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道谦 《贵州地质》2001,18(1):44-47
以贵阳市金关片区地下越流排污工程为例,充分利用水环境功能差异和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采取地下隧道工程,改变污水流向,以达到饮用水源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开發地下水源时,为了找到好的井址,以便多出水量,必須事先測定当地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一般推断地下水流向需要測量許多鑽孔或井眼的地下水位,繪成地下水位等高线,然后按流向与等高线成直角的規律進行推断。对于局部地区也有用三点法來定流向的。至于测定流速不論使用哪种指示剂,都要有已經知道地下水流向的兩个鑽孔或井眼。在上坡井投入指示剂,从下坡井采水化驗,根据时間、距离來求流速。  相似文献   

3.
读者论坛     
《地下水》1990,(2)
城市蓄雨回灌的潜力首先,既然各城市地下水都形成严重的漏斗区,这就是说地下都有着巨大的库容量,只要建立蓄雨回灌工程,雨水就会很快渗入地下,而不会过久的在地表滞留。其次,目前城市地表90%面积为建筑物,沥青、混凝土等所覆盖,即使降6~7mm小雨,也会形成径流,也会随规划好的流向进入蓄雨工程,并渗进地层深处。这就是说,在城市小雨也有回灌效果。第三,许多城市地下都有地层裂隙、断层或溶洞。如济南市  相似文献   

4.
王井泉 《水文》1989,(3):25-30
本文尽可能从土壤物理的角度考虑,提出了适用于淮北坡永区的包括降雨、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潜水蒸发和地下水位波动过程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并用汾泉河沈丘站以上流域部分年实测水文资料作了模拟及检验计算.  相似文献   

5.
合理布局抽水井和回灌井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以郑州市郑东新区为例,利用HST3D软件建立水热运移数值模型,优化设计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抽灌水井布局,预测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后对含水层的水热影响。结果表明:介质比热容及渗透率分别对含水层温度及水位影响显著,是较敏感的参数。方案3(3个回灌井垂直天然流向分布且位于抽水井下游)为最佳布井方式。抽灌量900,1 200,1 500及2 000m3/d所对应的合理布井间距分别为50,65,70及75m。相应布井方案的水源热泵系统运行20a,对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仅限于200m×200m的范围,抽水井温度变化小于1℃。  相似文献   

6.
渗漏污染是建干岩溶地区赤泥堆场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查明地下水的渗流特性,从而确定其渗漏通道。试验研究表明,堆场内各水点之间、堆场与外部各水点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其流速受季节影响,在枯水期较为缓慢;地下水流向主要取决于地下暗河的走向;堆场区地下水流向总体是自堆场向北流向右江,局部地下水的流向受构造和岩溶裂隙控制;岩溶管道是渗流的主要通道。因此,存在因赤泥渗流污染居民生产与生活水源地的可能,污染物的扩散途径主要是岩溶通道。  相似文献   

7.
由江苏省农科院原子能所与核工业部七所共同研制的同位素示踪单井地下水流向流速仪1986年8月4日通过鉴定。 同位素示踪单井地下水流向流速仪是以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等作示踪源,以热释光探测器(TLD)和(或)直读  相似文献   

8.
《水文》1957,(3)
1.原理:利用磁針对准断面方位线,把該线平移到流向舵上,从而直接讀出流向偏角。2.構造:圖A为手持流向仪,以木板制成,大小没嚴格尺寸,但求手柄上所裝罗盤仪距金属  相似文献   

9.
同位素示踪单井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要查清地下水的流向、流速等参数,一般采用多口井测水位和抽水试验,连通试验等,对于埋藏较深的承压水,还须进行分层止水测水位,难度很大,钻群孔花钱多,且费工、费时。我们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多次成功地在单井中测定了各含水层的地下水流向、流速。应用这种方法只需一口井,配合“核萤地下水流向流速仪”, 1—2人短期内就可完成诸如区域调查和划分均衡场边界  相似文献   

