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国家版图是国家的领土或疆域。疆是境界、边界,边界围成的地域就是疆域,这是国家版图的自然地理意义,版指户籍,图指地图,版图之上活跃着生生不息的民众,国家在本国版图内行使着统辖权,这应是国家版图人文地理意义的重要方面。国家版图属于历史范畴,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中国是一个文化多元、民族众多的国  相似文献   

2.
一、概 述自春秋前期至清代末年 ,中国的古代行政区划及疆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史 ,分分合合历时约 2 70 0年。行政区域、疆域的变动是政治变动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以往历史疆域图都是分朝代编制的 ,它们之间是独立的 ,难以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因此也不能发现古代行政区划及疆域演变的内在规律和原因。而我们编制的这张《历史疆域的变迁图》充分运用了空间信息叠加的方法 ,即在同一张图上把各朝代疆域、政区图叠加起来 ,反映出历史上疆域界线、行政区划界的变动情况 ,并进行基于空间信息的历史演变分析 ,包括分析其疆域…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人对版图的理解是“国家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 图言乎其有地”。中国今天的版图奠定于清代,这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基本一致的看法。因此,清代疆域形成之研究一直  相似文献   

4.
黄仁涛  高建军 《地图》2005,(3):46-49
通过对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全盛时期的疆域图进行叠置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发现中国政区界线有着许多有趣的历史变迁现象。由此.我们将探寻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的中国历史政区演变的规律.并对中、美两国政区界线差异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中国版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伸有缩,总的趋势是在民族融合中凝聚与发展,在反分裂、反侵略中巩固与稳定。●历史的发展证明,国家版图与国家综合实力密切相关。国力强大,就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版图完整与各民族的团结;国力羸弱,就难以有效地抵制分裂活动和反抗侵略,就不能保障国家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文化地图集>的第一笔--图集的由来和样图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敬仙 《地图》1999,(4):21-24
乍一见题目,内行的读者一定会想到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谭图).谭图以考证见长,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在表现中国疆域变迁、区域历史地理等方面,以中国全部民族的历史及聚居疆域为对象,考证严密,定位准确,在中国历史地理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但谭图在表现手法上却是普通地图的单一形式,即在棕色的现代地域要素上叠加古文化遗址、古都、古城邑、古河道、古王朝疆域,按时序从古到今陈列,也对重要的聚居地域予以详细化,这些艰深复杂的内容、内涵和相对单一的手法使其读者群仅限于较为专业的人士,难以扩展到普通群众,其"方块字"的障碍更阻碍了向国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陈出云 《地图》2013,(6):138-139
今天正陷入危机的叙利亚,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国.在古代叙利亚的土地上,最如雷贯耳的地名,不是今天的首都大马士革,而是位于阿西河下游平原的安条克(Antioch).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一直到13世纪,安条克都是叙利亚乃至整个东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同时,安条克不只是一个地名,还是国名、人名.一个十字军国家、10多座城市、10多位国王以及几位著名学者都以安条克为名.更神奇的是,当“安条克”这个名字因为持续的战乱在历史上隐去之后,1851年竟然又远赴重洋在美国“复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安条克的原址,则被改名为“安塔基亚”(Antakya),沦为了一个普通的城市.  相似文献   

8.
中国今天的版图奠定于清,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基本一直的看法。因此,清代疆域形成之研究一直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但从地图的角度来探讨清代疆域形成的著述尚不多见。本书在这方面确具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9.
《坤輿万国全图》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外译本考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尼阁编译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多种欧洲文字版本之间存在翻译差异,而300年后出版的英译本和中译本与原文存在严重错漏。600页的札记,利玛窦只用不到两页的篇幅叙述测绘《坤輿万国全图》一事,连实际比例尺的描述也不清楚。利玛窦承认没有见过其他的版本,"六幅版"地图出现在南京或北京,个别欧洲文字翻译版本不一,《坤輿万国全图》究竟是在南京还是北京完成的也有疑问。《利玛窦中国札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测绘术语,指出地图的错误是针对西方地图而不是中国地图。《坤輿万国全图》中一半的中文地名,当时欧洲地图没有对应。1593年,利玛窦尚未制作《坤輿万国全图》,"六幅版"中文世界地图已出现在南京。因此,《坤輿万国全图》原本早已存在,《坤輿万国全图》应是郑和时代(1405—1433)大航海的成果,中国的地图学,不是西学东渐,甚至有可能是中国的世界地理与地图学流传到西方。世界地图史应该还原中国对地理大发现与地图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西御 《地图》2009,(5):50-57
中国自古以米疆域辽阔,地分南北,说的话自然也有南腔北调。上古以降,神州大地的语言、方言分歧就十分严重。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人口中的“虎”,到了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某些地方就得叫“於菟(读音wutu)”。语言的差别动辄十万八千里,当时中国各地的人怎么交流?很显然,有一种天下人部能听、说的共同语存在。这种共同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到了今天,就是我们耳熟能洋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11.
陈平 《地图》2008,(1):94-99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的“俞源太板星象村”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因为在现代人眼中,它几乎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朝村落标本。可是即便回到600年前的明朝,它仍然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建造俞源村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神奇的智囊人物——刘伯温。刘伯温和俞源村的先祖俞涞是同学和好友,而俞源是刘伯温从婺州回老家青田县的必经之地,  相似文献   

