REE的变化范围为140. 1×10~(–6)~235. 9×10~(–6),LREE/HREE为1. 42~5. 44、(La/Yb)_N为0. 89~4. 49、δEu为0. 02~0. 28,富集Rb、Th、U而亏损Ba、Sr、P、Ti等元素,属于A2型花岗岩。西坞口岩体的ε_(Hf)(t)的变化范围为-6. 7~-1. 3(平均值为-4. 2),t_(DM1)=870~1173Ma(平均值为1025Ma),t_(DM2)=1273~1613Ma(平均值为1457Ma),显示其来源于上溪群浅变质岩的部分熔融。西坞口花岗斑岩具有较高的分异指数(DI=91. 87~95. 57)、锆石的Zr/Hf比值为25. 0,强烈的富集U(5436×10~(–6))和Th(1900×10~(–6)),形成温度为735. 4℃,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四分组效应,以及高Rb背景值,岩体中还发育有绿柱石和锂白云母,具有典型高分异花岗岩特征,这明显不同于江南隆起带(安徽段)内同时期(150~134Ma)的与钨钼矿床形成有关的岩浆岩。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江南隆起带(安徽段)仍有同类型高分异花岗岩,具有铷等稀有金属元素矿床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0.
207铀矿体呈透镜状、扁豆状、似脉状成群出现。赋矿围岩为前长系龙首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片岩,该类岩石比区域上同类岩石铀含量高,平均U含量为2.36×10-6~4.83×10-6,与伟晶状白岗岩之间的混染带是铀矿赋存的有利空间。铀矿化产于中条期形态不规则的伟晶状白岗岩岩株中,该岩体铀丰度较高,钍/铀低,活性铀多,副矿物少,富碱。富铀伟晶状白岗岩岩体副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总量较低,微量元素含量不高。是至今在甘肃西部及邻区花岗岩岩体中唯一见到稍多晶质铀矿的岩体,也是至今在甘肃西部及邻区花岗岩岩体中铀丰度最高,Th∕U最低的岩体。富矿岩石伟晶状白岗岩在成岩过程时也发生成矿作用,属成岩同期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