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武汉东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陈洪达 《海洋与湖沼》1980,11(3):275-284
国内外许多资料表明,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在发展渔业、农业、畜牧业和保护水域环境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水生植物是湖泊中的初级生产者,它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处武汉市的东湖,是一个富营养型的浅水湖泊,湖中丛生着各种生态类型的水生植物,其群落结构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中具有一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不同季节水体δ18O分析,对湖泊水体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水体δ18O主要反映了湖泊水源变化及湖泊水体与长江洪水期/枯水期交替演变的特征关系。受江湖关系随季节变化影响,处于长江中下游中段安徽省境内的巢湖、石塘湖等湖泊各季节水体δ18O都相对较高,处于上段和下段的鄱阳湖群和太湖湖群湖泊水体δ18O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下游上段和下段湖泊水体交换受长江影响较大,中段较小。对不同季节湖泊水体δ18O比较分析表明,长江对湖泊水体的影响主要在夏季,秋、冬季节湖泊水体稳定。黄盖湖、大冶湖等湖泊夏、秋两季水体δ18O大幅度变化与长江的水位波动直接有关,在长江洪水期,湖泊与长江相连;在长江枯水期,湖泊与长江分离。玄武湖水体δ18O的大变幅是人为换水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武汉东湖营养物质氮、磷的主要来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东湖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北郊,是长江中下游湖群中的一个中型浅水湖泊。 二十多年来,尤其近十年内,由于东湖汇水区域上居住的人口密度不断提高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田和其它地表径流等给东湖带入了大量  相似文献   

4.
五大淡水湖水质状况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总面积达11,550平方公里,占全国湖泊总面积15.8%。湖泊有灌溉航运之利,也是工业及饮用水源,其中太湖是盛名中外的风景游览胜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引起湖泊污染的因素有所增多。为了研究湖泊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水质调查。本文收集了1980~1981年五湖的水质监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其水质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的沉积结构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漏斗状的地形、强劲的潮流和长江入海泥沙的输入是制约杭州湾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根据沉积结构特征可将杭州湾划分为五种不同的沉积环境:东部湾底、西部湾底、庵东浅滩、近岸深槽和水下沙脊。杭州湾内潮流脊发育不好的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粗屑物质。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大型连河浅水湖泊。洪水期最高水位(圩堤外)面积达3210.22km~2,容积为252亿立方米,居全国各淡水湖之首。鄱阳湖汇集了江西省境内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之水,构成了完整的鄱  相似文献   

7.
云南湖泊的碳酸盐沉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云南湖泊多属中等矿化度的淡水湖泊,碳酸盐沉积物处于缓慢的积累过程。就其外形和成分可分为微粒碳酸盐、颗粒碳酸盐、生物贝壳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碳酸盐。颗粒碳酸盐多分布在特定环境的湖区,集合粒成因与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沉积作用有关;球状粒为微晶方解石组成,由藻群落及其代谢物形成的微环境对方解石缓慢沉淀有利;鲕状粒的形成可能与湖泊不定期干涸引起镁、钙比值变化及方解石、文石交替沉淀有关。微粒方解石是碳酸盐沉积的主要矿物形式,局部湖区形成的以颗粒碳酸盐为主的堆积体是云南湖泊早期碳酸盐沉积作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唐佑民 《海洋学报》1993,15(5):50-59
本文首先利用交叉相关场的EOF分解,考查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夏季降水和太平洋海温遥相关关键区的季节演变。然后分别就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旱、涝年份对应的前期和同期季节海温进行复自然正交函数(CEOF)的合成分析,得到了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旱、涝时太平洋海温振幅分布和传播结构的季节演变。并根据这些异常特征,讨论了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夏季降水的长期预报。最后,利用非参数跃变检验诊断了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夏季降水的跃变,并讨论了与太平洋海温季节跃变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蓝藻可以在各种水体中出现,尤其适于有机物丰富,碱性较高(pH8—9.5)的水体中,当水温较高(25—30℃)的季节里繁殖快,有时大量发生,有些种类还可形成湖靛。湖靛又称水花或水华。但在江浙一些地区称为浮靛、臭绿沙等;在安徽地区称湖青、湖片、湖淀等;广东俗称(艹耗)等。它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和东北平原等一些湖泊中,  相似文献   

