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述了三明市在闽西南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分析了三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指出了三明市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备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榆中县经济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榆中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布局及步骤,并提出了促进该县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湖南区域经济布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湘满 《热带地理》1996,16(2):160-166
本文在分析湖南经济布局的现状基础上,根据“据点开发,轴线开发,网络开发三阶段”理论,提出了湖南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构想,确立了发展极,产业带和经济发展圈,文章认为,对各产业带和经济发展圈的开发应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近期应选择湘东产业带,环洞庭湖经济发展圈和长株潭经济发展圈为重点开发地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晋江市10年来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分析,讨论了耕地面积变化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是影响晋江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受晋江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其实现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和统计的手段,在分析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旅游业的社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论述了乌鲁木齐经济发展与旅游繁荣的结合点,尤其突出了振兴旅游对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晋江市10年来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分析,讨论了耕地面积变化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是影响晋江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受晋江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其实现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和统计的手段,在分析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旅游业的社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论述了乌鲁木齐经济发展与旅游繁荣的结合点,尤其突出了振兴旅游对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宏观环境息息相通。本文在分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剖析了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存在的,综合分析了协调的可靠性,探讨了协调的一般模式,提出了实现黄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起伏发展.两极分化显现;(2)在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以西北部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核心圈层结构;(3)经济发展现状水平与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现状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一般都较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区位、投资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揭示,最后提出了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主成分分析在山东省经济发展梯度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给出了一种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多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利用表征主成分信息量大小的特征值进行加以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计算方法,并选取了22项指标对山东省110个市(县)进行了经济发展梯度计算,划分出了5个梯度区,较地刻划出了山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规律。  相似文献   

12.
林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林州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林州市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目标和发展重点,构想了一点二线三区的布局方案提出了促进该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区经济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在分析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论述了该省城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构想以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小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西部草业经济发展刍议--以羊草、紫花苜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作者从吉林省西部草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入手,着重论述了吉林省西部草业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及其运行机制,认为思想意识与启动资金障碍是关键环节,并针对发现的障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6.
收集湖北省各市州1994~2000年经济发展数据及其相关数据,利用GIS常用多层面复合分析和大样本数理统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近6年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规律。其结果显示:湖北省各市州的经济发展的组合方式及综合指数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根据一定经济发展原则将湖北省17个市州近6年的经济发展分为劳动效益促进发展型、结构效益推拉发展型和综合发展型等3种经济发展地域组合类型;在计算其综合指数的基础上,通过叠加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湖北省各市州的3种经济发展地域组合类型与其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地域分布上并没有很好对应的这一事实。最后.利用灰色关联法将人均GDP和综合指数的各自地域分布作了关联分析.其得出的关联度较大.表明此种研究可行性较强。此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地域开发及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朱翔 《热带地理》1994,14(3):235-242
本文分析了湖南省区域开发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就开发效益,中心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3个方面重点论述了限制性因素的产生,运行机制和对本省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然后分别阐明了克服这些限制性因素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PCA的福建沿海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芬 《福建地理》2004,19(2):13-17
福建沿海有40个县市(区),计为23个统计单元。本文选取了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15个指标,对以上各单元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其经济发展水平总得分值,发现沿海地区大体形成“中部繁荣,两端落后”的“梭形”结构。最后,结合沿海各地发展趋势,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近十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两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两大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在其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和印度20年的经济增长,然后对两国的文化内核进行了归纳,着重比较和分析了两国在经济发展中文化所起到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就改造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