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朋友,如果你是一个科普爱好者,或是一个善于探秘的人,一定会对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感兴趣,因为博物馆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你会看到诸如恐龙、大象等大型动物的化石,也会看到长在石头里的树叶和小鸟……这就是化石.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地质学会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来到美丽富饶的山东,参观了平邑矿石博物馆和诸城恐龙博物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年代久远、种类多样的化石。什么是化石?化石有哪些种类?通过在博物馆里的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根据地质学家详细的讲解及上网查询的资料,我知道了,化石就是埋藏或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时期生物体或生命活动的痕迹被石化而  相似文献   

3.
榆社是闻名中外的"化石之乡",境内蕴藏着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以丰富的新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数量多、种类全、地层连续时间长,为世界之最,故有"哺乳动物化石宝库"的美称,已成为研究新生代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基地。1961年3月1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榆社化石博物馆位于山西省榆社县城迎春南路,1983年7月兴建,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共  相似文献   

4.
刘紧傲  曲妍 《国土资源》2013,(10):64-64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通知》要求和辽宁厅的工作布署,锦州市将开展化石博物馆数据库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5.
古生物化石是确定地质时代、研究古生态环境以及探索地球演化的重要材料。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一些重要的化石和化石产地是我国乃至世界宝贵的自然遗产。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在充分研究全国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国17个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的化石属种、保护的重要意义、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保护现状进行详细的总结论述。同时通过对全国73家与古生物化石相关的博物馆的现场调查,摸清了各省拥有和建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根据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对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我国现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可分为化石产地保护工程和化石标本保护工程两大类。分析论述了水、冻融、风化、地形地质条件对化石产地保护工程的影响,以及温度、湿度等对古生物化石标本保护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进行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工程的规划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6.
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各化石产地主管部门林林总总的管理办法、条例和规定中,可以看到加强化石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各地的自然保护区也相继建立起来,使化石资源保护走向有序化.  相似文献   

7.
恐龙化石的风化过程比较复杂,造成恐龙化石风化破坏的因素众多,冻融循环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冻融循环导致恐龙化石及围岩风化破坏机理。试验证明冻融循环会降低围岩的强度、弹性模量等,多次冻融循环会使围岩、化石出现质重损失、泥化、掉块等现象;冻融循环是导致化石的风化破坏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硅化木,是古代树木经石化以后形成的一类化石,因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得名。自古以来,人们就视硅化木为收藏珍品,陈列于庙宇、园林、博物馆以及收藏家的案头。  相似文献   

9.
自发现了中生代白垩纪的恐龙化石标本以来,喀左县国土资源局十分重视化石标本的保护工作,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签订了《采掘恐龙化石协议书》,并着手挖掘恐龙化石标本。集中一个月的时间,把霸王龙的化石标本,基本挖掘到。同时,又发现另一个个体恐龙化石标本,经请示省、市化石管理部门的同意,先后对大城子镇的双庙村、马莲沟村,草场乡的满井村,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遗迹化石研究中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繁杂,分类命名与实体化石混淆不分问题。本文对遗迹化石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分类命名作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个遗迹化石形态分类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1.
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数埋藏在不同深度的地层中,不同埋深化石所受风化破坏程度不尽相同。为深入研究恐龙化石的风化机理,探究恐龙化石的保护措施和方法,重点分析埋深产生的侧向压力对恐龙化石强度和破坏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埋深因素对恐龙化石保存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围岩对恐龙化石施加的侧向压力是影响恐龙化石变形和强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弹性变形阶段,恐龙化石的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随侧向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当应力超过了恐龙化石极限强度后进入塑性变形,其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残余强度。  相似文献   

12.
由热应力引起的热破裂作用是造成恐龙化石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太阳照射条件下,由于受热不均匀及日照的长久往复循环作用,使得化石表面发生热破裂作用,导致化石表面产生裂缝,加速了恐龙化石风化。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主要针对恐龙化石试件的物理力学受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日光辐射造成的恐龙化石温度差异分布对化石风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恐龙化石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是造成化石内部热应力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热应力的不均匀性导致化石发生热破裂,加速了化石风化受损,因此化石保存要尽量放在恒温环境下,避免化石温度往复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东西南北     
《国土资源》2014,(5):62
正辽宁成立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近日,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宣告成立。该委员会由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德军担任主任,聘请多位从事热河生物群研究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包括:为辽宁省制定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提供决策建议,为建立地方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古生物博物馆等提供咨询服务,负责辽宁省内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分类定级、价值评估和省内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发掘、出入境申请评审,推广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鉴  相似文献   

14.
图文报道     
《国土资源》2014,(9):1-1
8月1日,国土资源知识公众化传播关键技术项目研讨会在义县召开。参加研讨会的主要领导有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一行调研组以及锦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阮瀛洲和项目相关单位负责人。会议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处长杨良锋主持。通过召开《国土资源知识公众化传播关键技术项目》研讨会,找到了适合博物馆馆藏化石标本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解决了博物馆馆标本数字化典藏的技术储备问题,为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展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促进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古生物化石发掘、收藏等活动以及古生物化石进出境,应当遵守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动物和植物的实体化石及其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16.
7月31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嘉荫恐龙馆正式揭牌。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位于东北边陲,坐落在距嘉荫县城12千米处的恐龙山——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内,是2002年经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设的,占地4650平方米。恐龙山临江而立,长约11千米,是我国境内发现最早并经科学记载的恐龙化石发掘地。截至目前,从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已经组装成13具化石骨架。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河南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家底,对全省古生物化石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和归纳总结,对部分重要的化石点进行科学挖掘和深入研究,建立全省古生物标准实体化石标本库和古生物化石数据库,进而研究河南古生物化石保护政策措施,制定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规划,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和河南省财政厅于2005年末启动了“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河南省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化石勘查发掘”项目,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牵头承担。两年多来,项目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通过两项目组全体同志不畏艰难、扎实工作、共同努力,为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布展提供了大量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陈列布展标本,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中国东北辽宁省一直是探珍寻宝的热点地区:寻找发现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遗失的演化环节。1.2亿年前,该地区的火山喷发将各种各样的生物掩埋于精细的火山灰中,这十分有利于它们化石遗体的保存。在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一个大胆的中国农民用骨骼和羽毛状的印痕拼合成一块标本,酿出了一个科学骗局。但是今年4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古生物学家季强博士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主任马克·诺利尔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真正的化石:一枚保存在两块细粒石板中全身披覆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是一种生活在13…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87年朝阳波罗赤镇压胜利乡梅勒营子村村民阎志友发现1.25亿年前的“三塔中国岛”化石并在世界引起轰动的二十多年里,辽西便展开了一场盗挖与反盗挖、盗卖与反盗卖、走私与反走私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的角逐与较量。让我们把镜头对准——  相似文献   

20.
王彦  王梅  高翔 《国土资源》2012,(10):26-29
世界上第一朵花在哪儿绽放?第一只鸟从何世处飞起?近日,记者到辽宁省先后走访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及锦州市、朝阳市的古生物博物馆、地质公园、保护区。静立在这里,想象远古的鸟语花香,在地壳突变的一瞬,它们凝固成永恒,以石化的姿态穿越至今,带我们一起见证亿万年前的沧海桑田。此时无声胜有声。辽宁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化石赋存,更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守护者——在国土资源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国土资源厅不断探索,勇于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