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分析了应用磁暴月相二倍法计算的发震时间与1991年12月—1994年11月间全球发生的MS≥7.5大震的对应情况。在此期间共发生MS≥7.5的大震13次(其中包括一次强余震),对应的大震有8次,虚报5次,漏报5次  相似文献   

2.
磁暴二倍法预报唐山7.8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暴二倍法预报地震的依据是,应变能在运移过程中导致地壳膨胀和压缩形成一个周期,在时间上呈有二倍关系.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70年代最大地震,用磁暴二倍法推出有4组磁暴能对应这次地震.每组磁暴前后都发生了地震,由于这些地震释放的剩余能量在聚积过程中,地壳发生膨胀和压缩,地磁场就受到影响形成了磁暴.因此磁暴与地震能量变化有相关性.可见,磁暴二倍法可以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3.
磁暴与大地震的跨越式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磁暴与磁暴、磁暴与月相、磁暴与大地震、大地震与大地震之间的跨越式关系,它们与日、月、地三体相对位置变化有关。论证1988年11月30日磁暴与其后发生的磁暴和大地震的跨越式关系具明显的有序性,其中多数为月球的朔望月、交点月的公倍数,后者还表现为相邻的素数数列。看来,一些磁暴与地震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李佳妮  韩竹军  罗佳宏  郭鹏 《地震地质》2021,43(6):1459-1484
深入理解活动地块如何控制区域强震活动是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关键.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岷山活动地块及其邻近地区2000—2019年39076个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结合1972—1999年同区域仪器记录的地震目录,共计获得该区48110个地震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自1933年以来的4个M≥7.0大地震不同时段的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结果表明:这4次M≥7.0的地震序列在空间上均沿着岷山活动地块边界带分布,显示活动地块对区域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区域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不同时段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较好地限定了4次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及其位置.综合分析结果认为,1976年松潘MS 7.2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MS 7.0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基本相同,但它们与1976年平武MS 7.2地震的发震断层在走向上存在约60°的差异.这3次大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分属于2条断裂.其中,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和1976年松潘M7.2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树正断裂,而1976年平武MS7.2地震的发震断层为近SN向的虎牙断裂北段.从地震活动性角度来看,1933年叠溪M7.5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岷江断裂南段.2017年九寨沟MS 7.0地震发生在1976年松潘MS 7.2地震与岷江断裂之间的空区.在岷山活动地块周缘很可能还存在2个地震危险区,分别位于虎牙断裂南段和岷江断裂中北段.岷山地块周缘的大地震类型很可能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因此,从地震预报的角度出发,建议加强对这2个地震空区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利用磁暴研究地震,特别是预测大地震的报道经常见诸公共媒体,引发诸多质疑。本研究以地震和磁暴(主相最低点)时刻的先后关系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窗、不同磁暴大小条件下,统计不同震级的地震与磁暴发生之间的时差及对应的地震比例,发现该比例随震前时间窗的增加或磁暴强度的减弱而不断增大,与起始震级基本无关。讨论磁暴对后续地震的"预兆"意义,发现对于中等强度以下的磁暴,在磁暴前后发生的地震比例基本相同,而在强磁暴及更高强度的磁暴后,地震发生概率显著增大,表明强磁暴对地震发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2007年用异年倍九法与磁暴二倍法结合后对两次地震试报的分析与实践过程,用实践震例再次证明了二者结合的方法对短临地震预报有着实用价值,但还有待在今后不断地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广伟  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1):4298-4304
本研究利用西藏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大震5次中等余震(5.0≤MS≤6.5)及西藏定日MS5.9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6次地震包含2个正断、2个走滑及2个逆冲型地震.其中2个正断型地震位于主震的东北方向,即发震断层的上盘,表明该区域受到主震同震位移的影响,表现出应力拉张的变化特征;2个走滑型地震在主震破裂的东南方向上,说明随着破裂往东南方向延伸,余震的走滑分量增强;另外2个逆冲型地震位于5月12日MS7.5强余震区域,与MS7.5地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可能与主震同震位移引起该区域处于应力挤压状态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尼泊尔MS8.1主震发生后,由于同震位移的影响,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应力状态,从而使中等余震表现出不同的震源类型.  相似文献   

