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论述气候对农业影响的定量评价模式和预评方法.利用WMO推荐的气候异常度指标,确定了气候条件(年景)的定量评价模式、旱涝等级标准及旱涝趋势预评价模式;建立了主要农作物气候灾害损失率的计算模型;提出了作物的气候趋势产量预报模式、主要农作物生长期内气候条件评价及不同生长阶段降水量的评价方法.这些模式和方法经两年试用,具有较好的定量识别能力,其方法和结论可指导其他区域开展类似研究和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区(380-1983年)旱涝气候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历史记载,采用最优分割法、功率谱分析及谐波分析等方法,建立西安(古长安)地区近1604年的旱涝指数气候序列,探讨该地区旱涝气候特征及旱涝变化规律,并与相邻地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该文论述气候对农业影响的定量评价模式和预评方法,利用WMO推荐的气候异常度指标。确定了气候条件(年景)的定量评价模式,旱涝等级标准及旱涝趋势预评价模式;建立了主要农作物气候灾害损失率的计算模型;提出了作物的气候趋势产量预报模式,主要农作物生长期内气候条件评价及不同生长阶段降水量的评价方法。这些模式和方法经两年试用,具有较好的定量识别能力,其方法和结论可指导其他区域开展类似研究和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夏季旱涝的演变规律,近年来已为许多气候工作者所注意。我们认为研究旱涝演变规律时须重视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夏季旱涝的演变规律,近年来已为许多气候工作者所注意。我们认为研究旱涝演变规律时须重视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我国是一个季风国度,大部分地区旱涝决定于夏季或夏半年的降水。夏季降水变率较大,因此旱涝频繁,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所以为了保证农业稳产高产,摸清旱涝演变的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各地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在影响农业生产各种自然灾害中,旱涝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的地区较广.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危害也最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2010-2020年汛期旱涝灰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94个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汛期(5—8月)降水资料序列,应用灰预测方法对中国2010—2020年汛期降水的旱涝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由“南涝北旱”转为“北涝南旱”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每年汛期都有旱涝灾害发生,北京、银川、石家庄等地区旱灾严重,重庆、南昌、广州等地区汛期水患频繁。有关职能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突变可能带来的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9.
能源消费与气候关系的中美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袁顺全  千怀遂 《地理科学》2003,23(5):629-634
应用多项式模型把气候耗能量从能源消费总量中分离出来,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和美国气候耗能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研究表明:温度是美国近50年来影响气候耗能量的主要气候因子,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旱涝灾害一直是影响中国气候耗能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它们之间存在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旱涝灾害对气候耗能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温度对气候耗能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如果仅考虑气候耗能量,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变化正处于由气象灾害驱动型向温度驱动型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近两千年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陈家共  姜彤 《地理科学》1998,18(3):219-226
建立一个温度指数序列和苏南、苏北两个旱涝等级序列,序列长度在600 ̄1800a间。分历史气候时期(近2000a)和实测资料时期(近百年)对冷暖(温度)和旱涝(降水)变化规律作研究,提出宏观趋势。  相似文献   

11.
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郑景云  郑斯中 《地理学报》1993,48(4):348-357
本文利用山东历史时期冬温指数、水旱指数序列,分析了近500多年来山东冷暖旱涝状况。主要结论是:山东气候存在着明显的冷暖干湿变化,冷暖变化为四暖三冷,干湿变化为四湿四干。旱涝灾害频繁,旱涝发生频率为44%,且在区域和季节上表现出不均匀性。全省范围的大旱大涝随时间有增加趋势。冷暖波动与旱涝变化关系密切,冷的时期涝灾较多,且存在地区和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2.
