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手段,利用2000—2009年生长季的MODIS数据对柴达木盆地南缘绿洲进行了土地覆盖分类,得到前期(2000—2004年)和后期(2005—2009年)两期土地分类图以及2000—2009年土地覆盖类型变化趋势图,分析了2000—2009年10 a尺度上该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面积变化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得知,柴达木盆地南缘绿洲同时存在两种演化趋势:绿洲化和荒漠化。近10 a来绿洲化的总面积为1 040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4.58%,主要集中在荒漠化区域与稳定区域之间;荒漠化的总面积为399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76%,其中80%集中在绿洲边缘(4 km以内),也就是说,绿洲的边缘地区相对于绿洲的其他区域更易于发生荒漠化现象。从整个研究区来看,绿洲化趋势高于荒漠化趋势,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昆仑山上大量冰雪融化,为下游绿洲提供了一定的水资源,但绿洲上游一些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剧使用了大量的水资源间接地影响了绿洲的演化,使得绿洲边缘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荒漠化加剧。  相似文献   

2.
生态功能区划是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提取遥感图像数据,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表明: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可以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功能亚区.该划分有助于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灾害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及经济发展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观状图为基本图件,在CIS支持下编制了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景观图。在此基础上选取多种景观指数,即选取斑块大小、斑块数、聚集度、相似邻接百分比、景观优势度指数、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分形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度指数等主要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地分析柴达木盆地荒漠绿洲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景观的主要斑块类型为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二者面积之和占全区的95%左右;绿洲景观以耕地、园地、林地以及城镇工矿用地等形式镶嵌在景观中,它们由于受到绿洲内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分形指数大,破碎度高;园地、水域与沼泽、林地和耕地的分布均比较分散,与其它类型相互混杂分布,说明绿洲内部缺乏高度连接的景观,生态系统脆弱;总体上看,柴达木盆地的景观比较单调,多样性指数较小,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不高。  相似文献   

4.
薛亮  马海州 《干旱区地理》2004,27(4):512-515
绿洲是干旱荒漠地带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也是干旱区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集中频繁的区域,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实施动态监测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选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端都兰县境内的香日德绿洲为研究区,分别利用1987年和1999年覆盖该研究区的TM和ETM遥感影像,进行了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并结合当地的文献记载,分析、总结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研究发现,在1987-1999年问,面积变化最大的是土地利用类型是荒漠草场和高寒干旱草场,沙地面积仅增加了5.29km^2。  相似文献   

5.
1960-2014年中国绿洲严寒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柴中华  刘普幸 《地理学报》2016,71(5):743-753
基于中国绿洲74个地面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计算候平均温度≤ 0 ℃的严寒期起止候及候数,运用线性趋势法、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绿洲严寒期的起止候及候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结果表明:近55年来,中国绿洲严寒期起始候推后、终止候提前、候数缩短,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 p/10a、-0.27 p/10a和-0.58 p/10a;且空间差异显著,其中,柴达木盆地绿洲严寒期来的最早、结束的最晚,严寒期变化趋势最显著。严寒期起止候及候数分别在1990年、1998年、1994年发生突变。严寒期起始候与候数表现出与大气环流和厄尔尼诺有关的显著周期,终止候表现出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显著周期,可以证实严寒期起始候和候数的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厄尔尼诺密切相关,而终止候的变化则与太阳活动有关。青藏高原指数、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影响研究区严寒期的主要因子,而南亚夏季风指数则对柴达木盆地绿洲影响最显著。研究区严寒期随着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起始候提前、终止候推后、候数延长,并以纬度的变化最显著。严寒期起止候及候数对区域增暖具有极好的响应,但区域增暖对起止候及候数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曾永丰 《中国沙漠》2003,23(3):331-333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诺木洪绿洲农牧业曾兴盛于约3300aBP,衰亡于约2900aBP之后的全新世晚期,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间断。因此,可将晚全新世诺木洪绿洲农牧业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盆地绿洲农牧业的出现、发展与衰亡。从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兴盛与衰亡史中可知,约于3300aBP在柴达木盆地就有了绿洲农牧业,而且盆地绿洲农牧业深受盆地环境变化的控制,干旱和沙漠化是盆地绿洲农牧业走向衰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防治沙漠化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胜邦  陈俊明 《中国沙漠》1998,18(3):283-288
按照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将青海省沙漠化土地划分为4区10个亚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区划分为冷湖风蚀区、格尔木流沙区、都兰流沙区、德令哈戈壁区和乌兰固沙区5个亚区;共和盆地半荒漠区划分为共和流沙区和贵南流沙区2个亚区,青海湖盆地环湖区只划分1个亚区;青南高寒区划分为可可西里风蚀区和黄河上游阶地风蚀风积区2个亚区。针对各亚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方向和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8.
艾比湖流域绿洲化与荒漠化过程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艾比湖流域生态格局是绿洲化过程和荒漠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以1990、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进行景观分类与制图,利用ArcGIS提取了艾比湖流域的绿洲和荒漠景观,基于占补平衡原理和变化检测,对比分析了绿洲退缩区和扩张区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并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得出绿洲和荒漠重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90-2005年间,研究区绿洲面积有所增加,荒漠面积呈减少趋势,绿洲退缩区的面积为1 853.75 km2,而绿洲扩张区的面积达到了1 912.13 km2。②研究时段内,绿洲的空间变化较大,其扩张区多位于艾比湖湖区周围以及艾比湖湖区西部以耕地为主的区域,绿洲退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东北部。③绿洲的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了3.4196 km,同时,荒漠的重心向东北迁移,迁移距离为6.9999 km。  相似文献   

