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我校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办、俄罗斯科学院地质所等单位协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层年及K/T界线研究》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野外考察,于8月7日至16日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及其东部地区举行。来自德、美、日、俄、英、瑞典及我国等七国科学家在大会上做了11个报告,30余名科学家参加了野外考察,行程近千公里。项目负责人、我校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在会上作了有关项目工作一年来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  相似文献   

2.
<正>由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古生物学会、东北亚生物演化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黑龙江嘉荫白垩纪生物群及K--Pg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嘉荫化石保护论坛"于2019年8月18日至21日在黑龙江省嘉荫市召开,为期4天的学术会议和野外考察取得圆满成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革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古生物学与地层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8月17日,以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和美国科学院D.L.Dilcher院士为首的中外16位专家出席了在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举行的《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德国图宾根大学孢粉学家R.Ashraf,挪威奥斯陆大学生物化学家E.Hagelberg(英国籍),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中科院董枝明、周浙昆、朱茂炎,社科院考古所人类学家袁靖,以及吉林大学专家孙革、孙春林、朱泓、周慧、王璞珺、刘招君、孙跃武等出席了会议。吉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韩晓峰、科技处  相似文献   

4.
9月 17日 ,据新闻媒体电告 ,九台市苇子沟镇西地村农民在房后平整土地时见有化石 ,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专家闻讯后立即赶往现场。经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著名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教授等现场鉴定 ,确认该化石属于大型蜥脚类恐龙的部分骨骼。在九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 ,经吉林大学的专家现场发掘 ,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包括蜥脚类恐龙的肢骨和椎骨 ,肢骨 (包括胫骨和腓骨 )长近 1m ,尾椎骨 10余节 ,总长超过 2 .9m。董枝明教授估计该恐龙的全长可能约 10余m。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 ,该化石所产出的地层为紫色…  相似文献   

5.
<正>9月6日,由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心共同组织的"吉林省科技期刊OSID媒体融合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举行。来自省内21家科技期刊的40余位编辑参加了此次会议。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跃武教授致开幕词,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  相似文献   

6.
正9月2~3日,由中国古生物学会、沈阳师范大学及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荫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恐龙发现11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嘉荫化石保护论坛》在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嘉荫县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余个省区3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博物馆及化石保护部门的代表共130余人应邀出席。著名地质学家刘嘉麒、恐龙学家董枝明及徐星等、古植物学家孙革及孙春林等应邀出席会议;来华参加夏  相似文献   

7.
根据1987年4月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第二次会晤时签订的《议定书》,以水利部副部长娄溥礼为团长的中国水文专家代表团与以国家水文气象委员会副主席别列斯托夫为团长的苏联水文专家代表团,于1988年5月13~20日,在北京就双方交换黑龙江流域水文情报和预报问题举行了第三次会晤,并于5月18日在北京签署了中苏《关于交换黑龙江流域水文情报和预报的第三次会晤议定书》。  相似文献   

8.
张颖 《世界地质》2011,(3):367-367
由伊春市政府、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吉林大学和沈阳师大共同主办,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等协办的《伊春地质古生物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8月20—25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召开。来自15个国家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对伊春地区及黑龙江省地质古生物自然资源的研究与保护、环境变迁等课题进行了报告和研讨,并赴伊春上甘岭晚二叠世“红山植物群”、五星镇“西钢石灰石矿”及铅锌矿、嘉荫恐龙博物馆、以及龙骨山、永安村、乌云煤矿等剖面等进行了野外考察。  相似文献   

9.
7月21日,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国土资源遥感分会、吉林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共同主办,由吉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国土资源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在我校召开。会议为期3天,来自全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等代表140余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0.
张颖 《世界地质》2013,32(1):189
为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提高我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的业务素质,更好地开展博物馆及相关工作,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古生物学会、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等和辽宁省化石保护局联合主办,2013年1月8-13日在沈阳(辽宁古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计委一九八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规范的计划,水电部水文局于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家标准《水文测验名词术语及定义》(草案)初审会议。来自交通、海洋、地质、环保和水电部门的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流域机构、水文总站和勘测设计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  相似文献   

