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玲 《地理教学》2004,(12):6-7
一、服饰色彩与地理 1.服饰色彩是地理环境美的积淀 地理环境对服饰的色彩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培育了人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反映在穿衣打扮上,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对服饰色彩的选择搭配上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湿热的气候、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百越之族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孕育了注重饮食口味“清、淡、甘、和”,汤水讲究原汁原味,小吃多样、原料丰富、佐料齐全以及工夫茶等饮食特色,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形成了潮菜流派。  相似文献   

3.
我国服饰纷繁多样、绚丽多采,它不仅是各族人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服饰受气候、人们的经济活动、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张丹  倪才英 《地理教学》2012,(18):4-5,28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典型的季风区,加之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与气候类型多样,在这样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造就了一座座闻名遐迩的"风城"。  相似文献   

5.
根据服饰研究文献和相关成果,综述了目前我国服饰地理研究的特点,即多学科综合应用、多角度探究分析为主。基于服饰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提出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尤应注意服饰的人地关系分析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剖析服饰地域差异和服饰地理分区,以及继承、发掘服饰历史文化遗产,为服饰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当今发展服饰产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黄婉庆 《地理教学》2012,(21):21-24
"人类活动与气候"是上海版高中第一册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的最后专题,本篇前面四个专题都是阐述相关的大气原理及现象,围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主线,到了该专题则笔锋一转改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的相互关系,其编写目的是为了达到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  相似文献   

7.
<正> 一、中国的湿地资源概况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和广阔的管辖海域。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样的气候条件,使中国成为亚洲湿地类型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大约有湿地面积6594万公顷(不包括江河、水库及池塘等),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据国家林业局统计,中国的沼泽、湖泊、滩涂与盐沼地、低潮时水深不超过5米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在复杂的自然地理要素中,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明显、最重要。  相似文献   

9.
王骥 《地理教学》2005,(10):1-4,11
文化中心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其它事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其规律的形成、变化、发展有其相关因素的影响。相关因素的变化,文化中心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文化中心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来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在一定地域内,文化中心形成在经济地域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繁荣的条件一般是生产力和自然环境。即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地区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在相应的生产力条件下,就能形成地域的经济中心。但是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环境的变化,就会使得原先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出现变化。如:原先是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由于气候的变化而变得干旱,甚至是出现沙漠,那么该地区的经济条件的优越性也不复存在了,经济中心就会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10.
邓伟 《地理科学》1997,17(3):278-284
长山群岛特有的地质,地理环境肽其气候条件决定其水环境容量水,水资源有限。海岛区域开发协调发展的道路,水资源开发不应以损害水环境炒代价,必须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1.
气候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巧家县药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气候孕育了极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依据气候观测资料、野外实测数据及理论推算值,综合、系统地分析自然保护区气候资源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光能资源、热量资源和水分资源随海拔不同,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根据气温及景观特征,可把保护区划分为5种气候类型区:河谷亚热带气候区、低中山山麓中亚热带半湿润区、中山暖温带湿润区、高中山温带潮湿区、高山寒温带潮湿区。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SOFM 的区域界线划分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区域分异研究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认知深度和自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划定分区界线就成为一 项迫切而意义重大的工作, 尤其是在气候复杂、地貌多样的我国西南高原、山地组合区。云南省南部地区由于多季 风系统和大地形作用的影响, 气候复杂多样。雨季, 温暖湿润的西南夏季风给研究区西部带来大量降水, 东部雨量 少; 干季, 整个研究区主要在西风南支急流控制之下, 天气晴朗、少雨, 同时也使得植被种类及盖度差别较大。基于 研究区30 个气象台站的海拔高度、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风速、活动积温、潜在蒸散以及MODIS- EVI 等数据, 利用 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非线性分类器, 即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 SOFM) , 对所有气象台站进行了聚类研究。结果显示, 哀牢山成为阻挡北来冷空气进入西南山地的屏障, 是我国冬季东北风和夏季西南风的分界线, 因此也成为研究区 东、西两类气候的分界线。SOFM网络应用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的生态地理区域分异研究, 基本能反映不同区域之 间界线两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能够揭示一个由量变到质量过程的连续性,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人类服饰与环境感应相协调的原理,分析岭南服饰文化风格形成、变迁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同步发生的对应关系,指出适应自然是岭南服饰文化一个基本要求,而岭南边缘化政治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时代差异、多次移民高潮和多元民族分布格局才是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和与时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土壤侵蚀是地理环境各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比较不同单元之间的土壤侵蚀与其他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在计算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不同地理环境背景下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空间分析,主要参与的地理环境背景因子为:降雨量、植被、坡度、地貌类型。通过对土壤侵蚀不同类型及强度等级下的各地理环境背景分析,揭示出中国土壤侵蚀与其他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述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背景与舞台,地理环境的作用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形成所谓地理环境,通常是指环绕于人类社会的整个自然界,又称自然环境或者自然地理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用而组成的。研究地理环境,既要探讨其整体性,又要探讨其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要素影响另一个要素,这个要素的变化影响另外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和传播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探测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掌握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分布及其风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为重点,通过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分析,综述了蜱传性疾病主要地理分布特征,其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关系,以及该类疾病风险特征和风险因子探测、风险预测建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中的数据来源、技术方法和结果表达3个层面,对其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俄罗斯科学院库尔纳科夫普通和无机化学研究所天然盐化学和工艺学研究室多年来对卡拉博加兹海湾的研究结果.他们对该海湾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里海海水对湾内卤水的补给与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给出海湾成盐化学模式.尤其是1980年在把里海与卡拉博加兹海湾连接峡口堵塞后,引起海湾完全干涸,导致环境灾害,这是一件值得盐湖化学家们借鉴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天山冰川与湖泊变化所示的气候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天山山系深居亚洲大陆腹地,受中亚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在变性西风气流的影响下,70年代至今山地冰物质平衡负值,伴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增大。湖泊则是随着山区降水量的增加,其面积渐增。气温与降水的相互作用,使得整修天山山系的水资源总量趋于正常略偏多。预期这种气候趋势将会延续到下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的数值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绍武 《地理研究》1982,1(2):78-86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气象与地理学科十分重要的课题。80年代被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为气候十年就是对这问题重视的一个证明。气候变化的研究概括地讲可分为三类;经验资料分析、形成理论研究以及数值模拟实验。最后一类工作近十余年在国外发展较快,很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