9.
李森  颜长珍 《中国沙漠》2023,(3):230-242
生产兼具绿洲独特性和结构特点的绿洲专题数据是目前绿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基础性问题。以河西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构建绿洲生态系统的二级分类体系基础上,结合ChinaCover数据和Landsat NDVI影像,利用面向对象随机森林分类和叠加分析方法,完成1975—2020年7期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土地结构数据的制图。结果表明:(1)基于ChinaCover数据集的绿洲结构数据制图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生产出绿洲专题数据;(2)绿洲生态系统一级类型总体精度为96.17%,二级类型精度为82.64%~92.99%,制图精度明显高于现有土地覆被产品;(3)2020年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占研究区比例为8.97%,一级类型以人工绿洲为主,二级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4)近45年河西内陆河流域人工绿洲呈持续扩张趋势,荒漠-绿洲过渡带呈萎缩趋势,自然绿洲呈先萎缩后扩张趋势;人工绿洲的扩张主要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而过渡带和自然绿洲的萎缩主要是草地减少。  相似文献   

10.
王生霞  王飞 《中国沙漠》2021,41(2):231-241
利用NASA AVHRR NDVI 3g遥感资料计算得出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将NDVI>0.20区域视为绿洲,通过计算绿洲区NDVI的变差系数和线性斜率分析1982—2013年绿洲面积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地表径流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河西内陆河流域绿洲整体呈扩张趋势,扩张区域主要在绿洲边缘区、河流两侧和尾闾;小规模斑块绿洲的破碎度呈增加趋势,连片的绿洲核心区相对稳定;绿洲面积随着出山径流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山区降水量对绿洲变化的贡献率约为地表径流贡献率的一半,冰川融水对绿洲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自东向西依次增加,绿洲区降水的贡献率则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11.
南疆克里雅河绿洲发育和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塔里木盆地中克里雅河绿洲为典型例子,分析现代绿洲发育与演变的证据,并以绿洲沉积物的绝对年龄数据作对照,演绎出绿洲演变的序列与过程,并就影响绿洲演变的三种因素,气候(温度为主)新构造性质和人类活动作出分析,三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耦合决定绿洲的性质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绿洲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张宏  樊自立 《中国沙漠》1998,18(4):308-313
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分析。认为水文状况的变化是决定绿洲演化的首要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也正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对绿洲水文状况产生影响而导致绿洲演化的。人类活动对绿洲演化的影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而气候变化对绿洲演化的影响则是宏观的、连续性的。  相似文献   

13.
云南金省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是自然灾害区划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选取11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滑坡泥石流灾害区、9个滑坡泥石流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取5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作物病虫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病虫灾害 区、8个病虫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病虫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病虫灾害防治规划及减灾防灾措施 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干旱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金沙江流域干旱灾害较为严重。选取11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该流域干旱灾害区划,将该 流域划分为4个干旱灾害区、9个干旱灾害亚区,揭示了干旱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干旱灾害防治规 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洪涝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1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洪涝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洪涝灾害区、 8个洪涝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洪涝灾害防治规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 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低温霜冻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低温霜冻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低温霜冻灾害区、9个低温霜冻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低温霜冻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低温霜冻灾害防治规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风雹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风雹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4个风雹灾害区, 其中第Ⅳ区内续分2个风雹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风雹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风雹灾害防治规划 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3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农 业自然灾害区、10个农业自然灾害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农业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自 然灾害防治规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