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位于西宁市的西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  相似文献   

2.
寻找天一阁     
正寻找天一阁,是在阳光明媚的早冬。期待"天一阁"已是很久的事了,读过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之后让我记住了它。宁波"天一阁",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去过扬州吴道台府第的藏书楼"测海楼",去过杭州西湖岸边的藏书楼"文澜阁",更思念起天一阁来。我想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一座藏书楼,以母仪天下的姿态让后世争相效仿;又是怎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从古至今,人们向往它的浩瀚、神奇、博大,赞叹它雄伟、秀丽,把它誉为青海湖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地处青海省东北部的盆地内,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拥:北面是恢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连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举目四顾,四座高山犹如四座天然屏障,从山下到湖畔则是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像一个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浓墨重彩的西部风景画。青海湖长轴呈北西向,似梨形。最长处106千米,最宽处63千米,周长360千米,…  相似文献   

4.
窦贤 《西部资源》2008,(6):48-52
到炳灵寺——十万众佛高卧之地,无论起山路还是走水路,首先扑入我们目前的便是高耸于天际间的奇峰石林。从水路到炳灵寺是一路的诗情画意。自刘家峡大坝处入水前行不远,心里想着是在黄河上行船,却有东海汪洋泛扁舟的感觉,碧玉般澄净明澈的水面无风无浪,但那碧波无际的水面漫无边际,坐在船上的人觉着自己就是那船行处溅起的一粒水珠了。至汇入黄河的支流宁  相似文献   

5.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文章分析了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青海湖水位的持续下降,水面萎缩;河道断流,渔业资源灏临灭绝;鸟岛连陆、萎缩,鸟类数量急剧减少;草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洪水、泥石流的加重等,提出了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治理对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健全法制;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湖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6.
新宾满族自治县东部与吉林省通化县以富尔江上游为界。在富尔江的西岸有一个美丽的小镇——旺清门镇。作为地名的"旺清门",它应该源于清代在柳条边上修筑的旺清边门。对于这一点,我想大家是不会有异议的。  相似文献   

7.
世外桃源情     
几年前,我家在向海增内霍林河畔有一捕鱼窝棚,妻戏称为"世外桃源",捕鱼外紧择向海桥,盛夏里,听着桥下哗哗的流水声,似也印证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气息,热的时候,脱掉外衣,一头扎进水里,河水湿湿的,滑滑的……像母亲的水,浮在水面上,随水流着,让流水抚摸着每一块疲劳的肌肉,真愿一生不睡醒.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典型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对青海湖典型湿地土壤Cu、Zn、Pb、Cr、Fe、Mn 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湿地土壤Cu、Zn、Pb、Cr、Fe、Mn 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4μg/g、46.82μg/g、15.65μg/g、58.49μg/g、14.57mg/g和33.08μg/g;青海湖区南北两岸典型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北两岸样带上表层土壤Cu、Cr、Fe的含量变化均呈"W"形,Zn仅在青海湖北岸样带表现出"W"形,Mn元素含量在400m处为最低点,Pb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Cu、Zn、Pb 3种元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说明青海湖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有一定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陈骥  姜在兴  张万益  刘超  许文茂 《中国沙漠》2018,38(5):999-1008
湖泊滨岸带风成沉积一直是湖泊沉积研究的薄弱点。占据青海湖湖盆面积近五分之一的东岸沙丘为研究现代湖泊滨岸带提供了一个现代沉积实例。随着沉积学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已经从"一元"的传统相模式逐渐过渡为"二元"的"源-汇"体系。以野外地质考察和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调研和相关测试分析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团保山前发育有相对广阔的滨岸沉积,指示了青海湖湖水曾经达到山前地带。大面积的滨岸沉积和古沙丘出露水面以及风对山体的吹蚀,为湖东风砂堆积提供了物源基础。干旱-半干旱气候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断陷湖盆的长条形地貌使得风沿着长轴方向吹扬,造成风成堆积物在长轴的一端堆积。高大的团保山/达坂山的山前复杂地貌特征为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西北风产生的波浪和沿岸流作用于沙岛和海晏湾的滨岸带,导致滨浅湖的砂堆积形成沿岸沙坝。随着湖平面的下降,沿岸沙坝出露水面,并逐渐闭合形成障壁岛-泻湖沉积。  相似文献   

