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利用“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第1-8航次海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感热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赤道海域,潜热通量远远大于感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是从海面向大气输送的,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幅甚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通道奇异谱分析(MSSA)等多尺度分析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海区14个站位验潮序列的年际到十年际尺度海面波动的时空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5a周期和4.5a周期在振幅与相位上表现出与ENSO指数波动的尺度耦合,并存在显著的由低纬向高纬的振幅、能量递减的纬向传递特征.4.5a周期和8a周期与PDO变化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尺度耦合波动,高纬各站位海面波动也表现出一定的自东向西的径向传递.在空间维上,PDO作用下的传播型波动的响应范围明显小于ENSO事件,反映了二者驱动机制的差异.该海区约在1973年和1998年左右发生过两次明显的海面波动转型,并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3.
区域海面变化研究受到验潮站数据时段不一致、空间分布不均匀及影响要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制约。本文基于西北太平洋海域22 个站位的验潮数据,应用RegEM及MTM方法探讨其多尺度波动过程的时空差异,基于空间邻近性及有序聚类方法,将区域海面变化划分为5个区段(渤海-黄海北部沿岸、黄-东海中国沿岸、东海海域日本沿岸、东海南部沿岸以及南海西北部沿岸),进而利用MGF方法对各站位进行中长期的统计预测,并结合主成分方法进行区域综合。结果显示各区2001-2030 年的海面变化平均速率分别为:1.23~1.27 mm/a,3.30~3.34 mm/a,2.72~2.76 mm/a,1.43~1.47 mm/a和1.13~1.15 mm/a,而区域海面上升速率为2.01~2.11 mm/a。  相似文献   

4.
卢文芳 《地理研究》1991,10(1):56-64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1949—1987年北太平洋286个格点的月平均海面温度资料,求得北太平洋海面温度的12种年变化型。讨论了前三种年变化型(占总方差的95%)的特点。分别计算了前三种年变化型对各格点的贡献率,再根据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图,将北太平洋海面温度分成八个区域,每个区域海温都有各自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北夏季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温季节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佑民 《地理学报》1992,47(5):419-429
本文利用交叉相关场的EOF分解考查了我国西北夏季降水与太平洋季节海温遥相关的结构。然后分别就我国西北夏季降水偏多年与偏少年对应的各季海温进行了自然正交(EOF)和复自然正交(CEOF)的合成分析,得到了我国西北夏季降水多、寡年对太平洋海温空间分布异常特征的季节演变。最后利用非参数跃变检验诊断了我国西北降水的跃变,并讨论了与太平洋海温跃变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海洋地貌     
P237.92007010165黄、东海海面地形在1993-2001年间的变化探讨=The research on sea surface topography 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in1993-2001/钟鹤翔,谢志仁…∥测绘学报.—2006,35(1).—9~14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的SSHA数据对黄、东海1993-2001年期间的平均海面地形的空间形态特征、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内变化特征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9年平均海面地形的基本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大高差超过90cm;1993-2001年期间全海区均呈现海面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值在5~8.6mm/a之间,海面…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海面变化多尺度解析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MODWT对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8站位1965~2005年验潮序列进行多尺度分解,讨论了该区域海面变化多尺度波动特征及空间分异。结果显示年周期组分振幅随纬度增大而逐渐增大,半年周期组分振幅以中国沿岸最大,其余站位相对较小。年际尺度的波动中ENSO信号与1~2年尺度的准周期波动存在模态混叠现象,表现为对序列构形和不同时段的相关关系的影响。利用ICA方法从小波分解的年际尺度和信号中分离出的ENSO信号,表明不同纬度海面对ENSO事件的响应整体上呈现向高纬衰减的变化特征。基于小波相似性的分析结果显示,低纬各站海面对ENSO在各尺度上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而中高纬地区则呈现出正相关。1980年之前和之后中高纬地区的海面对ENSO的响应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ENSO自身频率的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伏期干旱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爱敏 《中国沙漠》2008,28(3):572-578
利用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140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伏期(7—8月)总降水、蒸发资料计算湿润指数,用REOF方法对伏期干旱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选取5个典型干旱和湿润的年份,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了干旱和湿润年份的500 hPa高度、700 hPa 湿度、SST和OLR的距平场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具有一致性,西北地区东部区、青海西北部及甘肃河西区、南疆区和北疆区是西北伏期干旱的异常区域。20世纪70年代前期、90年代后期干旱明显,80年代较湿润。干旱年中国北方的环流形势为西高东低,冷空气活动在西伯利亚,新疆高脊强盛,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700 hPa湿度距平场青藏高原中部、西亚及西太平洋为负,SST距平场太平洋北部和西太平洋为负,赤道太平洋为正,OLR距平场中国北方、印度半岛和西太平洋为正距平,而且印度半岛的正距平比湿润年份高。湿润年欧亚500 hPa高度距平场呈西正东负的分布,乌拉尔山脊强盛,东亚槽深,中国大陆700 hPa湿度为正距平场,水汽最大中心位于青藏高原,SST距平场太平洋北部和西部为正距平,日本、太平洋中部和赤道为负,OLR距平场中国大陆以负距平为主,中心位于甘肃中部和南疆盆地。  相似文献   

