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西北部涉及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造山带结构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为推进地质找矿突破行动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各成矿(造山)带部署了一批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新发现、新进展,有效提升了对各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尤其是在阿尔泰南缘、南天山、南昆仑等地识别并确认出规模可观的、成矿作用优越的板块俯冲增生楔,是造山带中的增生造山亚带,是寻找斑岩型铜、构造蚀变岩型金及多金属矿的最有利区带。“增生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活动及空间展布等的确认,为地质找矿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芳  徐友宁  乔冈  刘瑞平 《中国地质》2010,37(5):1520-1529
为了了解中国不同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特征,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提供基础资料。笔者依据近几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首次对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区进行了系统划分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通过研究不同地质环境区开发的主要矿产资源类型、开发强度、不同类型矿产开采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分布、危害、需要防治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山开发产生的土地占用与破坏、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中国中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重于西部地区,煤矿山问题重于金属矿山、金属矿山问题重于非金属矿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风景、人文景观、地质角度多方面论述了乌金山、罕山、方山一带的旅游地质资源,提出了乌金山、罕山、方山不仅风景诱人,也是让游人了解地质科普知识的绝佳地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西六大煤田与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的概略介绍,对目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所应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对矿山环境地质综合评价问题,笔者认为应将对各类煤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分析从专业角度向社会经济方面延伸,并以后者作为统一综合对比的结合点;同时提出了应开展采煤造成地应力改变影响岩溶水、采煤引起土地沙化、各类保安煤柱计算及移动角实测、煤矿山环境地质模式、各类煤矿山环境地质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秦岭造山带晋宁期强烈地质事件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秦岭是一个规模巨大、长期多阶段发展的复杂大陆碰撞造山带,地质作用十分复杂。本文报道该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年表研究结果和发生在晋宁期的强烈地质事件,讨论了秦岭造山带晋宁期强烈地质作用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姆驮山银矿地质特征及物化特征,并通过与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对比,两者成矿地质条件相似,矿床类型、控矿因素、矿物成分等几乎相同,因此认为姆驮山银矿具有中型甚至大型银矿床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参加“中澳造山作用”讨论会后,回国至今已三月有余。作为这次出国考察的最终总结,笔者将有关造山带变质地质学中尚未考虑成熟的几个问题整理成文,与地学界同行共同切磋以期推进对我国变质地质,特别是造山带变质地质的研究。1 事件地质是造山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早在1982年,当孙大中、刘鸿允和我第一次赴埃及参加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活动,在讨论前寒武纪时代划分时,我们就深感事件地质学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所占的分量。这次参加“中澳造山作用”会议,再一次感受到事件地质在造山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就造山带而言,一次造山过程是由一组…  相似文献   

8.
李铁松  李剑  何文录  赵卓 《江苏地质》2009,33(4):429-433
四川南充凌云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加之神秘的佛、道教文化,享有“果郡灵山”之美誉。为评价凌云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将敏感度概念引入地质遗迹的评价中。在分析凌云山区域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总结了主要影响因素;选取气候、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土地背景质量、地质环境破坏速率等7个评价要素和相应的20个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采用权重加权平均法,对凌云山地质公园内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凌云山省级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三维综合地质建模技术可以对各地质实体与构造-地层系统的三维空间展布及相互关系进行可视化和立体化的展示。松辽盆地宝龙山铀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环境和成矿机制,文章在系统分析和处理松辽盆地宝龙山铀矿床及区域相关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地质与储层建模软件平台(GoCad)的半自动化流程建模法,分别构建了松辽盆地西南缘白兴吐构造剥蚀天窗-构造-地层模型和宝龙山典型铀矿床两个不同尺度的三维地质模型,最终构建了松辽盆地宝龙山铀矿床的三维地质实体模型,科学地展示了该铀矿床成矿环境和成矿地质条件,为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研究和资源量定量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近年来专题研究和区域填图所取得的一些调查成果,就区内地质构造分区与双向变形褶皱带、造山带内地质特征与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等提出了新的认识,为探索区内地质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造山带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我国造山带1/25万填图要以活动论和探索大陆动力学为学术指导思想,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以构造为纲,研究总结出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中主要构造单元名岩类区(沉积岩区,岩浆岩区,变质岩区,混杂岩区)岩石建造组合及序列。旨在重点表现造山带的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大地构造基本特点,尤其侧重其造山过程和现今造山带的三维结构。通过填图实践和造山带填图方法研究,提出针对造山带不同岩类区特点采用不同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并分别总结了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沉积盆地,造山带蛇绿岩,造山带中酸性侵入岩,造山带变质岩,造山带三维结构与大地构造演化模式等造山带区典型岩类区和造山带结构地质填图的若干理论与方法,其目的是为我国正在大规模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一套可供借鉴的系统的造山带区地质填图新理论,新方法,提高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造山带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12.
造山带研究一直是地质科学的中心课题,数百年来建立了许多造山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地槽回返造山到板块俯冲碰撞造山。随着深部地质和大陆岩石圈研究的进展,80年代发现了陆内强烈变形和水平位移,提出了薄皮拆离滑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鳄鱼构造、韧性剪切带、多种伸展构造等等,表明大陆岩石圈并非简单刚性块体,而是纵横向极不均一,具有  相似文献   