8.
地磁"低点位移"与"磁暴"相结合预测发震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地磁前兆观测手段提供未来中强地震发震时间的依据归为2个:(1)四川及邻区较大区域出现的地磁“低点位移”;(2)发生K≥6的中强“磁暴”。本文讨论了将两者相结合共同预测中强以上地震发震时间,其成功率大有提高。  相似文献   

9.
山西地震带历史地震序列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美煊 《地震》1993,(5):40-46
在工程地震工作中需要知道某地震带或某地区未来100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以便适当选择历史地震的统计时段,从而得到和地震活动水平相适应的不同潜在震源区的各级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 本文利用极值理论、最大熵原理、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莫尔纳方法和伯努里模型方法计算了山西地震带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平均重现期大于等于某级地震的个数和发震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山西地震带未来百年内将发生≥6.0级地震3次,发震概率为0.94左右;将发生≥6.5级地震1—2次,发震概率为0.84左右;有可能发生≥7.0级地震,发震概率为0.53左右;发生≥7.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发震概率为0.32左右;发生≥8.0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发震概率为0.15左右。  相似文献   

10.
台湾及邻区Mb≥4.0地震受月相调制的时空统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丽  陈颙  张国民 《中国地震》2001,17(2):210-220,T002
本文分析了台湾及邻近地区(116°~126°E,18°~28°N)地震活动与月相角的相关关系.所用目录来自Engdahl E.R.等(1998)修正后的全球地震目录,挑选1964年1月1日至1999 年12月31日Mb≥4.0地震目录共2611条.将历次地震的GMT发震时刻转换成月亮黄经λm和太阳黄经λs,得到发震时刻的月相角D=λm-λs,其中λm采用105阶多项式展开.统计D±0.5°(D=0.360°)范围内发生在台湾及邻近地区的地震频次,结果显示,地震频次高于均值的2倍标准偏差的月相角大约在D≈50°、D≈50°90°和D≈50°+180°上.这3个角度大约对应第4、12、19太阳日,比上弦、望以及下弦大约偏离了 50°.统计分析显示,地震频次在月相角上的分布有较尖锐的波峰出现,即台湾地区地震活动与月相角明显相关.从朔起算,以12°为一太阳日,统计每个太阳日及其前后1日内每个0.5°×0.5°子区域中的发震概率和地震蠕变释放概率,结果发现,在人口密集聚居的台湾岛上,造成重大灾害的中强地震在从朔起算的第4个太阳日附近发生的概率是其余时段的4倍.特殊地区对月相角的强烈响应为防震减灾和地震预测提供了背景性依据,也使准确的发震时刻预测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11.
磁暴K指数与云南地区中强震相关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树华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5,28(3):236-238
应用云南通海地磁台K≥6的磁暴数据,对云南省内M≥5.0地震发震时间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K≥7的大磁暴对云南省M≥5.0地震触发作用显著,且不同强度的磁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有差异,磁暴强度增加,触发作用也增大。这一分析结果对云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磁暴活动与云南新一轮地震活跃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海地磁台记录的磁暴(K指数≥5)年频次分析发现,磁暴活动的周期有强弱之分,与云南省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对比分析看到,磁暴活动较强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的活跃期相对应,磁暴活动较弱的周期时段与云南地震活动平静期相对应.目前,云南地震平静期已持续15年,即将进入第Ⅴ活跃期,大震发生的危险逐日增强.磁暴发生的数目和太阳活动有...  相似文献   