12.
<正>8月23-24日,由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主办,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地质调查研究院、博物馆和地学部各学院及相关实验室等协办的"第四届东北亚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副校长吴振武教授代表张希校长和学校出席了本次会议。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促进东北亚及周边各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地学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1993,(4)
全国地下水情报网与黑龙江省水利厅共同举办第四届地下水交流会,于1993年7月9日至12日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地下水情报网网员单位的代表、情报网技术顾问及特邀专家等共129人。水利部地下水领导小组副组长原水政司司长柯礼丹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3份,内容包括地下水资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8月16-20日《第12届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国际会议》(The 12thSymposium of Mesozoic Terrestrial Ecosystem;MTE-12)在沈阳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李廷栋院士,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周忠和院士,国际地科联IGCP-608项目主席、日本茨城大学安藤寿男以及来自18个国家1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化石管理局等领导以及中国古生物学会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是白垩纪时期全球最大的陆地出露区,是开展陆相J/K界线研究的理想地区。但是,受制于盆内埋深大、盆缘露头出露不佳等原因,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J/K界线发育区域及层段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对于陆相J/K界线划分与对比这样的重大疑难问题,其研究很难一步到位。总结一套影响广泛、区域对比性强的J/K界线区域对比框架性特征,可以有效聚焦目标区域和层段,为进一步的精细研究明确方向。系统梳理松辽盆地及周缘典型地区J/K界线上下地层中记录的区域构造背景、岩浆事件和生物宏观演化阶段可发现:(1)松辽盆地以西和以南地区晚侏罗世为块体碰撞后陆壳加厚坍塌或拆沉的伸展环境,早白垩世为推覆陆壳加厚坍塌或拆沉的伸展环境;松辽盆地晚侏罗世为碰撞后持续造山环境,早白垩世为双侧活动陆缘影响下的区域性伸展-裂陷环境;松辽盆地以东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可能为走滑构造背景。(2)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生物演化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的衰落和白垩纪热河生物群的兴起,其中晚侏罗世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高Classopollis含量为特征,早白垩世则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低Classopollis含量为特征。(3)冀北—辽西地区的土城子组、黑龙江东部的东安镇组和东荣组应是J/K界线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层段,大兴安岭地区的满克头鄂博组、松辽盆地常家围子断陷及其以西至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可以尝试开展J/K界线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地学前缘》2017,(1):18-31
地球历史中生命与环境不断发生更替,先后形成寒武纪生态系统、古生代生态系统和现代生态系统。地域上,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代以来,中国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特色。东北地区发育以松辽、嘉荫盆地为主的大型白垩纪沉积盆地,以及冀北、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盛产热河生物群的火山-沉积盆地。白垩纪先后发育有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嘉荫生物群。该地区白垩系是建立中国陆相地层格架的标准,依据不同生物群发育及气候演化阶段,自下而上被划分为下白垩统冀北阶、热河阶和辽西阶,上白垩统农安阶、松花江阶和绥化阶。基于松科1井多重地层学研究,完善了包括磁性地层、天文地层、同位素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和定量地层学为主的中国晚白垩世陆相年代地层的标准,还使其达到与国际地层表的对比。通过生物群的宏观演化,探讨了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环境与气候的演化规律,明确了晚白垩世的2次重大湖泊事件。其中,湖泊咸化问题得到深入研究,从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为松辽湖盆的海侵活动提供了可靠证据。化石与地化记录揭示,当时全球高海平面的影响可能波及松辽盆地,海水短暂地侵入湖盆,带入海相生物,引发海水咸化、δ~(13) Corg异常和有机质大量埋藏。这些记录可与全球高海平面地层对比。嫩江组下部海侵印记最为明显,其背景与第3期大洋缺氧事件(OAE 3)极为相近。松辽盆地的环境演化既受制于区域性构造作用,也受控于全球气候的影响,更代表了白垩纪温室时期的东亚陆地表现。  相似文献   

17.
《岩土力学》2011,(9):2720
2011年8月16日,《岩土力学》第七届编委会第四次会议在兰州宁卧庄宾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编委、优秀审稿专家及编辑部全体成员出席了会议。编委们听取了编辑部主任周平所作的"《岩土力学》2010年工作报告",编委们对  相似文献   

18.
于军 《地质学刊》2004,28(1):26-26
由韩国科学与工程技术基金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江原大学和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东北亚地区地质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 0 0 3年11月18日~2 2日在韩国江原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英国及非洲等10多个国家从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国代表就地壳演化、板块运动、火山作用、水资源环境、地质灾害及3S技术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广泛交流。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也派出了两位同志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派代表参加这样的…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22日上午,《岩土力学》第六届编委会第三次会议在风景秀丽、气候怡人的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编委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水利学会、水电部松辽委员会联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冻土学术会议,于1986年8月19日至24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各有关部门84个单位的173位代表及国际冻土协会副主席、美国第四纪研究会主席T.L.辈伟教授为首的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专家、教授十多位专程来我国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他们的论文。提交会议的论文共216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