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依据糜棱面理产状、剪切褶皱(鞘褶皱)形态、拉伸线理空间位志、构造岩及剪切变质作用等特征的对比研究,确定陇县深变质岩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韧性剪切带,即韧性推覆剪切带和韧性平移剪切带。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认为韧性推覆剪切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与这一时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而韧性平移剪切带则是印支期造山带内右行走滑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台西缘构造格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黔东南地区构造复杂,发育有多期次,不同组合类型的构造形迹,通过构造解析划分出了顺层韧性剪切带,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过渡性剪切带,逆冲推覆构造及地垒-地式构造等组合类型,它们分别产出于造山前期伸展背景,造山带,造山带前陆和造山后地壳隆升背景,反映了该区不同时期构造类型及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江西茅排金矿床含金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绍陪  隆平 《西北地质》1997,18(3):53-58
茅排韧性剪切带是茅排金矿床主要控矿构造,属左行韧性平移剪切带,形成于加里东末期。带内剪切不协调褶皱,粘滞型石香肠,塑性流变组构、拉伸线理以及波状消光,拔丝构造等宏观及微观韧性变形组构十分发育。该剪切带控制了茅排金矿床的空间定位,金矿化局限于剪切带内,剪切热能是地层中金活化的重要动力源,剪切带为含金热液的运移和金的沉淀提供有利通道和空间,并为晚期脆性构造叠加形成富矿体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五台山早前寒武纪碰撞造山带中存在的两种类型韧性剪切带,即逆冲型和伸展型剪切带。除变质程度不同外,南部和北部构造片体中的角闪岩相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与中部构造片体中的绿片岩相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具有相同的变形特征,它们形成于同一变形过程,是造山作用早期地壳拼合阶段的产物。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在整个造山带都有分布,与造山作用晚期显著增厚的地壳发生大规模纵向伸展作用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张顺金  孙昌爵 《福建地质》1991,10(4):270-280
大和坑—丰稔韧性剪切带,为目前发现的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构造带。韧性剪切带断续展布长约52km,宽15.5km,呈NNE向“S”形。从剪切带边缘到中心依次发育糜棱岩化带、初糜棱岩带、糜棱岩带,超糜棱岩带;形变岩石以发育强化面理、拉伸线理、S_s-S_c组构、剪切褶皱、不对称残斑构造、不对称压力影构造、构造重结晶及粒内应变效应为主要特征;变形岩石的造岩矿物塑性变形具明显的递进变形特征;剪切带形成于晋宁运动时期的造山带构造环境,形成深度16.6—19.0km,古差应力4.5×10~8Pa,为简单剪切和压扁双重力学机制作用的右行平移韧性剪切带,剪切总位移大于20.7km。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发育多条近E-W走向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造山带中不同地体单元的主要边界,是碰撞造山及造山后的产物。本文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微观/宏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厘定了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的7条大型韧性剪切带,阐述了剪切带的延伸、规模、剪切变形特征、变形条件以及形成与演化时限。并讨论了这7条不同类型韧性剪切带的形成过程以及东天山和北山古生代造山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吕梁山区晚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在收缩构造体制下形成一系列线状同斜倒转褶皱及逆冲推覆型韧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并伴随有壳源型花岗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主要发育在近周营—罗家岔一带的吕梁群两侧边界上,为区内规模大、影响广的区域性构造。由北至南,主剪切带走向由近南北向过渡为向东西向延伸,剪切带内构造岩石类型主要有变余糜棱岩、构造片岩。剪切带内矿物拉伸线理及各类旋转应变标志指示上盘相对下盘逆冲推覆;从剪切带所涉及的地质体及与周围构造的相互关系确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运动末期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五台山早前寒武纪碰撞造山带中存在两种类型韧性剪切带,即逆冲型和伸展型剪切带。除变质程度不同外,南部和北部构造片体中的角闪岩相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与中部构造片体中的绿片岩相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具有相同的变形特征,它们形成于同一变形过程中,是造山作用早期地壳拼合阶段的产物。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在整个造山带都有分布,与造山作用晚期显著增厚的地壳发生大规模纵向伸展作用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