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中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响应、信息化建设、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学术研究、行业进步和法治化建设等工作业绩。中国地质灾害造成的遇难人数1995~2000年年均死亡失踪1205人,2001~2005年均死亡失踪884人,2006~2010年均死亡失踪776人(2010年数据不含甘肃舟曲县城山洪泥石流造成的1765人死亡失踪),2011~2017年均死亡失踪395人,2018年死亡失踪112人。2001~2010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量194702处,平均1.947万处/年;直接经济损失385.3亿元,平均38.5亿元/年,平均19.8万元/处。2011~2018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量为84718处,平均1.06万处/年;直接经济损失355.7亿元,平均44.5亿元/年,平均41.9万元/处。2001年以来城乡社区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家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平均年降率为0.016‰。地质灾害成功预报数量占地质灾害总数的比例从2003的5%上升到2018年的20%左右。经过采取各种减灾措施,城乡社区需要应急避险人数逐渐减少。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如防灾文化建设薄弱、法制不健全和直接经济损失统计局限于城乡社区而未覆盖工程建设行业的地质灾害等。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要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包括保险业)和科技界五位一体的防灾减灾“伙伴”关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孙小华 《城市地质》2021,16(3):248-25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地区陆续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首都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何满足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的新要求,成为当前地灾防治面临的首要任务.回顾40年来北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分析了当前极端气候条件下人类对地质灾害隐蔽性规律认识不清,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等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新时代具体要求的差距,结合北京具体情况,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北京地质灾害综合防控工作思路,包括强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巩固综合治理体系、建强应急防治体系和深化科技创新体系5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围绕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的建设工作编制铜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旨在为铜川市政府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也为铜川境内各区县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指导。我国目前尚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技术要求,该文章为我省乃至全国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4.
华金玉 《城市地质》2022,17(1):8-12
2021年,北京市最新公布已查明突发地质灾害隐患5052处,全年共发生突发地质灾害104起.为应对地质灾害威胁,政府部门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专业单位有效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不断完善,调查评价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高.但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不足、监...  相似文献   

5.
云南德钦县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位横断山纵谷地带,其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种类齐全且十分发育。该县紧紧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这四大体系开展工作,目前综合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质》2010,(4):28-29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始终坚持不懈地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各项防灾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知》要求,各地要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何韵 《安徽地质》2021,31(3):257-260
本文通过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等实例,阐述了合肥地区的地质灾害现状情况.结合地质灾害分布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气候、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预判了未来合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从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地质灾害已严重降低环境质量并危及人类安全及整个生物圈生态发展,地质灾害的防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每年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0~150亿元。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它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中将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为推进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发展,总结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历程,阐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的研究成果,提出下一步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和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的精神,示范引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2012年以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依托国家公益性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在陕西省、商洛市和镇安县各级政府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镇安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示范,探索创建了"管理支撑层级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警预报及时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地质灾害防治"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伟峰 《探矿工程》2008,35(7):14-17
主要介绍了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专业监测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监测预警工程施工和主要监测预警方法,阐述了有效的监测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介绍了研制的新型监测仪器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建江  杨胜元  裴永炜  赵国宣 《贵州地质》2007,24(4):298-301,305
通过"十五"期间贵州省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造成人员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分析,表明贵州省人为地质灾害十分严重。规范人类工程活动,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约29万处隐患点分布在重大工程区、400多个城镇和上万个村庄,直接威胁和影响人口约8000多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财政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每年超过200亿元。全国共有近3500余家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资质单位,20多万名专业人员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实施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确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同时,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迪庆州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位横断山纵谷地带,属三江并流腹地,复杂的地质背景、活跃的构造运动及独特的生态条件,构成了其脆弱的地质环境,同时也为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迪庆州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来,紧紧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这四大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积极且有效的工作,目前综合防治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冒建  路璐 《城市地质》2015,(Z1):146-149
功能需求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首要任务,对整个平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数据管理、动态监测,预警分析、会商上报、应急管理、三维展示和系统管理7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其中预警分析中模型的构建和实现,是预警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平台的建设可实现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化运作模式,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关专家估计地质灾害约占自然灾害的1/5~1/4,经济损失约75亿到125亿元/年.因此,对它的防治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重视.为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国家决定结合国土整治,支持地方和企业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1991年以来,从国家预算的地勘费内划出少数经费,作为地质灾害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少数地区开展地质灾  相似文献   

18.
陕南安康市汉滨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区内主要为滑坡灾害,每年汛期因降雨引发多期突发性地质灾害。以汉滨区广景花园滑坡灾害为例,分析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灾害防治工作,说明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处置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荥阳市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注重基础调查、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应急处理,为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方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 地质灾害概况 湖南省由于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和愈来愈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地质灾害高发.据1996~2001年的调查统计,6年间发生各类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3800多起,致使681人死亡、1106人受伤,毁坏房屋59237间、农田15978.8hm2、山林105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7亿余元.这些突发性地质灾害95%以上发生在农村,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其中尤以湘西、湘西南、湘中及湘南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