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区划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一国的国体对该国的行政区划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国体的变动必然会导致行政区划的变化。在俄罗斯成为独立的联邦制国家以来,伴随着国家的裂变,其行政建制一直处于改革变化之中,突出表现为合并联邦主体和按地域增设联邦区。本文在梳理俄罗斯联邦主体性质的基础上,阐述了联邦主体的合并依据与现状、联邦区的划分与职能,并从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要素对俄行政区划演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初楠臣  张平宇  李鹤  李欣 《地理科学》2018,38(7):1069-1078
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2005~2015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研究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西伯利亚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远东,两联邦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下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发展缓慢,多数联邦主体的城镇化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空间上,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集中在西伯利亚联邦区西部(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联邦主体),低值区分布在远东联邦区东部(马加丹-楚科奇-勘察加联邦主体),西高东低格局特征显著;最后探讨了促进西伯利亚与远东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尚无对地域组织及其创新内涵的统一认识。作者认为,地域组织创新是一个地域制度创新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对地域组织创新的基本认识基础上,总结与评述了建国后东北地区地域组织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形式,分析了东北地区在地域组织创新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与障碍因素,最后对东北地区地域组织创新的宏观背景与基本依据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东北地区未来地域组织的创新方向与形式。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集装箱陆路运输的经济适应范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集装箱陆路运输规模与日俱增,其中铁路在陆路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内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现状,建立了多式联运竞争的分析模型,并利用调研收集的数据对以重庆和西安为起点的国际集装箱陆路运输经济适应区域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受海运价格的影响,中亚地区、蒙古国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区、乌拉尔区、伏尔加河沿岸区和中央联邦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区域,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及俄罗斯的西北联邦区、南方联邦区等是优势扩展区,而欧洲和亚洲其他大部分区域的海运(海陆联运)优势远大于铁路联运。  相似文献   

5.
王琦  石莉  万芳芳 《极地研究》2013,25(2):176-184
北极地区是俄罗斯的重要关注领域,其战略重要性正在迅速提升。俄罗斯决心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成为北极核心国家。俄政府于2008年制定了《截至2020年及之后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旨在维持俄罗斯“北极领导国家”的地位。结合俄罗斯在极地的一系列举措,从经济、法律、军事和地缘政治这几个角度分析俄罗斯北极政策中的关键内容,同时关注当前俄罗斯在极地区域的政策与2001年由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的《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期间的海洋政策》中的北极战略中所呈现出的态度之间的差别。最后,从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两方面评估俄罗斯北极政策目标的实施前景。  相似文献   