12.
文峰 《今日国土》2008,(12):1-1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庆祝和总结的重要时刻。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以一个东方经济大国的身份傲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用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历史是未来的一面镜子”,正如于光远先生所说:“从实践意义上讲,更重要的是未来,但是忘记过去就掌握不了未来。”  相似文献   

13.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个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名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松散的新生国家“塞尔维亚和黑山”。这意味着存在了73年之久的“南斯拉夫”这一国名将在欧洲政区地图、世界政区地图上消失……  相似文献   

14.
在统一的总体框架下建设“数字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我国正在兴起“数字省市”、“数字行业”、“数字工程”等建设工作,这些都是“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为了建设“数字中国”,这些数字化领域的建设必须在国家统一的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下进行。从“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基本概念入手,叙述了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中的地理空间基准和地理基础框架数据的内涵及其在建设“数字中国”中的作用,最后阐述了必须在统一的总体框架下建设“数字中国”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国家版图,即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疆域。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最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体现了国家对管辖疆域的主张,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国家疆域的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他能否自觉抵制国外出版的  相似文献   

16.
王树连 《地图》1999,(1):45-48
秦汉时期,在政治上,我国封建制度确立并获得大发展,在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各个学科奠定基础并初步形成体系。在这种大好的宏观背景下,测绘理论和测绘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测绘体系的基本框架。地图制图技术已经完成了由古代示意性绘图向精细绘图的历史性转变。在制图理论和制图工艺上逐步走向成熟,为晋代制图学家裴秀系统地提出独具特.色的制图理论框架——制。图六体奠定了基础。地图是疆域的缩写,是皇权所至的象征。作为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十分重视地图的测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汇集六国的测绘资料,编绘了囊括…  相似文献   

17.
孙靖国 《地图》2014,(2):130-131
清朝入关以后,经过多年战争,将明朝的全部疆域纳入清朝的统治之下.在此基础上,清朝前几任君主一直向四方用兵,平定各个割据政权,到清代中期,中国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统一国家,获得了空前的统一与稳定.在疆域拓展的同时,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君主在欧洲传教士的协助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并绘制出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皇舆图》、《乾隆内府舆图》等地图.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的历史上,如果要问什么疾病在一次流行中对人危害最大,也许会有很多人选错答案,因为在一次流行病中夺人性命最多的既不是天花、鼠疫、霍乱这样的烈性传染病,也不是今天的“慢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病和艾滋病,而是让人最不起眼的流行性感冒。今天闹头腾得最凶的SARS(非典型肺炎)与流感相比,甚至还谈不上是“小巫”。  相似文献   

19.
虽说有科学家指出中国人的祖先是一个叫“夏娃”的非洲妇女,但我们还是更为坚定地将黄帝作为华夏历史的开端,于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帝”被列在我国历代纪元表的最前面。到了大约4000多年以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建立了。那时夏朝管理的疆域并不大,基本上只是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主要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这个地区就是当时“中国”的范围。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各民族的融合和共建,“中国”逐渐拓展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域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区区之地到后来的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人看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文人的理想里,“行万里路”,却是和“读万卷书”一样重要,可见走远路长见识对一个人的胸怀和智慧多么重要。今天的人要想行万里路,简直易如反掌,如果银子宽绰,万里之行,倏忽而至,很潇洒地就到了,再寻它十个八个景点,立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