13.
短临地震预测方法中,中国地震科学家提出了地磁低点位移法与磁暴倍九法。这两种方法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验证,但其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还是较为困难的,鉴于此,建议以低点位移作为第一预测方案的主方案,而以磁暴倍九法作为补充的第二预测方案,以这两方法相配合来预测强地震发生的时间。以此为思路,以期今后能有更多资料与数据来提高此方法在短临预测方面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王云  张济世 《高原地震》2008,20(4):27-31
对1811-2008年近200年来全球地震活动与月相、日地距离、地球自转速度这三个天文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月相不论与全球地震还是全球大地震之间似乎无统计关系,全球地震的发生与日地距离似乎无统计关系。本文还进一步对全球M≥7.5的大地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M≥7.5的大地震与地球处于近日点似乎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太明显。全球除了8.0〉M≥7.0的地震基本上符合发震的自然概率外,在M≥9.0、9.0〉M≥8.0、6.0〉M≥5.0、4.0〉M≥3.0这些震级段地震发生的机率在地球自转减速期比较小,在地球自转加速期发生的机率比较大,似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全球地震活动有一定的促发作用,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地磁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若响应比值P(Z)≥4.1,则在喀什周边地区有可能与1-11个月以后的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响应比值一般在震前1-11个月出现最大异常,个别地震在震前几天或发震同日出现;并且高响应比值对应的地震震级相对较高。乌鲁木齐的地磁响应比值异常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中强地震对应,它主要反映了构造应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青藏构造块体为研究区域, 采用以往利用图像信息方法预测M7.0地震得到的较好的计算参数(网格尺度为1平方度, 预测时间窗口为8年), 系统计算了青藏构造块体1993年以来的“地震热点”图像, 特别研究了两次于田MS7.3地震前后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 并通过ROC方法和R值评分方法检验, 对图像信息方法在该地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① 2008年3月21日于田MS7.3地震和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均发生在地震热点上, 且发生在平均发震概率随时间变化的峰值点年份. ② 在回溯性检验的时间段内青藏构造块体共发生9次M≥7.0地震, 其中6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均有稳定的地震热点出现, 包括两次于田MS7.3地震. 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MS7.1地震及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只在个别预测时间窗内出现地震热点, 并没有出现稳定的地震热点演化过程, 而1996年丽江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则没有出现地震热点. 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值得进一步研究. ③ ROC检验和R值评分结果均显示图像信息方法在本文采用的模型参数下对大地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预测效果. 本文还根据目前存在的地震热点给出了青藏高原块体2014年以后M7.0地震发生概率高的3个可能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地区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和磁暴与中强地震的关系1资料的选取选取1990年至1994年3月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和西藏自治区发生的5级以上的地震,1990年到1994年2月在上述范围内地磁台站记录的K≥6的磁暴,1993年12月11日、199...  相似文献   

18.
冯浩  高艳玲 《地震》2006,26(3):136-138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震级MS为面波震级、ML为近震震级;MW为矩震级(取自美国PDE报告);mb为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为中长周期体波震级。表1世界地震目录(2006年1~3月,M≥7.0)编号发震时间月-日-时:分:秒震中位置φ/(°)λ/(°)深度/km震级MS MW地区1 01-02-14:10:41.2 60.90S 21.60 W 10 7.5 7.4南桑德韦奇群…  相似文献   

19.
青海玉树7.1级大震的预测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震的震源组合模式。用临界慢化的观点讨论了玉树大震的前震。以异年倍九律与磁暴二倍法相配讨论了玉树大震的发生日期。  相似文献   

20.
孙丽娜  陈婷  王晓山  金学申 《地震》2019,39(2):147-158
通过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研究地震活动基本规律, 对于了解大地震的孕育过程及地震前兆有重要意义。 采用“RTL(Region-Time-Length)”算法和“区域网格点密集值”算法对河北地区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利用RTL算法对河北地区1970年以来的MS5.0以上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回顾性检验, 以震例6年前地震目录为计算数据。 时间扫描结果显示, 4次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平静, 1次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增强。 空间扫描结果给出了震例震前三年以1年尺度滑动的扫描图像, 与时间结果对应相吻合。 区域网格点密集值算法所选资料与RTL算法相同, 对研究震例中的三次较大地震(ML≥6.0)进行震前三年尺度滑动的空间扫描。 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滑动, 截至发震前, 震中附近区域网格密集值逐渐减小, 趋于平静。 通过综合应用两种方法, 发现地震活动平静的低值点和地震活动增强的高值点对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