6.
日本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研究动态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经济地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自1954年日本经济地理学会创立以来,经济地理学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转换阶段。在起步阶段,区位理论和区域经济地理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发展阶段,主要是致力于发展独自的理论,地域构造论和地域经济论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在转换阶段,主要是引进欧美经济地理学的最新成果,经济空间系统论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日本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人文化的背景下,在研究方法论上和研究内容上均发生很大变化,主要体现为如下五个转变:①重新构筑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从“地域构造论”向“经济空间系统论”的转换;②扩大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现象,将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等纳入研究视野,从狭义的经济地理学向广义的经济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转换;③从地方尺度向全球尺度研究的转换;④从物质的生产和流动的空间过程及空间结构向非物质方面的转换;⑤从致力于发展独自的理论向注重和欧美经济地理学前沿研究领域相接轨的转变。日本经济地理学发展变化与最新研究动态对于同样处于转换期的中国经济地理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梅琳  薛德升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264-1273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超越或嵌入国家地理疆界范围的行动者改变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政府组织和跨国非政府组织等跨国机构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认为, 不同类型的跨国机构在全球尺度上创造了复杂而多样化的全球政治地理结构, 也形成具有政治特色的世界城市体系。不仅如此, 跨国机构通过地方尺度的行动, 深入城市的全球化发展过程, 成为与世界城市紧密关联的影响因子, 对城市制度和内部空间等方面的变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当代西方地理学中跨国机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 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 不仅是从地理学视角对跨国机构研究进展的把握, 也希望对中国当代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中跨国机构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汉、唐、清为西北地区古代城市发展的三个高峰期。政治军事因素在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机制中始终居主导地位。水资源条件一直严重地制约着西北地区城市的地域分布。城市的职能性质一般比较简单,多为行政军事方面的,但也产生过一些如国都、宗教圣地、商业中心等特殊职能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新自由主义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多价概念综合体。在意识形态上,主张经济、政治、社会关系通过形式上自由和合理的因素自由组织。寻求实现理想的一种制度框架:在经济学上,它认可市场经济的膨胀扩充;在政治上,它主张集体作出决定,在公众范围内使行动主题形式自由最大化。新自由主义化则在多方面、多层级促进放松或去除对自由市场经济化、商品化、私人资本自由选择权的制度性束缚,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从全球到洲际、国家再到地方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非规则化、自由化和弱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总是以“背景”(context)、“区域”、和/或“地方”特定的形式出现,催生了新自由主义地理学的产生。本文重点介绍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与过程,新自由主义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即:新自由主义化经济地理——区域经济与空间重构,新自由主义社会地理——社会重组与城市战略。新自由主义政治地理——发展调节与制度安排等。此外,文章也对新自由主义地理学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空间规划通过协调区域活动,合理地利用空间,辅助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事务的治理。印尼的空间规划由总统制定、落实,它体现着国家政治层面的发展愿景和任务。当国家治理结构改变时,各区域的空间规划及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也随之改变。分权化和地方自治是2001年以来印尼政府体制的重大变革。通过相关规划法律条文和文献分析,发现空间规划开始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和专业人员的缺乏、政策交叉现象和空间规划违规行为等。此外,印尼的地方自治制度对空间规划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在地方自治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系统的管理增加了区域收入,以支持空间规划的实施;其次,地方政府开始优先聘用空间规划的专业人员,制定更加有效的空间规划政策;最后,各地区加强了对空间规划违规者的执法力度,增强了区域间团结意识,从而促进地区繁荣发展。目前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权力和利益分配上仍存在着大量的博弈和冲突,应加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保障地方对地方相关事务决策时的参与权,建立地方利益表达与平衡的机制,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各国对“碳排大户”——煤炭的使用都小心翼翼,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提出“向煤炭宣战”,而世界能源舞台上的另一位主角——俄罗斯却将其视为新宠. 在今年俄罗斯“矿工节”期间,普京称,俄罗斯煤炭业正日益繁荣,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不断开拓着国际市场.他同时表达了继续振兴煤炭业的强烈愿望.随后,普京又表示,俄罗斯将进一步扩大国内肖费市场,加快建设燃煤电站及铁路、港口等运输设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地理位置毗连,广泛开展双方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本地区乃至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本文首先按照跨境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一体化程度和合作方性质对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区域合作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新疆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均远离各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属于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且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经济互补性强.基于此,双方的合作不宜采取以国家为合作主体、涉及主权让渡和较强排他性的一体化模式,而应采取灵活的、开放性的和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次区域合作方式.当前主要的次区域合作模式有以国家政府推动的"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增长三角和地方政府推动的"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国际和地区组织推动的大湄公河、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其次,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具有独特地域经济特点的新-西区域合作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共同推动,并充分考虑本地差异性较强的实际,采取跨境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境外经济合作区、科技园区等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确立相应的合作领域与合作机制,促进新-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区域环境治理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问题,以拓展国内区域环境治理研究,对认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深入发展以来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矛盾和探索可持续发展政策有所启示。文章回顾了20多年以来西方区域环境治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出区域环境治理研究的理论进展、治理模式与影响效应3个重点议题。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共同参与区域层面环境问题的应对已成为环境治理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各主体之间采用了由国家政府或者地方行动者主导的协调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区域层面的环境参与受到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资源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研究应重点关注中国特色“一国两制”政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的组织框架,实施环境治理的地域因素、影响效应,探索促进区域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2011,(13):61-62
秘鲁总统加西亚、智利总统皮涅拉、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和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隆28日在秘鲁首都共同发表《利马宣言》,宣告旨在促进太平洋沿岸拉美国家经济合作的全新一体化组织——《太平洋协定》正式诞生。四国元首一致认为,《太平洋协定》是拉美地区继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和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区域一体化组织,是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吸引国际投资和先进技术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下的跨境水资源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两制勾勒了独特的跨境水资源治理情境。在这个情境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跨境供水有力地支持了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和发展;同时,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跨境供水的争议也凸显出"两制"安排下差异化的社会、历史、政治条件所塑造的不同治水策略。重要的是,这些争议并不主要产生于政府间议程,而是集中在非政府层面的民众、媒体、社会组织甚至学者。这既体现出"边境重塑"已经超越空间意义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过程的一部分,也反映地缘关系研究中需要融入更多价值观、话语、权利等"低政治"问题。未来的跨境水资源治理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进一步综合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走出"地域陷阱",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加强对地方层面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旅游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旅游国。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旅游业的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主要旅游职能进行旅游区划。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14,(19):64-64
本报墨西哥城9月18日专电(驻墨西哥城记者贾泽驰)墨西哥总统府17日发布消息称,总统佩尼亚?涅托将于18日再赴受到飓风奥迪尔重创的南下加利福尼亚州视察,评估当地受灾情况,考察救灾进展。飓风奥迪尔当地时间14日晚间登陆墨西哥南下加州,最大持续风力达205公里/小时,被认为是南下加州"史上最具破坏性飓风"。飓风重创南下加州旅游度假胜地洛斯卡沃斯,造成大量建筑损毁,许多豪华酒店的主体建筑也遭受巨大损坏,部分地区断水断电,通信中断。  相似文献   

18.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地理位置毗连,广泛开展双方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本地区乃至中亚的安全与稳定。两地区均远离各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属于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在边界特征、相邻经济体方面具有特殊性,且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经济互补性强。基于此,双方应通过边境区位再造、改善区位条件,并采取灵活松散的、开放性的和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次区域合作方式。经过分析,认为具有独特地域经济特点的新—西区域合作应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共同推动,并充分考虑本地差异性较强的实际,采取跨境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境外经济合作区、科技园区等多样化的发展方式,促进新—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构建俄罗斯81×81的首府城市的日铁路客运流量矩阵,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其铁路客运网络特征,结果表明:① 俄罗斯首府铁路客运网络松散且不均衡,西密东疏,高、中密度联系的城市位于中央联邦区与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俄欧洲北部、欧洲南部、亚洲等3个铁路区系内包含不同的子群与核心。② 日铁路客运流量表现出沿西伯利亚铁路的“廊道型”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弱化的“非对称性”空间态势,西伯利亚铁路内部初步形成以莫斯科、叶卡捷琳堡-彼尔姆-秋明、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为核心及其外围地区的次一级“核心-边缘”格局。③ 俄人口分界线——“圣图线”西南侧城市的铁路要素集散能力、铁路联系强度、对其他节点控制程度均强于东北侧城市。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域类型及调控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地域类型的概念,依据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要素、结构特点及发展机制的空间差异性,将吉林省划分出大城市地域、资源-工矿型地域、传统农业地域、边境口岸地域和环境脆弱地域五种类型地域。研究了不同地域类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强调,大城市地域产业结构升级与职能扩散,资源-工矿型地域产业与城镇空间重构,传统农业地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边境口岸地域产业与城市的地缘整合,环境脆弱地域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是未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地域类型的主要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