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苏皖南部及浙江西北部地区,于下石炭统和州组之上,上石炭统黄龙组以下普遍发育一套白云岩。夏邦栋(1959)在调查宁镇地区早石炭世地层时,将这套白云岩命名为老虎洞白云岩,其时代归入纳缪尔期,但并无化石依据。陈敏娟、肖立功等(1963)在南京龙潭黄龙山顶老虎洞白云岩中发现珊瑚化石,并据此将宁镇地区老虎洞白云岩时代置于维宪期  相似文献   

2.
<正> 苏浙皖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的时代问题,通过现场参观和讨论,基本上趋于统一。但南京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的时代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1984年7月,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在南京东郊陈家边附近(茨山北坡)“老虎洞白云岩”中发现牙形刺,含化石地层的剖面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再谈宁镇地区老虎洞组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老虎洞组原称老虎洞白云岩,取名于南京东南郊大连山的老虎洞。1959年,夏邦栋认为黄龙组底部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与上覆的粗结晶灰岩在很多地方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间夹有一层砾岩。砾石的成分为下伏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这层砾岩在宁镇山脉南部广泛发育。他建议把这套白云岩从黄龙组单独分出,取名老虎洞白云岩,其层位可能  相似文献   

4.
江苏南部黄龙组底部白云岩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江苏南部中石炭统黄龙组底部有两套白云岩,一为宁镇地区黄龙组与和州组之间的白云岩,二为宜兴、溧阳地区黄龙组与高骊山组之间的白云岩。不少人都将这两套白云岩归于黄龙组底部,时代均为中石炭世早期。自夏邦栋(1959)提出“老虎洞白云岩”以来,陈敏娟和黄建辉、南京地质矿产所、江苏区测队等对这两套白云岩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各自的看法。陈敏娟、黄建辉(1962)将宁镇地区的白云岩称老虎洞组,时代为早石炭世韦宪晚期。最近他们再次论证了老虎洞组的时代,并认为宜兴、溧阳地区的白云岩的时代应晚于老虎洞组白云岩的时代。陈华成等(1979)将宁镇地区的白云岩作为和州组(广义)的上  相似文献   

5.
安徽巢县凤凰山剖面和州组上段生物扰动灰岩含丰富的遗迹化石Thalassinoides sp,属于Glossifungites遗迹相,它发育在没有完全石化的间断面上,反映了一种潮间带潮坪的沉积环境。Glossifungites遗迹相的发现,在地层学上证实了巢县以北和州组与黄龙组之间为间断接触,缺失或只存在一部分相当于巢县以南普遍存在的老虎洞组白云岩时代的地层。  相似文献   

6.
基于闽西上杭和宁化两地石炭系老虎洞组下部带的系统研究 ,通过类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的分析 ,认为上杭—宁化一线类生物地层存在着横向变化 ,上杭Profusulinella带与宁化 Pseudoendothyra ninghuaensis带应为同期异相的化石带。与之相关的老虎洞组底部的白云岩层年代地层应分别归属于滑石板阶上部及达拉阶下部。  相似文献   

7.
基于闽西上杭和宁化两地石炭系老虎洞组下部(ting)带的系统研究.通过(ting)类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的分析,认为上杭一宁化一线篓类生物地层存在着横向变化,上杭Pmefusulinella带与宁化Rseudoendothyra ninghuaensis带应为同期异相的化石带。与之相关的老虎洞组底部的白云岩层年代地层应分别归属于滑石板阶上部及达拉阶下部。  相似文献   

8.
兰州阿干镇及其外围中生代地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祖望  段文海等 《甘肃地质》1992,1(2):17-31,T001,T002
兰州阿干镇及其外围中生代地层有大西沟组、阿干镇组、铁冶沟组和河口群。我们在这四个地层单位中采到了不同丰富程度的孢粉,并在前二组中采到了丰富的植物化石。本文报道的孢粉是这一地区内的首次报道。 大西沟组 孢子以Osmundacidites Wellmanii为主,混有少量繁盛于晚三叠世的Taeniae-sporites sp.;植物属我国北方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早期组合。时代为早侏罗世。 阿干镇组 孢粉中Cyathidites minor和Cycadopites typicus含量丰富;植物属我国北方Coniopteris phoenicopsis植物群晚期组合。时代属中侏罗世,并大致属Bathonian期。 铁冶沟群 下部的孢粉以Cycthidites minor居优势,上部没见化石。整个铁冶沟群的时代暂定为中—晚侏罗世。 河口群 下岩组内海金砂科的孢子多见,Cicatricosisporites sp.、Schinaeoisporites sp.仅少量存在。时代为早白垩世。 经过研究,我们在验证前人对四个地层单位时代归宿的同时,进一步认为阿干镇组可大致属于Bathonian期。  相似文献   