9.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及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本文根据西北太平洋近46年(1949年~1994年)热带气旋和5°×5°经纬网格点月均海表温度系列资料,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空变化及与海表温度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温度偏高对应热带气旋频数也偏多,在20°N以北、140°E以西海域偏多趋势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相关计算显示,近25年来(1970年~1994年)两者之间的各种相关以非线性(指数型)为最佳,以5年滑动平均代表的多年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远远高于逐年变化,高度显著的相关出现在热带气旋频数多年变化滞后海表温度1年左右。  相似文献   

10.
长江河口区平均海面季节性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健  王宝灿 《地理学报》1990,45(4):441-450
长江河口区的月平均海面变化主要受径流及其它海洋水文气象因子的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本文为了探讨月平均海面时空变化的规律,运用了经验特征函数,对月平均海面的时空变化进行分解。以三个相互正交模型,估算了水文气象因子在月平均海面变化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冰洋浮冰和开阔海面上的能量平衡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于 1 999年 8月 1 9日~ 2 4日在北冰洋浮冰区获得的大气近地层垂直廓线和辐射等资料 ,依据相似理论方法 ,对比分析了北冰洋无冰海面和冰面上热平衡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海面与大气和冰面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边界层物理过程差异十分明显。冰面吸收的净辐射仅为海面的 6%左右 ,主要消耗于感热输送和冰面融化过程 ,不足部分由水汽在冰面上凝结释放的潜热和冰中的热通量来补充。海面吸收的净辐射主要消耗于潜热输送过程 ,占净辐射的 50 % ,其余热量传向水体深层和用于感热输送 ,分别占净辐射的 2 6%和 2 4 %。由此可见 ,在北冰洋夏季 ,无冰海面有大量的水汽向大气输送 ,这对研究北冰洋地区大气边界层的季节变化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主要利用2003年和2008年两次夏季北极科学考察的CTD数据处理了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洋的热含量(这里上层海洋指的是200m以上的海洋),定量分析了热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并比较分析了这两年在夏季海冰融化期间热含量的垂向差异变化,以及影响热含量变化的因素,给出了上层海洋热含量在加拿大海盆的空间分布。2008年与2003年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在加拿大海盆开阔水域的增加,这将导致太阳辐射能进入海洋中的能量增加,同时海冰的大量融化带来了大量淡水,这些变化改变了上层海洋的温盐性质。海冰大量融化主要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上层海洋的普遍增暖,二是太平洋入流水体的下移。文中还分析了近年来在加拿大海盆中变化显著的次表层暖水现象,由于次表层暖水蕴含着不小的热含量,其在上层海洋热量平衡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变性所起的特殊作用。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夏季最大年份是最小年份的2倍多,冬季年间变化较小,最大仅为20%;但其季节变化非常大,冬季平均覆盖面积通常是夏季的5倍。南极海冰对大气-海洋间相互作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深海洋区中冬季的结冰和发育造成的垂向对流、夏季的融化是形成南极表层水(含南极冬季水和南极夏季表层水),进而形成南极中层水的主要原因;南极陆架区的的海冰兴衰过程是形成南极陆架水的直接原因,它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混合并受到冰川冰的进一步冷却作用,成为形成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水团;南极冰架底部的冷却、融化和冰架以下水体的结冰作用形成的高盐对流过程产生的南极冰架水,亦是形成南极底层水的贡献者。 冰穴是70年代以来卫星观测的重大发现。对其形成和对大气、海洋的影响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冰穴中产生的热盐对流对南极水团的形成、变性、大洋深层的翻转以及海洋-大气间的热量传输和气体交换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景洪市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杰  李红梅 《热带地理》1996,16(4):331-335
本文分析了景洪市辐射雾的时空分布规律,生消机制,雾的微物理结构,结果表明:(1)景洪市辐射雾以雾季最多,1月份生成最早,消散最晚,持续时间最长;(2)离地表50-100m为雾首先成层,都后雾顶可抬至300m高处;(3)雾的生成主要因地面和大气的辐射冷却,而雾的衰退是因太阳辐射地面的加热和热量向大气的湍流输送。  相似文献   