13.
大吉山钨矿床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吉山钨矿是一个开采六十余年的老矿山,素以埋藏量丰富、采选规模大而著称.目前矿山已开掘数十万米坑道和数百万立方米的采空区,对矿床进行了充分的揭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矿山、地质、科研、教学等部门协作对矿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矿床地质的新认识、新发现,特别是大吉山钨矿床多元共生模式和成岩成矿序列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与关注. 本文试图对大吉山钨矿床主要成矿规律作一简略介绍,并对矿区周边和深部找矿探矿方向进  相似文献   

14.
本区位于龙首山山系西部,属甘肃省重要的铜、镍金属矿远景成矿带。利用大比例尺航天、航空像片及计算机功能处理片对桃花拉山一带地质构造作了详细解译,首次圈出青龙山菱块构造和环形构造,结合已有地质、矿产、物化探成果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桃花拉山,青龙山遥感找矿模式,为开展矿产普查工作提供了有效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5.
张汉成 《现代地质》2000,14(4):417-422
根据石青硐—白银厂区域火山岩 (亚 )带中已知典型矿床的地质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建立了折腰山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模型。以这一模型为指导 ,在白银厂黑石山地区成矿有利地段横湾沟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地质和化探研究工作 ,预测在该地段存在与折腰山相类似的火山喷口型 Cu ( Zn)矿床。  相似文献   

16.
西华山钨矿接替资源勘查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华山钨矿西南区进行了钨接替资源勘查,分析了西华山钨矿地质特征,认为南区和中区隐伏岩体内具备形成内带矿床条件,主要采用地表钻探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总结了西华山钨矿接替资源勘查区的成矿规律,并对找矿方法和找矿效果进行了评述,以期为今后矿山深边部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区位于龙首山山系西部,属甘肃省重要的铜、镍金属矿远景成矿带。利用大比例尺航天、航空像片及计算机功能处理片对桃花拉山一带地质构造作了详细解译,首次圈出青龙山菱块构造和环形构造,结合已有地质、矿产、物化探成果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桃花拉山,青龙山遥感找矿模式,为开展矿产普查工作提供了有效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凹山铅锌硫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凹山铅锌硫矿床位于栖霞山—大凹山多金属矿田的西部。栖霞山的铅锌银矿床在我国东部久负盛名,研究者甚多,对矿床成因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大凹山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探讨矿床的成因。矿床地质特征矿区位于下扬子台褶带东端,宁镇复褶  相似文献   

19.
在野外地质调查、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了构造对小石头山银多金属矿成矿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总被引:54,自引:12,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区域地质、矿产地质为基础,与地球物理和岩石圈深部地质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中国东南陆区的地块、造山带、古板块结合带、隆起带、坳陷带和断陷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与物质结构、莫霍面形态、岩石圈地幔的厚度变化与结构进行了研究与构造区划.论述了燕山期陆内造山与喜马拉雅期大陆伸展及其导致的岩石圈物质结构调整作用,建立了隆坳构造分异与壳幔物质结构调整模式,探讨了本区地壳减薄的深部地质过程,分析了燕山期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物质结构构造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