10.
望天湖底栖动物种群密度与季节变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有关淡水底栖动物生态研究的报道较少,尤以底栖动物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动资料更是缺乏。作者于1965年曾对望天湖底栖动物进行过调查,取得了一些资料。望天湖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浠水县),为中型(万亩左右)浅水湖泊,其底栖动物资料有一定的代表性,特整理发表,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1.
酸沉降影响的湖泊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阳宗海为例 ,通过湖泊短柱状沉积物的磁参数、Fe、Al和化石生物的分析研究以及自然酸性湖泊沉积参数的对比验证 ,结果显示 :低频磁化率 ( χlf)、非磁滞剩磁 (ARM)的数值以及介形类、硅藻的属种与浓度变化灵敏地指示工业大气污染和酸沉降的起点、过程和环境变化趋势 ;Fe、Al的显著递减同步于较强酸沉降时段 ,是工业大气污染危害湖泊环境的标志。上述环境参数可作为识别湖泊酸化趋势的沉积学证据。酸性水体的元素地球化学作用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生物贫化和耐酸物种的扩张是湖泊沉积物重现酸沉降的历史和过程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大量统计事实基础上,对黑潮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风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其中三个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讨论。1.黑潮流轴中段春季海温与6月长江中下游夏季风的内在联系过程;2.与其相联的环流特点;3.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特点。得到了一些很有实际意义的结果与一个可能的天气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在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生物生产力和水域营养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少数湖泊学者和水生生物学者感兴趣的课题。湖泊营养评价的研究只是在渔业范围,或者是为了类型分类的需要而进行的。湖泊发展的历史表明:在湖泊演化期间通常发生营养水平的提高;水域由贫营养型转变至中营养型及富营养型。这个过程发展很缓慢,并且在每种具体情况下的发展速度又取决于湖泊的形态指标及其历史与地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东湖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北,形若一斜放的等腰三角形,面积在水位20.5米时为27.89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1米,流域面积187平方公里。东湖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中型浅水湖泊。 湖之南,两列东西向残丘(以瑜家山最高,151.84米),互相平行,断续相连。这两列残丘皆为泥盆系石英砂岩所组成的向斜山,它们之间为志留系页岩所组成的背斜谷地,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五湖的鱼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游大小湖泊数以千计,大多数是直接或间接与长江相通的浅水湖泊,是鱼类优良的肥育场所。然而,近20年来,由于围垦、泥沙淤积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原因,湖泊数量急剧减少,水面大为缩小。1959年以前,中水位水面积为5万亩以上的大型湖泊有45个,到1972年只剩下20个。据初步调查,目前长江中游除洞庭湖、鄱阳湖和五湖外,其它湖泊的通江口道几乎都先后修建了闸坝,从而阻隔了鱼类江湖洄游和交流的通路,破坏了鱼类赖以繁殖、肥育的正常生活环境,成为导致长江天然鱼产量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朱瑾 《海洋世界》2007,(10):21-30
我们感到痛心,江湖阻隔、围湖造田仍在继续,湿地面积消减,生态功能丧失,生物栖息地难以恢复;我们感到痛心,工矿污染仍在威胁长江的水环境,面源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加剧,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我们感到痛心,长江流域的过度捕捞仍在继续,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湖泊中仍有数以万计的网簖正严重危害幼鱼资源,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中的电、毒、炸鱼正威胁着一些特有鱼类资源;我们感到痛心,部分无序的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针对流域梯级开发的有效减缓措施尚未得到落实,特有物种的生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们感到痛心,外来种管理的机制与手段尚不健全,三峡库区及其他天然水体中外来种入侵的威胁正在增大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冷夏与海气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1952-198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气温资料,在划分冷夏年的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变化同北太平洋SSTA和热带OLR异常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在埃尔尼诺事件当年和次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距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埃尔尼诺事件当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明显偏低,它同赤道东太平洋正SSTA,赤道中太平洋OLR负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海域负SSTA,印尼附近OLR正异常相联系,即同热带太平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海温的耦合模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OAA_ERSST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借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西北太平洋的耦合关系.奇异值分解(SVD)和相关分析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夏季海表温度(以下简称"海温")密切相关,而与其他海区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主要反映年代际变化;夏季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V-EOF)分析结果证明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东亚-太平洋地区上空850hPa风场、西北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模态,这种耦合模态反映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偏多时,东亚-太平洋上空自南向北有异常的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波列(即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或P-J波列),东亚夏季风偏弱、北界位置偏南.依赖季节的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SRMV-EOF)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西北太平洋的耦合模态与前期ENSO密切相关:前一年秋季,赤道东太平洋开始出现ENSO信号,冬季发展成熟,同时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上空有一个反气旋形成;春季,ENSO开始减弱,西北太平洋出现暖海温异常,反气旋发展;夏季,ENSO信号消失,西北太平洋异常暖海温范围扩大,反气旋发展很强,同时在东亚-太平洋上空出现P-J波列,华南上空的西南风与来自北方的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合,造成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9.
2011年秋季对抚仙湖水域10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调查,研究了该湖泊湖滨带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共鉴定底栖动物10个分类单元,其中水生昆虫类和软体动物等主要类群分别为1种和6种,各占总物种数的10%、60%。主要优势种为拟沼螺、日本沼虾。调查区底栖动物的密度介于26~229ind/m2之间,平均值为97.9ind/m2。生物量介于0.96~15.69g/m2之间,平均值为6.77g/m2。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介于0~1.45之间,平均值为0.82。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1952~198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气温资料,在划分冷夏年的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变化同北太平洋SSTA和热带OLR异常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在埃尔尼诺事件当年和次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距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埃尔尼诺事件当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明显偏低,它同赤道东太平洋正SSTA、赤道中太平洋OLR负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海域负SSTA、印尼附近OLR正异常相联系,即同热带太平洋Walker环流异常减弱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