10.
同位素示踪单孔测定含水层的流向,是江苏省农科院原子能所和核工业部第七研究所合作的科研项目,于1986年进行了成果鉴定,是我国单孔测定含水层的流向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水文过程线形成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水文过程线即地下永的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的历时记录曲线。地下水是地壳中广为分布的流体,它几乎参加了地壳中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诸如岩石、矿床的形成与破坏,地壳中能量的传递,沉积盆地的演化,地震的孕育与发生等等,有人形象地比喻,地下水水文过程线是大地的脉博。当今,深部含水层水文过程线的大量积累,极大地丰富了水文过程线形成方面已有的知识,随着生产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永资源不足问题以后,地地下水水文过程线已成为地下水动态监测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2.
在滨海地区地下水形成过程的研究中,通常运用如下理想模式(图1)。含水层由陆向海伸展,上游在山前开启,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和附近浅层地下水补给(统称为陆源补给)。在含水层内形成地下迳流向下游运动。含水层末端向海开启,地下水向海排泄。此模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综述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回顾了自DEM出现以来它在流域特征提取方面的应用和发展,论述和比较了提取流域特征的各种方法。包括确定流向的单流向法(D8法、Rho8法、Lea方法、DEMON法以及 D∞法)和多流向法;提取河网的识别谷点法和基于流向提取河网的方法;提取河网过程中洼地和平原区的流向确定、河网提取的方法;划分子流域和提取流域边界线的方法;计算分布式子流域特征的方法,其中重点论述了子流域长度和坡度的计算方法,以及提取控制点所控制的排水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技术及其在岩溶区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岩溶区往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含水层的渗透性具有较强的非均一性。为探究岩溶含水层矢量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识别多级次岩溶水流系统的特征,利用新型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技术,在鄂西香溪河流域的典型水文地质钻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合地面调查、抽水试验和压水试验等方法,对流速流向测试与分析结果进行了水文地质解释及探讨。结果表明:所选典型钻孔岩溶含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不均一性较强,新型流速流向测量方法计算得出的渗透系数与抽水试验的计算结果相差5%;与压水试验相比,在钻孔2个不同深度的含水段,2种方法计算的渗透系数分别相差44%和2%;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流向测量结果表明,钻孔在垂向上揭示了2个不同层次的岩溶水流系统。新型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与分析方法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岩溶水的优势径流方向和径流层位,对于岩溶含水层渗透性非均一性的定量刻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探讨矿液的流向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形成内生矿床的矿液究竟是怎样运移的?从哪里上来又流向何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很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矿石、矿体,是某一时期地质作用的结果,而它的演变过程是看不到的。因此,只能从这一过程所留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采油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岚 《世界地质》2002,21(2):139-141
微生物采油经过70多年发展,已成为继热驱,化学驱,气驱之后的第四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其提高采收集方式有地面法和地下法两种,特点是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其采油机理为:一是改变原油组成,二是改善驱油环境,最终使原油流向井底,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新疆孔雀河灌区面临地下水超采问题,科学认识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条件和演变特征,是优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通过构建第四系含水层三维地下水稳定流模型,利用流线追踪技术,模拟识别了孔雀河流域19702020年期间地下水流系统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不同补给区和排泄区通过流线进行组合,在孔雀河周边形成了交错分布的地下水流系统,其空间分布格局随灌区地下水开采规模而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拟天然状态,灌区主要发育自北向南的地下水流系统,其空间分布格局取决于水文地质参数和排泄要素,并可能存在1~4个以孔雀河为排泄带的流动系统.在有强烈地下水开采的现状条件下,灌区地下水流系统转变为从四周流向漏斗中心,截断了从孔雀河上游渗漏到中下游河道排泄的水流系统.近50 a来,以潜水蒸发为排泄方式的地下水流系统投影面积萎缩了29%,而以地下水开采为排泄方式的地下水流系统投影面积从零增加到研究区面积的40%.潜水蒸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灌区地下水开采应有所控制以保障潜水蒸发型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新安江右坝裂隙岩体渗流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同位素示踪方法对新安江右坝的裂隙岩体渗流场进行了研究。在单孔中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可得到流速、流向、垂向流等水力学参数,结合相关的地下水井流理论,就可计算出裂隙等效水力隙宽、渗透系数等反映裂隙渗透性的参数,对其进行分析,就确定了渗流场的分布以及集中渗漏通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应用同位素示踪方法对新安江右坝的裂隙岩体渗流场进行了研究.在单孔中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可得到流速、流向、垂向流等水力学参数,结合相关的地下水井流理论,就可计算出裂隙等效水力隙宽、渗透系数等反映裂隙渗透性的参数,对其进行分析,就确定了渗流场的分布以及集中渗漏通道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王慧玲 《地下水》2010,32(4):42-44,50
通过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对区域流场作用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一个采暖、制冷周期后,不同的抽灌井布局以及交替方式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温场的演变趋势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的天然流速越大,越有利于热量的运移,有助于抽灌井连线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的垂直布局以及地下水流向由抽水井指向回灌井的平行布局下的地温场演化,但不利于地下水流向由回灌井指向抽水井的平行布局下的地温场演化和温度恢复。一般的天然地下水流速条件下,由于含水层储能效应,进行抽灌井季节性交替模式的系统运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