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探究内蒙古查干淖尔湖东湖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1年至2021年每年的2月10日、5月10日、8月10日和10月5日,对查干淖尔湖东湖水体水质指标进行监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查干淖尔湖东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采用冗余分析法,确定影响查干淖尔湖东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至2021年查干淖尔湖东湖水体整体属于中度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为0.14~5.81 mg/L,总磷质量浓度为0.15~0.80 mg/L,高锰酸盐指数为6.56~39.52 mg/L,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0.63~7.66 mg/L;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查干淖尔湖东湖水体为重度富营养,夏季和秋季水体为中度富营养,春季水体为轻度富营养;气温和湖泊水量是影响查干淖尔湖东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汉石桥湿地南部核心区的富营养化现状和成因,于2019年3—9月对该区域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透明度、光照强度、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叶绿素a等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分析。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南部核心区富营养化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叶绿素a与各项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南部核心区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状态;叶绿素a与透明度、pH值、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与光照强度、水温、化学需氧量、总氮等呈显著正相关,总氮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光照强度、水温、叶绿素a,其次为总氮与总磷。提出再生水利用、水动力条件改善、水生生物调控等防治对策,为汉石桥湿地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昆明翠湖水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翠湖是昆明非常重要的景观水体。通过对翠湖有代表性位点水样及相应底泥样品的采集,翠湖水样及底泥的主要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翠湖水体(总磷含量0.38mg/L,总氮5.06mg/L,氨氮2.37mg/L)已属富营养化水体;翠湖水体总磷、总氮和氨氮含量随季节呈现明显动态变化,高锰酸盐指数和pH值等含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底泥总磷含量3.02g/kg,速效磷163.29mg/kg,碱解氮493.41mg/kg,水体营养盐和底泥营养盐含量有明显相关性,底泥中营养盐总磷、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对水体富营养程度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冶湖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1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4月大冶湖水体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及高锰酸盐指数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ArcGIS10.1软件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各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大冶湖水质总体属于V类水质,大冶湖外围水体水质比湖心水质差,水体总磷和总氮含量超标程度严重,它们是影响大冶湖水质的主要因素;水体总磷和总氮含量逐年增加,大冶湖水质进一步恶化。大冶湖外围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含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较高,东西两侧湖区水体中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石臼湖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富营养化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了石臼湖水质现状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石臼湖的水质级别为Ⅲ级、Ⅳ级,污染程度为轻、中度污染;影响各水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硫化物、总氮、总磷;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高锰酸盐指数、总磷严重超标。造成石臼湖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渔业与养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归一化和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为自变量,建立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水体中的叶绿素a、总氮和总磷含量的估算方程;采用修正营养状态指数方法,评价该保护区核心区水体的营养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总氮和总磷含量的敏感波段分别为514 nm、680 nm和737 nm;以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为自变量建立的叶绿素a和总氮含量估算方程精度较高,以归一化光谱反射率为自变量建立的总磷含量估算方程的精度相对最高;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和第二核心区的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第三核心区人工河流水体的营养状态由中度富营养向轻度富营养转变,第三核心区自然河流水体处于中、轻度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小兴凯湖富营养化和沼泽化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在小兴凯湖内布设13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水样的氮、磷含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小兴凯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沼泽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38~3.12 mg/L、0.40~2.05mg/L和0.38~1.14 mg/L,分布在北岸河流入湖口采样点水体总氮含量较高。8月23日,水体中的总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采样日;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11 mg/L、0.06~0.12 mg/L和0.09~0.18 mg/L;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水体中的氮磷比分别为7.76~63.57、7.05~25.56和3.42~12.29,表明该湖属于磷营养限制性湖泊。各采样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2.52~66.57,表明小兴凯湖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沼泽化综合指标为0.143~4.000,表明小兴凯湖大部分区域已处于重度沼泽化状态。  相似文献   

8.
该文收集了1990-2014年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数据库中的北半球1 054个湖泊水体总磷、总氮和叶绿素a浓度数据,同时结合湖泊地理坐标、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资料,探讨了北半球湖泊营养状态的地理格局及其社会经济制约因素。结果表明:1)湖泊的营养状态指数(Trophic State Index,TSI)与湖泊纬度和海拔均呈显著负相关,反映了在自然状态下,不同气候带营养物质侵蚀输入量的变化。2)20个国家或地区的湖泊TSI均值与人口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人口密度高的国家或地区湖泊营养水平相对较高。3)TSI均值随人均GDP增长呈倒U形,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区域人均GDP 5 000~10 000美元是富营养化减缓的可能阈值范围,超过该阈值后区域湖泊营养水平随经济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于2016年8月31~9月1日和2017年8月8~9日,在宁夏党家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党家岔堰、苏堡堰、堡玉堰、河滩堰中,采集水样,选取p H、溶解氧含量、化学需氧量含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含量、六价铬Cr(Ⅵ)、总溶解固体含量等评价指标,对堰塞湖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堰塞湖水体符合Ⅴ类水域标准,属重度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等;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p H、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决定堰塞湖水质的关键因子;各堰塞湖水体p H差异显著(n=137,p0.05),苏堡堰水体p H最小,为8.23~8.83,党家岔堰和堡玉堰水体p H分别为8.45~8.90和8.86~9.89,河滩堰水体p H最大,为9.22~9.97;各堰塞湖水体总氮含量差异显著(n=137,p0.05),党家岔堰、苏堡堰、堡玉堰和河滩堰水中的总氮质量浓度依次为1.274~3.684 mg/L、2.006~3.567 mg/L、3.214~4.838 mg/L和7.681~9.983 mg/L;苏堡堰水中的总碳、无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最大,其次为党家岔堰和堡玉堰的,河滩堰的最小。  相似文献   

10.