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健  满志敏  肖薇薇  申震洲 《地理研究》2013,32(9):1579-1590
据清代各县级政区的历史沿革,及现存历史文献资料的详细程度,选取黄河中游18个代表站点,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采用旱涝等级法与面积加权法重建了1644-2009年各站点旱涝等级序列。利用小波分析、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检测了全区过去366年旱涝发生的周期、阶段性和突变点。结果显示:旱涝序列存在21年、70年、114年左右的多年代际尺度周期信号;1644-1683年、1737-1775年、1885-1921年为多雨期,1684-1736年、1776-1814年、1922-2001年为少雨期;目前黄河中游开始进入雨涝多发期;1815-1895年旱涝波动频繁,气候进入不稳定期;过去366年存在2个由干旱转为雨涝期的气候突变点,分别位于1723-1726和1814-1816年。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旱涝灾害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旱涝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利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分析了1368-1911年宝鸡地区旱涝灾害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1368-1911年,宝鸡地区共发生297次旱涝灾害事件,其中旱灾和涝灾分别发生191次和106次,占旱涝灾害发生总次数的64.31%和35.69%。② 宝鸡地区旱涝灾害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368-1644年为偏旱阶段,1645-1804年为旱涝灾害波动阶段,1805-1911年为偏涝阶段,整体上呈现出干旱—湿润期的交替特征。旱涝灾害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70年、110年和170年左右3个振荡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对应。③ 旱涝灾害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特征。渭河流域以北、以东地区既是旱灾的多发区,也是涝灾的多发区。④ 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旱涝灾害链的相继发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18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导致极端旱涝灾害事件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4.
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区及北方旱涝演变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朱亚芬 《地理学报》2003,58(Z1):100-107
使用我国东部地区530年来100个站的旱涝等级序列作REOF分解,根据前7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7个旱涝气候区,即东北区、华北北区、华北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区及西南区.在分区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地带旱涝演变特征.自1470年以来中国北方的旱涝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16~17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干旱频繁,尤其在东北区、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普遍出现严重干旱.18~19世纪,华北北区干旱发生较多,东北区以涝为主;而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旱涝交替发生,但变化幅度相对较缓.华北北区及华北南区分别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突然从涝相气候跃变为旱相气候,这两地区的干旱持续近百年,是我国北方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五百多年中,东北区、华北北区及西北区极端干旱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具有两头多而中间显著减少的特征;而华北南区一直是极端干旱多发区.中国北方各个旱涝气候区的旱涝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年代际振荡特征.4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20~3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除西北区外的三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70~8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东北区及西北区的旱涝变化存在40~5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另外,准1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存在于华北北区和南区.  相似文献   

15.
广东的洪涝及其对农业的危害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金标  陈淡芳  欧善国  涂悦贤 《热带地理》2002,22(2):116-120,129
对广东省的洪涝灾害进行了分类,主要从气候的角度揭示洪涝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广东的洪涝按水分过多的程度,可分为洪水、涝害和湿害;按季节划发,洪涝分成春季洪涝、春夏洪涝、夏秋洪涝和连阴雨等几种类型。洪涝与湿害的气候指标常用年或某的降雨异常来描述。洪涝和湿害的农业气象指标用水分平均旱涝指标来表示。洪涝灾害的形成与季风活动密切有关。地形对洪涝影响明显,洪涝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有物理性破坏、生理性损伤、生态性危害。防御洪涝的对策主要有加强防灾减灾的组织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评述了气候突变及其有关的一些概念,并应用突变检验方法对我国16个敏感性站点510年来旱涝灾情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通过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1470—1911年黄河中下游地区36个站点的历史旱涝等级序列和矢量化的历史地图,利用EOF、REOF方法分析旱涝灾害空间特征。EOF方法展开的结果表明:前4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85%,主要表现为第一、二、四特征向量场呈经向带状分布,第三特征向量场呈纬向分布;第一特征向量场的空间分布均为正值,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涝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是其余各特征向量场之间特点差异明显,说明在不同背景场和影响条件下,旱涝变化还存在较多局域性特征;REOF展开的结果可将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划分为5个典型的敏感气候分区,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旱涝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郑斯中 《地理研究》1983,2(4):32-40
中国历史时期的旱涝变化与冷暖变化是有联系的。冷的年代,我国的气候是西干东湿,而暖的年代则是西湿东干。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历代旱涝气候史料的分析,建立了豫西区1470-1979年分季(春、夏,秋)水旱序列,并且对序列及其可靠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黄淮海平原面积约6.7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黄淮海平原面积的22.6%,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0.5%。研究这一地区的旱涝沙碱灾害的成因机制及发生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一、旱涝沙碱灾害的基本特征 1、旱涝灾害。根据公元1501~1910年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本地区旱涝灾害具有如下特征:①多发性,发生频率高。在410年间,曾发生旱涝灾害800余次,平均每年2次。其中旱灾多于涝灾,旱灾430余次,平均每年一次还多。涝灾370余次,几乎每年都有涝灾发生,风调雨顺的年份极少。②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