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西煤田面临严峻的资源接替问题。以煤田探采、地震及野外勘查资料为基础,对区内煤层分布规律,盆地构造演化对煤层聚集与改造的控制作用及找煤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城子河组煤层的聚集和保存受箕状断陷的形成和演化影响较大;平面上南北两个向斜的北翼和盆地东部是煤层聚集和保存较好的区域;剖面上城子河组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该组中下部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位于区内南部向斜北翼的玄武岩覆盖区域有较好的煤层保存。  相似文献   

2.
川南煤田古叙矿区河坝矿段龙潭组含主要可采煤层C11和C25,为了查清煤层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选取区内85个钻孔数据进行分析。C11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上泥炭沼泽环境,煤层层位发育稳定,为中厚煤层,属基本全区可采煤层,在河坝向斜南翼厚度大于北翼,煤层较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翼西部的5-13号线和南翼的1-85号线,煤层厚度变化还受地质构造和后期冲刷作用的影响;C25煤层形成于残积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同时受沉积基底起伏影响,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3.
赣西北二叠纪煤系地质特征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承煌 《江西地质》1998,12(4):267-272
赣西北地区下二叠统王家铺煤组和上二叠统乐平煤组,形成于陆缘海的湖泊沼泽环境。王家铺煤组属构造中等、煤层极不稳定型,煤质为高硫、低灰份之烟煤;乐平煤组是构造中等、煤层较稳定型,煤质为高硫、高灰份之无烟煤。聚煤作用与原始成煤盆地地形、下伏成因相及成煤后构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依据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应用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通过沉积相分析、基准面对比和密集数据控制的平面制图,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下段煤层在基准面旋回中的位置、煤层在纵向和横向的变化和平面分布。结果表明:煤层的形成与基准面旋回和相分异作用有关,煤层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上升的晚期。煤层的分布与河道呈互补关系。在远离河道的泥炭沼泽区,煤层厚度大,灰分低,所夹矸石层少。向河道方向,煤层分叉变薄,灰分高,向碎屑岩过渡。从山23到山21,厚煤层的分布总体上呈向北退却的趋势,反映了山西组下段构成一个中期基准面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奥塔北井田煤层多、埋藏浅,煤层结构及煤层厚度变化大,存在煤层对比困难、煤层露头难以控制等问题。为此将先期开采区块划分为二维区与三维区,其中二维区采用小道距、小炮距的观测系统,重点控制浅部地层倾角和煤层露头;三维区采用8线8炮、小CDP网格的观测系统,重点解决煤层结构问题。在后期的处理解释中,采用分频处理方法,以提高地震资料中的高频能量;利用波阻抗反演,进行煤层反射波标定,以提高煤层分叉合并与煤层夹矸的分辨能力。奥塔北井田先期开采区块勘探实例表明,二维与三维地震互补的勘探方法,对控制煤层露头、解释煤层分叉合并、确定煤层结构与煤层间关系等地质现象,具有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6.
平塑露天矿的露采煤层,即11^#和9^#煤层是上石炭统太原组Ⅱ-Ⅲ层段扇三角洲-泻湖及扇三角洲-潮坪环境的产物。厚4m的11^#煤层形成于扇三角洲-潮坪环境中,厚15m的9^#煤层形成了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北西部)以及覆水较深的泻湖(中南部)环境中。  相似文献   

7.
山东黄河北煤田岩浆岩特征及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山东省黄河北煤田岩浆岩特性特征、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认为三层岩浆岩是由不同时期从两个方向侵入到本区的,对煤层煤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煤的变质分带。  相似文献   

8.
以煤矿钻孔煤样瓦斯数据及井下实测瓦斯含量为依据,分析了乌东矿区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认为区内以七道湾背斜、八道湾向斜和F2逆冲断层为主要构造形迹,并控制了煤层的赋存状态和瓦斯分布规律;八道湾向斜南翼地层倾角陡近乎直立,地层局部倒转,有利于瓦斯逸散,而北翼煤层倾角缓,且受到矿区南部碗窑沟逆冲断层(F2)挤压作用,断面形成瓦斯的"隔挡"面,阻断了瓦斯的逸散通道,造成向斜北翼瓦斯含量高于南翼;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各矿向下延深开采,瓦斯涌出量将会逐渐加大。因此,掌握矿区的瓦斯地质规律,对其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河北煤田煤层发育良好、分布广泛;煤岩有机显微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煤层主要为低压储层—常压储层;可采煤层中,太原组7煤和10煤的吸附能力较强;实测太原组7煤、10煤、13煤各煤层渗透率范围为0.12~6.35mD,渗透性比较好;煤岩镜质体最大反射率R_o为0.70%~2.50%,主要为煤化作用成气;煤层具备一定的含气性,上煤组含气量峰值普遍较高,从5煤至10煤含气量呈现出"上下高,中间低"的趋势,下煤组含气量明显降低;煤层气绝大部分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微孔隙之中,游离气较少。通过多参数综合评价,优选出黄河北煤田有利区块为煤田南部的赵官区和长清区,属于低丰度的小型煤层气田。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大量钻孔资料,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徐沛煤田晚古生代的成煤环境,并总结了其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带的堡岛体系和过渡相中,由海岸带向两侧,聚煤条件逐渐变差;堡岛体系泥炭坪形成的煤层厚度小,结构单一;三角洲体系分流间湾泥炭坪和泛滥平原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厚度大;煤层在垂向上由薄至厚,结构由简单至复杂,稳定性逐渐变差;平面上,自北而南含煤层数逐渐增多,含煤层位逐渐抬高,条带状富煤带有向南迁移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地层中常见到多种矿产富集的现象,特别是有岩浆侵入的地区,更有利于多种矿产的生成和保存,大大提升了矿产资源的勘探效益与开发价值。以山东黄河北煤田为例,开展中生代岩浆侵入与古生代多矿产(煤炭、煤层气、煤系页岩气、富铁矿)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北煤田石炭–二叠系构造条件和沉积环境利于煤层的发育,平面上煤层分布具有东多西少、东薄西厚、北薄南厚的特征,纵向上具有下厚上薄的特征;煤层气藏具有煤层厚度中等、煤级分布广、含气量中等、吸附性好、特低欠饱和、低孔较高渗、欠压、埋深适中的特点;煤系页岩气藏具有泥页岩累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能力中等、Ⅱ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中等、低孔特低渗的特点;中生代岩浆侵入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地层中,含矿热液与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和磁铁矿化,形成了接触交代型富铁矿床;中生代岩浆的侵入与岩浆热变质作用,使得研究区上覆煤系中出现了以岩浆侵入体为中心的煤类分带和局部地区煤层气与煤系页岩气的大量产生与成藏。煤层和泥页岩含气量、孔隙率/孔径、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能力与距离侵入体的距离成负相关关系,且煤层距离侵入体越近,气体的吸附性能越弱,以游离态为主。综上,中生代的岩浆侵入作用控制了古生代多种矿产的形成与共存。   相似文献   

