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地下水形成的自然地理和地質构造特点本区位于内蒙高原的中部,为一飽经構造剝蝕,略呈波狀起伏的高原,海拔标高为900—1900公尺,地形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至高原北部中蒙边境,标高約在900公尺左右。境内南北兩面,皆为丘陵山地所分布,南面为高峻的阴山山脉和阴山北麓的丘陵地帶,多为古老的变質岩系及花崗岩所組成,标高为1300—2000公尺左右;北面为橫耳中蒙边境的低山丘陵,多系由  相似文献   

2.
峰峰煤田沿太行山东麓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分佈。目前大致确定的范围北起临城,南迄水冶,长约145公里,东西宽约5—20公里。煤田西部为太行山余脉,中部有鼓山、紫山,最高海拔650米,高出地面约500米。煤田东部逐渐没入辽阔的黄土平原。  相似文献   

3.
一、自然地理条件Ⅰ.地理位置梅花山隧道在黔(貴阳)滇(昆明)线水榕段上(見图1),居云貴高原中部,位于貴州省威宁与水城两县之间,相距各約40余公里。隧道以南50°西方向,横穿绵延于威宁至水城间大分水嶺。山頂海拔2550公尺,与山麓相差550~600公尺。隧道全長4,100公尺,设计坡度为3%人字坡。  相似文献   

4.
虎跳峽位于金沙江中上游,康藏高原之东端,属云南省丽江专区,南东距丽江城60公里,大地构造单元属滇緬大地槽横断山脉褶皺带。金沙江横切玉龙大雪山,形成长达10多公里之大峽谷,谷寬百余公尺,相对高差达3000公尺,高山深谷,形势甚壮,相传老虎曾跳  相似文献   

5.
矿区位于四川省南部,远在1752年即已进行土法开采,矿区屬低山地形,自南而北漸次低下,所見为前震旦紀之地层,均呈順斜坡出露,石英岩分布于南部形成山脊,石灰岩位子北部,呈和緩的低地,含矿岩体縱贯于石灰岩及石英岩中,构成南北向的凹地,矿区平均海拔在1800—2100公尺,力馬河呈南东向流经矿区。  相似文献   

6.
浙江江山古生代地层的几点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我校以浙江江山为教学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对江山的古生代几个地层做了一些工作,在江山城西北进行了1:50000的地质测量,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一些新的认识,现把它做一小结,供有关地质队及学校实习参考。一、江山西山震旦系新认识震旦系地层沿西山呈北北东一南南西向分布。北自下山后,南到鸡公山下西山垭口一带,长约三公里,东西最宽约500公尺,由于断裂构造及复盖,无一完整剖面(断失、硅化  相似文献   

7.
阜新盆地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构造活动控制,在北西向构造形成时的北北东—南南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成盆前的北北东、南北和近南北向断裂受引张作用,导致内倾断裂以正断层形式作张性下滑,形成断陷,使阜新盆地扩张。早白垩世以后,新华夏系北西西—南东东挤压应力重新活动,北北东、南北和近南北向断裂遭受挤压,断陷作用消失,进而以压扭性方式重新活动,对阜新盆地起着破坏和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8.
拉萨和羌塘地块拼合形成了青藏高原的核心,但迄今对两者的具体拼合时间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为进一步寻找约束两者碰撞时限的地质证据,对拉萨地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的磁组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特征显示其遭遇过较强的构造应力,吐卡日组地层磁化率主轴k_1方位与地层面斜交,但经地层校正后,k_1方位与区域褶皱方向一致,表明应力方位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萨波直不勒组地层k_1方位在地层校正前平行于层面,指示了垂直于主压应力的方向,推断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记录了同一期应力,应力方向均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早白垩世多尼组地层磁组构显示其后期遭受的构造应力场强度弱,且与晚侏罗世应力并非同一期。因此,通过对比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地层的磁组构特征,认为保吉地区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记录了北北东—南南西向较强的构造应力,推断该期应力来源于拉萨-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事件,而多尼组地层并未受该期应力场的影响,仅记录了区域褶皱隆起时的应力场。  相似文献   

9.
怀柔水庫位于河北省怀柔縣城西約2公里。怀柔縣在北京东北,距离90公里。自北京有铁路与公路經过通州,順义直达怀柔。水庫建于潮白河支流怀河之上,控制流域面積約450平方公里。土坝高20公尺,長1000余公尺。左岸第二級階地上尚須建筑高1—7公尺,長达2公里的付坝。主坝左端有長600余公尺的溢洪道,右岸有長約50公尺的輸水隧洞。水庫建成后,蓄水4450万立方  相似文献   

10.
刘如琦 《地质论评》1965,23(2):157-161
现在研究的这个小型迭加褶皱手标本(图1),是笔者于1958年底在湖南绥宁附近一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的主褶曲(背斜构造)西翼一个  相似文献   

