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日本筑波国家地球科学和预防灾难研究所的T.Katayama领导的地震工作者研究了本州岛地壳断裂的演化。沿着东京以西130km的骏河湾延伸的一条断裂位于菲律宾板块沉降至欧亚板块之下的俯冲带。还在20世纪70年代 ,日本地震学家就确定了最近300年来发生在这些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中的分布。强烈的地震活动平均140年出现一次 ;与此同时发现了“地震沉默”的情况———从1854年延续至今地下冲击间断了。在最近的1.5年间 ,东京的地震评估中心记录到按里氏震级M≥4的地下冲击频率明显增加。已了解到 ,力量较弱的冲…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11日东京时间14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9级的大地震,由此引发了大海啸,瞬间造成了一场大灾难;更可怕的是,地震及其海啸还产生更为严重的次生灾害,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核泄漏、核辐射,这个灾难及其影响将是长期和深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个月,在我国和日本等国海域,连续发生强烈地震。7月26日,我国黄海海域发生5.3级、6.0级地震,青岛、威海、烟台强烈有感。9月16日,我国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海峡两岸强烈波及。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以东海域发生更为强烈的7.9级地震,使得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北段的地震活动推向了高潮……震颤的台湾海峡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位于北纬22.6度、东经118.7度的台湾海峡南部、澎湖群岛西南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7.3级地震以来,70多年中最大的地震。它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7,(10):4-4
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载着科学家启航,在东京以南一处水深2500米的太平洋水域钻探,从海底R-F钻入7000米深的地球内部,进行探测、钻孔、取样和安装地震监控仪器。科学家希望能够借助本次尝试钻入地幔层的研究来揭开气候变暖的秘密、找到有助于解释生命起源的微生物及了解地震的成因,同时也希望此次研究工作能打破以往人类在海洋钻探地心的纪录——2111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海啸与海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土成  欧秉松 《台湾海峡》1991,10(3):264-270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水暴涨。在剔除那些因台风暴雨而引起的海水暴涨外,本区自公元647年以来共发生9次,本文按其形成把它划分为地震海啸和地震海溢两种类型,通过对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地球物理资料等方面阐述其成因条件。认为地震海啸可分布在台湾海峡内,而地震海啸只能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域;在地震海溢中,震级(M)和它影响的距离(△)关系为:M=5.892+0.019△。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接连发生过多次大震,每次大震前后(唐山大震除外),均有一系列小震、微震及宏观现象发生,个别情况还出现中震。这些现象,常被用作分析判断未来大震的重要依据。因而,在地震学界流传有“小震闹,大震到”的谚语。但有的地震工作者常因未将这一谚语与当地地震地质的具体条件相结合,以致造成分析判断上的重大错误。 国内外有些学者,在研究地震与活动断层的关系时,发现许多大震常和较大的断层有关,企图将地震的等级与断层的长度、宽度及规模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式,并认为地震往往沿较大的活动断层产生,或在地震时产生新的断裂。这种认识,有其一定的根  相似文献   

7.
北海地震     
根据日前公布的在1979—1988年间进行的地震研究报告业已确定.在北海中每年平均发生约150次弱地震.在上述时间段内最强烈的地震(按里氏震级M=4)发生在1985年.根据所进行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1999年10月15日在赫克托—马因村(落杉矶东北160km)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强度达里氏7.1级 ,但它造成的损失并不大 ,因为这是一个沙漠地区 ,几乎没有居民。按地震学家JonesL的意见 ,这次地震与1992年在兰德斯(落杉矶以东160km)发生的7.3级地震有联系。由于每次地震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分配了地壳中的地应力 ,在相邻的断裂组合的演化中应当观察到一定的相关关系。当地表裂开时 ,断裂带两侧的地应力减小了。众所周知 ,1906年在旧金山和1857年在南加利福尼亚发生的毁灭性地震导致沿…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据地震监测人员测定,全球每年发生大小地震100余万次。当然多数地震是无法感觉到的,只能通过精密仪器才能观察到。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据测定,过去发生过的大地震其能量超过热核装置的数倍之多。由于地震经常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科学家们一直都在观察和研究地震的发生。人们了解到,地震的发生是由100~145公里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地震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谢志平  陈园田 《台湾海峡》1995,14(4):338-347
在我国辽阔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只有渤海发生过Ms≥7级地震。而面积狭小的台湾海峡却发生3次7-8级地震、34次5-6.9级地震,是我国大陆邻近海域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当深度大于50km时 ,高压和高温将抑制脆裂作用的进行 ,然而俯冲带的地震却能在深达670km处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变质反应触发了这些深部地震的发生。深源地震(>300km)可能是由与橄榄石转变成尖晶石的亚稳态反应相关的断裂活动引起的 ,中源地震(50~300km)可能是由俯冲洋壳中与变玄武岩和变辉长岩转变成榴辉岩相关的脱水脆化作用引起的 ,或由俯冲地幔表层中的蛇纹石脱水而引起。即使在俯冲带较浅的范围(<50km) ,变质反应可能也控制着大的板内地震的震源深度。本文认为蛇纹石脱水作用引发了发生在俯冲…  相似文献   