15.
植被覆盖度对干旱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本文用改进了的Lorenz低谱湿模式,设计与实施了六个时间积分大于七十天的数值试验。模式包含的物理过程有:太阳幅射的地面吸收,感热输送,潜热释放,水份循环,对流调整,摩擦耗散作用,地形作用,陆面热量平衡和海陆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大范围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使模式降水量增多,连续无降水日数缩短。似乎说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可使干旱气候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Surface energy fluxes were measured using Bowen-Ratio Energy Balance technique (BREB) and eddy correlation system at Luancheng of Hebei Province,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rom 1999 to 2001. Average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energy fluxes and CO2 flux for maize showed the inverse “U” type. The average peak fluxes did not appear at noon, but after noon. The average peak CO2 flux was about 1.65 mg m-2 s-1. Crop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increased quickly in the morning, stabilized after 10:00 and decreased quickly after 15:00 with no evident peak value. The ratio of latent heat flux (λE) to net solar radiation (Rn) was always higher than 70% during winter wheat and maize seasons. The seasonal average ratio of sensible heat flux (H) divided byR n stayed at about 15% above the field surface; the seasonal average ratio of conductive heat flux (G) divided by Rn varied between 5% and 13%, and the averageG/R> n from the wheat canopy was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at from the maize canopy. The evaporative fraction (EF) is correlated to the Bowen ratio in a reverse function.EF for winter wheat increased quickly during that revival stage, after the stage, it gradually stabilized to 1.0, and fluctuated around 1.0. EF for maize also fluctuated around 1.0 before the later grain filling stage, and decreased after that stage.  相似文献   

17.
The sources of energy for evaporation on tropical islands were explored by studying 49 lowland sites in the Hawaiian Islands with concurrent pan evaporation and solar radiation measurements. The Priestley-Taylor (1972)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solar radiation in evaporation and the residual term between estimated and measured evaporation was attributed to heat advec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monthly measured and estimated evaporation (using solar radiation data) were greater than 0.95 at 26 of the sites, 0.90 for 37 sites, and 0.80 at 46 of the 49 sites used in the study. As expected, solar radiation supplies the bulk of the energy absorbed by evaporation at low elevations in Hawaii. However, a pattern of negative advection in summer and positive advection in winter from the surrounding ocean modifies the monthly evaporation values. For the 20 sites showing the greatest oceanic influence, departures ranged, on average, from +0.84 mm/day in November to -0.71 mm/day in June. This onshore advection corresponds to the seasonal lag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t inland and wet lee sites, the effect of advection from oceanic sources diminishes. At dry lee sites, strong positive advection is evident in summer and autumn, enhancing evaporation by up to 2.8 mm/day. [Key words: evaporation, energy, tropical islands, radiation, advection]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了 1 999年夏季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对海冰、大气和海洋进行的同步和准同步的综合立体观测所获取的资料 ,研究海冰在海 气相互作用中扮演的角色。发现海冰的种类、分布、冰厚等变化对海气热交换都有重要影响。在浮冰区海洋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热量 ,潜热通量与浮冰密集度的大小密切有关 ,浮冰越少潜热通量越大 ,潜热通量约为2 1~ 2 3 .6W /m2 ,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 ;在冰盖和大浮冰块上 ,大气以感热的形式向冰雪面上输送热量。新生的浮冰区或冰间湖是海气热交换最激烈的地方 ,是气候最敏感的区域 ,是北冰洋蒸汽雾生成的重要条件。用层结大气整体动力学输送法 ,计算了一次大范围的蒸汽雾过程的海气热交换 ,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总功率约为 1 4 8亿千瓦 ,相当于中国发电能力的 69倍 ,相当于大西洋向北冰洋输送热量平均功率的 1 / 2 0。北冰洋的夏季能够形成各种类型的海雾 :辐射雾、蒸汽雾和平流雾 ,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海冰的存在 ,使下垫面的性质复杂化 ,海气交换复杂化。  相似文献   

19.
上海城市太阳辐射与热岛强度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周淑贞  郑景春 《地理学报》1991,46(2):207-212
本文根据上海1984年有代表性的154天,进行影响上海城市热岛强度的回归分析。发现城市热岛强度与太阳直接辐射日总量为正相关,与风速和云量为负相关。太阳直接辐射日总量对城市热岛的影响与城乡下垫面的反射、吸收和增温、冷却的差异有关。我们又用气象卫星资料,结合实测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和城、乡的气温、云量、风速等气象资料,对上海1984年不同季节城市热岛的若干典型个例进行分析,说明上海城市太阳直接辐射日总量对上海城市热岛形成及其强度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