12.
桂学智 《地层学杂志》1989,13(2):120-125
<正> 1979年至1982年期间,我们在太原西山煤田南部清徐详查勘探过程中,通过地表露头观测与追踪并结合钻孔资料对比,发现东大窑灰岩之上第一层砂岩在东部北岔沟剖面中,以往文献定名为“北岔沟砂岩”,其下为5号煤层;而西部这层砂岩却在5号煤层之下。因此,东大窑灰岩之上第一层砂岩不是“北岔沟砂岩”,定名为“火山村砂岩”。  相似文献   

13.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煤岩型铀矿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12#号煤层。具有品位高、厚度薄、矿体连续稳定等特征。研究区内煤岩型铀矿成规模的发育,与其上覆头屯河组砂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煤岩样品进行煤质分析和显微定量统计,确定了研究区12#煤层铀富集因素、古气候和水动力环境。结合研究区头屯河组沉积相特征,地下水化学类型等因素,对研究区煤岩型铀成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河流泛滥盆地内由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直接与上覆砂岩接触,有利于煤岩型铀矿化的形成;煤岩型工业铀矿化与惰质组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地下水北西向流动,形成了特有的向河心泥滩向北西方向延伸的舌状煤岩型铀矿带。  相似文献   

14.
通化矿业(集团)公司道清煤矿地质构造复杂,且已经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煤体采动所形成的矿压对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为预测该矿北斜井南平峒煤层冲击地压危险性的程度,对其煤层进行冲击地压危险性数值模拟,分析了煤层在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下水平应力、垂直应力、XY剪切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得出应力集中区出现在F3号逆掩断层与煤层交汇处,即此处冲击地压危险性程度相对较大,开采时应注意防范,确保矿井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分析大雁矿业集团公司雁南煤矿北二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煤层开采矿井充水因素的基础上,计算了开采27^1号煤层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得出了北二采区各煤层工作面开采即不会受到上部砂砾含水层的影响,雁南煤矿铁路涵洞以西的胜利河冲击沟也不会受到北二采区的采动塌陷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青海祁连山和柴北缘含煤区侏罗系沉积体系的研究,系统总结了陆相地层的主要聚煤环境,即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湖聚煤环境,其中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及滨湖为陆相地层中最有利的聚煤环境。研究显示:曲流河的岸后沼泽为重要的聚煤环境,平面上煤层呈带状产出,垂向上往往形成较厚的煤层,且横向延伸较远;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洼地中发育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成带性好,具有沿湖岸线广泛分布的特点;滨湖聚煤环境中湖岸线延深较远,煤层在平面上呈带状展布,同时由于湖平面变化的多旋回性,在垂向上可形成多套碳质泥岩与煤层的互层。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煤系赋存规律和准确预测煤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煤层气是一种备受国家重视和开发利用的非常规清洁能源,煤层气储层物性的研究对煤层气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北煤田煤层气开发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应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对煤田内10号煤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0号煤层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煤中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无机显微组分以黏土为主;煤的变质程度比较高,整体进入成熟阶段;10号煤层储层孔裂隙发育、渗透率较低;10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较强;10号煤层储层压力为2.16~4.20MPa,压力梯度为0.418~0.797MPa/100m,为低压储层至常压储层;黄河北煤田呈单斜构造,10号煤层埋藏深度较深,含水性较好,有利于煤层气保存。  相似文献   

18.
矿井小断层普遍存在且错综复杂,对煤层开采影响很大。根据黄河北煤田赵官井田7号煤层小断层资料,选取断层走向延展长度、断层落差和断层倾角3个因素,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7号煤层NE、NEE和NW向小断层延伸长度的预测模型。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井田块煤特征、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对构造、火成岩及放射性元素与块煤形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得出形成有价值的块煤只能与沉积环境及本区得天独厚的放射性元素有关2、7煤层形成于上三角洲环境,3煤层形成于三角洲间湾环境,前者比后者块率高;而且成煤时放射元素加速了泥炭化进程,对形成块煤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秦岭晚古生代海槽与华北陆块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召柿树园组发现晚古生代孢子化石,证实存在北秦岭晚古生代海槽。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对接,导致华北陆块北缘自早石炭世接受海侵,海水由北向南侵进,注入北秦岭海槽。中石炭世—二叠纪在华北陆块沉积盆地内形成由北向南穿时,由下而上演化的陆表海—三角洲—河湖相沉积体系,伴随沼泽化和泥炭化,形成由北向南穿时的煤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