12.
2011-03-11日本东北部地震海啸发生后,围绕日本南海海沟发生潜在9级地震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大。采用高精度高分辨率有限体积浅水波数值模型GeoClaw对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的产生、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对比海上浮标观测数据及中国东部沿海验潮站记录数据可知首波波峰偏差小于10%,表明模型GeoClaw可以很好地模拟海啸在大洋中及东海大陆架的传播过程。利用模型GeoClaw对日本南海海沟9级地震断层模型进行海啸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地震引发的海啸波能量巨大,同时向各个方向传播。地震发生5h后海啸波到达中国东部福建沿海地区,进而影响浙江、上海、江苏等沿海地区,海啸波高可达到1 m以上。鉴于日本南海海沟大地震发生的历史性规律及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的潜在灾害,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地壳发生的震动,绝大多数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人们发现,在地震前夕和地震时,常会有深海鱼类浮于海面上,地震过后,有时还会出现大量鱼类死亡现象,人们怀疑,鱼类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福建沿海港湾的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NE、NW向断裂发育,晚更新世以来都具有明显的张性活动,严格地控制了沿海湾的形成和发育,福建沿海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在港口建设中应认真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92年6月28日在洛杉矶以西150Km的莫哈维沙漠中发生了7.4级的强烈地震.在以后的10天中,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网在该区记录到5000次不同烈度的地震.该区以地震烈度高著称(平均每年约12000次),但如此高的地震活动性从19世纪初以来未见到过.  相似文献   

16.
关邑 《海洋信息》1994,(3):18-18
1993年7月12日晚10点多钟,日本北海道奥尻岛以北的日本海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地震海啸使日本沿海受灾,地震使海底地形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动。 地震发生在海底,海水深度3500米,海底的水压为350个大气压强。日本就震后的海底变动进行了现场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7.
高翔 《海洋与湖沼》2017,48(6):1235-1243
地震广泛发生于板块的汇聚边界,并表现出多样性。全球多数8级以上和所有9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板块界面即俯冲断层,此类板间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本文聚焦于孕育此类大地震的地震带及其下方的慢地震带区域,阐述断层热-力学在研究地震活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应用。在目前对地震发生时间尚无法有效预测的前提下,了解地震发生的地理位置和最大震级对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俯冲断层的热-力学特征可以:(1)借助岩石学特征,圈定大地震发生的上下边界,估算潜在发生大地震的震级;(2)借助海底热流和地形观测,确定俯冲断层强度,推断大地震发生的地理位置;(3)借助岩石学特征和地震观测,推断断层流变学特征(脆性摩擦与黏性蠕滑),建立与实测地震的对应关系,如地震带与其下方的慢地震带分别对应着两段相互分离的脆性摩擦区域。以上研究都离不开热流观测对研究结果的约束,然而目前对俯冲带的热流观测还相对不足。西太平洋周边拥有多个典型俯冲带,开展这些区域特别是马里亚纳俯冲带的热流观测是研究俯冲断层热-力学的重要依据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海反退舍三十里”,出自倪长犀的《地震记》。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8.5级强烈地震(以下简称郯城大震)。他记述了郯城大震发生前后,以及震时赣榆所发生的宏观和震害情况。后来有关郯城大震的史料,多出自倪长犀的《地震记》。可是,现今在研究郯  相似文献   

19.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产生的虚反射和一次反射波的波形是一样的,很大程度上会抑制低频分量,造成频域的陷波点,降低地震记录的分辨率,使地震记录的同相轴发生混叠甚至产生假的同相轴。在已知检波器深度和海水速度的情况下,在F—K域中,先分选至炮域压制检波点虚反射,再分选至检波点域压制炮点虚反射,在叠加剖面上,虚反射得到了明显压制。在虚反射压制后的频谱上,陷波得到了恢复,频带得到了明显拓宽,为后续地震反演提供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20.
Ursa盆地块状搬运复合体的地震相和物性是受孔隙度而非岩性控制的。整个块状搬运复合体都发生了变形,越往基底变形越强烈。在地震剖面中,块状搬运复合体为一个位于高振幅基底反射层之上的低振幅带。在整体为低振幅的区域内,我们划分出了两个地震相:1)局部高振幅混杂堆积;2)不连续或局部分层。在地震剖面中,局部高振幅混杂堆积相显示为高振幅不连续反射。在层振幅图上,这些反射是弯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