铁岭莲花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2年铁岭莲花湖中人工复合型湿地区以及湖泊和水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用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为莲花湖人工复合型湿地区水体为中度富营养,最大隶属度为0.566;湖泊和水库区水体为重度富营养,最大隶属度为0.568。评价结果与水体污染的实际状况比较吻合,客观地反应了莲花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较好地体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模糊性和连续性,通过隶属函数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确定水体富营养化等级。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存在着大量弱碱性湖泊和泡塘,构成了独特的盐碱湿地类型,在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腰泡作为松嫩平原弱碱性湖泡湿地的典型之一,其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相对较好和食物链较短的优点,但动植物的数量关系反映出系统结构失调和功能受阻的缺陷。根据腰泡生态系统物流特征,以建设渔-稻-草-禽-畜的复合模式为目标,提出了进行生态农业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内陆盐碱湿地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陆盐碱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十分薄弱。松嫩平原是世界上内陆盐碱湿地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本文参考国内外湿地分类标准,结合松嫩平原的特点,建立了内陆盐碱湿地的分类体系,将该区的盐碱湿地划分为2个湿地类,6个湿地型,13个湿地亚型,描述了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松嫩平原内陆盐碱湿地的分布规律。这对我国的湿地分类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对进一步实施内陆盐碱湿地的保护、恢复和重建,促进松嫩平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湿地荒漠化现状、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湿地荒漠化导致湿地提供资源和改善环境功能的丧失,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随着湿地荒漠化的日益加剧,必须探讨湿地荒漠化的机制,以便采取措施缓解其荒漠化进程并最终改善荒漠化湿地的生态环境。文中介绍了松嫩平原湿地荒漠化现状,探讨了湿地荒漠化成因,并提出了缓解湿地荒漠化进程的对策,对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松嫩沙地的形成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李取生 《中国沙漠》1991,11(3):36-43
松嫩沙地是由下伏冲积砂经风力吹扬、堆积而形成的, 风成砂既是具风成特点, 又保留冲积特征。自全新世形成以来, 沙地曾经历了4次固定时期和4次扩张时期。松嫩平原西部在9000年以前气候较为干旱, 自然环境为荒漠、半荒漠; 9000年-7000年, 气候为半干旱, 自然环境演变为蒿类草原或稀树蒿类草原; 距今7000年以来经历了3次干旱期、2次半干旱期和1次半湿润期; 距今1000年以来, 气候又呈变干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湖泊的分类与分区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吕金福  李志民 《地理科学》1998,18(6):524-530
松嫩湖泊群的湖泊具有面积小,湖盆浅,密度大,类型多的特点。根据“成因-水量-水质”三要素的综合分类方案,运用三要素的三个主导指标和三个辅助指标,简明地将松湖泊进行了分类。根据湖泊群的区域环境及湖泊主导类型与类型结合的区域差异,将松嫩湖泊群划分为6个亚区。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综合评价与水资源管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江汉平原分布着由河流湖泊-沼泽-沼泽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组成的湿地系统。江汉平原湿地在蓄水滞洪、调节气候、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探讨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湿地水资源和实施科学水管理的途径,首先要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积极的保护;其次积极实施退田还湖,增强江汉平原湿地的调蓄洪水能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其三是建立江汉平原水环境安全调控体系;最后将江汉平原湿地水系统管理纳入整个长江中游及长江流域的统一管理与规划之中,进行总体协调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4,自引:7,他引:67  
李秀军 《地理科学》2000,20(1):51-55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是我国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控制 ,盐碱化土地面积已达 32 0× 10 4 hm2 ,平均年递增 2× 10 4 hm2 ,而且盐碱化程度逐渐加剧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农艺措施、水利工程措施、以及发展小化工厂等的治理措施 ,盐碱化土地可得到改良 ,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来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5,他引:3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方式、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近50年里,松嫩平原西部耕地净增加29.65×104hm2,其中草地与湿地对耕地的增加贡献最大;草地减少70.29×104 hm2,除部分草地转化为耕地外,退化为盐碱地、沙地也是草地大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松嫩平原西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44.88×104 hm2,近50年来减少62.54%。景观破碎化严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频繁转化,表明各种土地景观间存在不稳定因素,自然和人为因子在景观的转化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人为因子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中西部湖泊底泥营养盐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松嫩平原中西部湖泊底泥营养盐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研究区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C0/(C0+C1)可以得出总有机碳TOC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总磷TP和全氮TN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表明,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的湖泊底泥营养盐分布格局是西南地区低于北部地区,北部地区的各项指标均超过全区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松嫩平原西部的典型沙漠化区泰来县为例,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调查获取了3期土地利用和沙漠化分布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沙漠化动态响应。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大多趋于加重趋势,其中1986~2000年加重趋势迅猛,2000~2005年加重趋势有所减缓;②沙漠化土地面积总体趋势逐渐增加,前期以40.7hm2/a的速度增加,后期以8hm2/a的速度增加,增加速度明显减慢,其中低覆盖度草地和林地发生沙化的几率最高;③土地利用方式未变化的土地以沙漠化减轻为主,而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前期以沙漠化加重为主,后期以减轻为主,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