9.
南京地区岩关早期地层——茨山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南京地区的下石炭统,按其岩性及生物群特征,自下而上分为茨山组、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及老虎洞组五个地层单位。茨山组为本文创立,该组包括原划为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台段上部的一套碎屑岩和金陵组底部含腕足类化石的砂岩。关于五通组的时代,潘江(1953)在南京龙潭的五通组(当时称五通系)上部发现繁盛于泥盆纪的胴甲鱼类(Antiarchi)。根据鱼化石的特征,刘东生、潘江(1958)认为五通组的时代是晚泥盆世早期或中泥盆世晚期。罗兴、潘鹏(1959)在南京龙潭相当含胴甲鱼的层位中,采到了具晚泥盆世特征的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植物。李星学(1963)根据上述鱼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苏、浙、皖地区石炭系分布广泛,发育较全,含化石较丰富,地层时代和划分的分歧也较少。长期以来,关于中、下石炭统的分界,一直沿用李四光(1930)、朱森等(1935)对宁镇山脉的研究成果,以黄龙组下部白云岩底部的假整合面(即淮南运动),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但近廿年来,这一分界线似乎又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有些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将该白云岩与其上结晶灰岩的接触关系,视之为假整合,故将其单独划分出来,命名为“老虎洞白云岩”(夏邦栋,1959),归入下石炭统。有的生产单位又将它改称为“老虎洞组”(江苏省地质局区调队,1972),并认为宁镇山脉的老虎洞组与苏浙皖交界地带的白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哲斯组中采到木化石一属三种,即Dadoxylon(Cordaites)houtoumiaoense sp. nov.,D.xiuqiense sp.nov.,D. sp.。本文仅描述其中的两个新种。其木化石标本系我所郭胜哲等同志采自内蒙西乌珠穆沁旗猴头庙公社西北约三公里处的下二叠统哲斯组中。在木化石层的上下层位中,均产有丰富的腕足类、珊瑚、苔藓虫等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它们指明其时代为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12.
张仁杰  涂兵  曾波夫 《中国地质》2013,40(4):1180-1188
海南岛保亭县南好地区"南好组"所产腕足类Xinanospirifer flabellum Rong,Xu et Yang,X.cf.sanduensis(Jing),三叶虫Latiproetus cf.latilimbatus(Grabau)和腹足类Homotoma sp.等化石证明,该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特里奇期晚期。对腕足类化石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早先划分该地区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所依据的主要化石Eochoristites sp.,Fusella sp.,Cyrtiopsis sp.,Tenticospirifer cf.supervilis,Cyrtospirifer sp.等是误定的结果,不能用作地层划分对比的证据。因此,陈哲培等(2012)根据早已废弃的化石名单得出南好地区"南好组"属下石炭统岩关阶的结论明显有误。对南兵—南好公路剖面、南好矿区锌山等早先采获早石炭世腕足类化石产地的反复多次采集,都没有重复采到原先报道的化石种类、而全部为早志留世属种,以及南好地区迄今没有发现可靠的早石炭世化石等事实表明,该地区既不存在下石炭统,也不存在下石炭统与下志留统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南好组"原选层型剖面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地层多次重复、叠覆关系不明、层序混乱、厚度不清,不能充当岩石地层单位的选层型,应连同"南好组"一名一并废弃。  相似文献   