10.
对青海湖南岸QH86CK钻孔和湖中心水下QH85 -1 4钻孔的 3 6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穆斯堡尔谱学测量。QH86CK钻孔样品常温下的穆斯堡尔谱由一个Fe2 + 双线分裂 ,一个Fe2 + 双线分裂和一个Fe3 + 六线分裂组成 ,而QH85 -1 4钻孔样品的谱可分解为两个Fe2 + 双线分裂和两个Fe3 + 双线分裂。在低温下 ,QH86CK钻孔样品的谱中出现了一个较强的Hhf=49 3T的磁分裂 ,而QH85 -1 4钻孔样品只有很小一部分Fe3 + 离子表现出磁有序。两个钻孔样品含铁矿物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不同。QH86CK钻孔样品的Fe2 + Fe3 + 比值随深度有较大变化 ,而QH85 -1 4钻孔各个样品的Fe2 + Fe3 + 比值差别很小。这些结果表明青海湖南岸和湖中心水下的沉积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11.
旅游共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游地多主体互惠协作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旅游企业的视角,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从定量评估的角度对青海湖环湖旅游企业同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外来游客及旅游企业之间共生行为路径组合的均衡状态及共生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青海湖旅游多主体"E→G-R-T-E"共生行为路径主要由强度共生因子组成,关联主体间最大共生利益维度存在不均衡、不对称等问题;(2)青海湖旅游多主体"E→G-R-T-E"的共生模式为非对称正向共生模式。本文认为应通过引导、决策、监控、利益分配等共生机制的建立,并规范青海湖旅游多主体"E-G-R-T"的参与机制,同时以旅游企业为主导,通过强化一体化供给和营造一体化效应,来优化"E→G-R-T-E"间的共生模式,最终形成"当地景区带动、社区居民响应、地方政府效应、外来游客体验"的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2.
美景多全国三十多个地方举证争夺未有定局追踪多历朝历代有人寻踪未有确立悬念多某地似像又非像未有定论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飘逸、恬淡的《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憧憬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风光尤其令人神往。然而,1000  相似文献   

13.
水体对湍流交换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傅抱璞 《地理研究》1991,10(3):1-10
本文根据边界层理论,计算水体附近湍流交换系数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白天整个水体上的湍流交换系数都比陆面上同高度的要小,并且有二个低值中心:一个靠近水面,另一个在约100m高度;夜间靠近水面的那层空气的湍流交换系数仍较小,但其上方的湍流交换系数要比陆面上大。水面上的湍流交换系数日变化小于陆面上,特别是靠近水面那层空气日变幅很小。同时指出:水陆间粗糙度的差异和稳定度的差异控制着水陆湍流交换系数的差异;前者是稳定的;后者有周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技术的青海湖流域综合整治类型区划分及整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海湖流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以2009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分布图为底图,结合DEM高程数据、青海湖流域草场类型图以及青海湖流域行政区划图,综合考虑青海湖流域海拔、植被分布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采用ArcGIS软件对青海湖流域进行3级划分,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各类型区生态与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方向,提出各类型区综合治理土地沙漠化、湿地萎缩和草地退化等生态与环境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流域水量平衡要素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青海湖流域水量平衡各要素进行了讨论,并根据现有实测资料和经验公式着重对液域水量平衡起关键作用的流域平等降水,陆面蒸发和地表径流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青海湖水量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湖泊水量的变化是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区域水循环响应的重要信息载体。区别于常用的水文学方法,本文利用MODIS遥感影像和LEGOS高度计多年连续数据,基于湖泊水位—面积关系,探讨了湖泊水量变化的遥感分析方法,并以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青海湖为例,揭示青海湖近20年来(2001-2016)湖泊水量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青海湖湖泊面积在2001-2016年间整体扩张了187.9 km2,变化速率为11.6 km2/a;水位在2001-2014年间上升了1.15 m,变化速率为0.10 m/a。青海湖水位—面积关系表现为二次函数关系(相关系数R2=0.83)。基于水位—面积关系,进一步估算分析了青海湖水量平衡的净收支及其年内和年际变化。近20年来,青海湖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其变化率约为4.5×108m3/a。降水的增加与蒸发能力的下降是湖泊水量增加决定性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气象资料和MODIS遥感影像等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CASA模型),确定了2000-2012年青海湖流域NPP值,并评价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青海湖流域年均NPP为4.77×1012 g,空间分布以青海湖为中心,由低到高呈环带状,并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在青海湖北侧河流中游地区年均NPP达到最高,为374.19 g·m-2。2000-2012年NPP呈波动中逐渐增长趋势,年均增加4.81×1010 g;NPP年内变化显著,7月NPP达到全年最高值,占全年的28.77%。13年间流域内大部分地区NPP呈增长趋势,显著增长区主要分布在共和县江西沟乡、石乃亥乡和天峻县周围;青海湖北侧哈尔盖河上游、沙柳河中游地区则是主要减少区。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是青海湖流域NPP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是我走上讲台的第七年,迎来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三届学生。或许是应了那"七年之痒"的魔咒,当我再次拿起那翻了无数遍的教材时,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教学激情。或许每个岗位都会有它的职业疲惫期,所以我决定从这一届开始,我要改变教学风格,重拾教学激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识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基础,结合湖泊水量平衡模型,建立了青海湖水位(水量)模型,模拟了青海湖过去几十年水位变化过程。水文因子分析表明,20世纪80~90年代青海湖流域径流和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根据不同气候情景,对未来青海湖水位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0年径流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大,青海湖水位下降速度将会减缓甚至出现上升趋势。这一结果将会缓解青海湖流域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势,并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以景观指数为空间分析方法,从流域和县域两级水平对青海湖流域1977-2000年湿地景观变化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青海湖流域湿地面积净减少101247hm2,斑块数目增加了1099个,破碎程度明显增加,分离度呈上升趋势,分维数逐渐变小趋近于1,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青海湖流域湿地景观空间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