11.
何文兴 《福建地质》2010,29(4):296-301
建瓯周地美铌钽矿和南平西坑大型铌钽矿同处于政和—南平硫、多金属、铌钽成矿带上。区内伟晶岩可分为强交代型伟晶岩和弱交代型伟晶岩二大类,前者一般为铌钽矿体,后者一般为铌钽矿化体,花岗伟晶岩具有全岩矿化的特点。花岗伟晶岩脉成群成带平行分布,多数沿北北东向、北东向断裂、褶皱轴部贯入,与围岩呈微斜交。铌钽矿具有地层、构造、侵入岩多重控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郭文魁  杨博泉 《地质论评》1941,6(Z2):296-299
此区系著者等一九四○年七月至十月间所调查,位叙昆铁路之西,界乎宣威威宁之间,跨有云贵二省,面积之广达三千三百余平方公里,其间山脉之走向多与地层之走向相同,大致为东北—西南或北北东—南南西,间有呈南北向者,乃后生之断层所致也。  相似文献   

13.
李金清 《福建地质》2014,(3):161-167
大田坵地银多金属矿位于大田一雄峰北北东向复式向斜褶皱的东北段,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多期次断裂构造活动为成矿物质充填、交代富集提供有利条件。矿体产于早三叠世溪口组中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内,呈透镜状产出。容矿岩石为绿帘石角岩、角岩化钙硅质粉砂岩。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属热液充填-交代型。  相似文献   

14.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断陷盆地南侧,由一系列规模大小不等向南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成,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推覆,是单冲型逆冲推覆构造。由北向南分为前缘挤压滑脱构造带、斜歪倒转褶皱—逆冲断层带和逆冲推覆岩席及叠瓦状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15.
<正>苗儿山矿田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南褶皱系过渡带的江南台隆西段,形成以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为核部的北北东向短轴背斜式穹隆,褶皱晚期,发生大量切割穹隆和岩体的北北东向左旋剪切断裂,为地壳中深层次的呈带状展布的高应变带,走向NE20°~30°。其变形特征既发育  相似文献   

16.
穹狀褶皺、梳狀褶皺和箱狀褶皺是按褶皺翼部和頂部的橫剖面形狀而劃分的。穹狀褶皺一般是兩翼平緩、頂部平坦的褶皺;梳狀褶皺兩翼是陡峻的,但頂部則是尖的:至於箱狀褶皺則兩翼陡峻,頂部平緩。其橫剖面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胶北蓬莱群的变形与变质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构造与变质研究及伊利石结晶度和同位素年龄测定。分析胶北蓬莱群的变形,变质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作为胶北唯一盖层的蓬莱群,在晚石炭世(299±4Ma)北北东—南南西区域挤压下首次遭受了强烈的蓬莱事件变形及低绿片岩相变质。其后的后蓬莱事件在胶北地区仅造成了局部的北北东—南南西向变形构造。作为华北板块南缘的胶北带,其上的蓬莱事件是华北与扬子板块沿胶南带碰撞的结果。这表明郯庐断裂带以东这两扳块碰撞发生在晚石炭世。在秦岭—大别山碰撞带以北的华北扳块南缘,由于碰撞也出现了类似胶北带的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大小兴安岭间北纬(48°-25°)近年来都曾发现有永久冻结层的存在,其中尤以大兴安岭的西北坡分布较为普遍。大兴安岭的北段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北面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山脉走向略呈北北东,南南西。我们在北纬51°-52°及东经123°附近见到的全为中生代火成岩活动期所产生的中性到酸性的浅成岩及喷出岩:如火山凝灰岩、安山岩、石英粗面岩及少量第三纪的玄武岩等。岭顶海拔1200公尺左右。三年来我们在数百公里长的铁路线上进行勘测的结果都证明了在该地区的山沟冲积层及冰碛物中有着不同类型的永久冻结层的存在。由于冻结土壤的复杂性,我们对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张崇淦 《地质论评》1959,19(4):180-182
汾西煤田位于山西中部偏西,包括汾阳、孝义、介休、灵石、汾西、霍县等地,面积宽广,储量丰富。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它位于中朝陆台之山西地台西缘。西边紧傍吕梁凸起,东南为霍山古老岩块,南面为中条地块。煤田为一狭长之凹陷区,其延长方向与吕梁凸起一致,均为北北东—南南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原生金刚石矿床首先发现于山东省和辽宁省,它是规模不大而稀少的矿床类型。中国原生金刚石矿床只产于地台区,沿着郯庐断裂分布,主要矿田呈北北东—南南西向有规律的排列。金伯利岩是一种复式的混杂岩,它侵入的地区伴随有地幔的隆起或穹隆构造。侵入作用是多次的,来自深部喷发作用的金伯利岩是极少。金刚石是从岩浆中结晶沉淀的。“兰地”,“黄地”等风化产物,地球化学、磁异常、重矿物源等有助于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