13.
福建安溪尾厝和长泰钟魏二叠系上统大隆组的确定及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1:20万龙岩幅的尾厝,钟魏原划为(T_1x)、(T_3w)的一套浅灰土黄、浅紫色薄层状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采有:Haydenella SP.,Orthoteina SP.,Waagenites SP.,Spinomarginifera SP.,Oldhamina sp.,Leptodus sp.,Neowellerella sp., Uncinuellina sp.,Crurithyris sp.,Edriosteges sp.,等化石;并测制了剖面,通过剖面发现其上与溪口组为整合接触;其下与翠屏山组也为整合接触,并在(P_2cp)粉砂质泥岩中采有其常见的植物化石如下:Neuropteridium Coreainicum, Gigantopteris sp., Compsopteris sp.,Fascipteris densata, Labatannularia sp., L.multifolia等化石。上述化石经省区测队王国平工程师鉴定;认为其生物群为晓二叠世大隆组的常见分子。笔者结合其岩性岩相、生物群组合、地层的上下接触关系及与邻区的龙岩雁石、华安草坂等地的大隆组进行比较,认为其层序相当,可以进行对比。故将上述二地所出露的地层划归为晚二叠世大隆组。对于上述二地地层时代的确定及划分,它对今后进一步恢复晚二叠世时的岩相古地理、沉积环境能有一定帮助。由此联想到福鼎南溪中下石炭统的存在事实,因此表明在政和——大埔大断裂以东及南部,在大面积中生代又山岩盖层之下,可能还有上二叠大隆组的存在,工作中应给予注意。  相似文献   

14.
大青山地区发育一套以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少量石英砂岩为主的地层。以往由于缺少生物化石依据,对其划分对比及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不同意见。通过工作,在该套地层中采到了三叶虫、笔石、头足、腹足和腕足类等多门类生物化石,经鉴定有相当部门属种是华北地区寒武-奥陶系常见的标准化石主要组成分子,为解决磁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时代归属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志留系在博罗科努山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且厚度巨大,岩性、岩相稳定。但对其内部划分,尤其是中、上部,缺乏标准化石作为依据。1988年笔者在原划归上统的库茹尔组中,首次采到角石Sichuanoceras sp., Parahelenites cf. rarus和三叶虫Encrinurus sp.等化石。因而库茹尔组很可能属志留系中统,而非上统。  相似文献   

16.
丁秋红  张武等 《辽宁地质》2000,17(4):284-286
本文报道了产自辽宁西部阜新地区早白垩世阜新组的化石木材3属4种,对2个化石木材新种:Sciadopityoxylon liaoningense Ding(sp.nov.),Protophyllocladoxylon haizhouense Ding(sp.nov.)做了详细描述。对阜新组木化石所反映的古生态环境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新疆地质局区测队1966年于该区所定的早石炭世希贝库拉斯和包古图组中,采到腕足类化石,计10属,10种,其中1新属,2新种。希贝库拉斯化石点化石为:Avonia stepanovi Yang Chonetipustula fer ganensis(Janische-wsky),Overtonia elegans(M’Coy),Echinoconchus punctatus(Martin),Brachythyris ovalis(Phillips),Leptagonia analoga (Phillips),Dielasma sp.,Rhyncho-pora subtrinae Ding et Yao(sp.nov.)。时代为维宪晚期。包古图组的阿克库拉化石点化石为:Rhynchopora sp.,Fluctuaria undata(Defrance),Marginifera janischewskiana Yang,Paracompsita depressa Ding et Yao(gen.et sp.nov.)。时代为纳谬尔早期。这些腕足类化石,肯定了本区维宪晚期、纳缪尔期地层的存在和层序。与西欧和苏联的莫斯科盆地、乌拉尔和中亚地区同时代所产的腕足类化石可以对比。与新疆波罗霍洛山北坡关系最密切,腕足类化石大部分相同,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8.
浙江天台盆地蛋化石与恐龙的绝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综合报道了浙江天台盆地产出的蛋化石,其中包括新建立的龟鳖化石蛋科(新科)Tesmdoolithidae ram. nov.和天台蛋属(新属)Tiantaioolithus gen. nov.,以及5个新种:Dendroolithus shuangtangensis sp. nov.,Elongatoolithus chichengshanensis sp. nov,Elongatoolithus laijiaensis sp. nov,Spheroolithus jincunensis sp. nov,Tiantaioolithus jiangi sp. nov。这批蛋化石以赤城山组出现的类型最为丰富,有长形蛋、树枝蛋、圆形蛋、龟鳖类化石蛋等;赖家组蛋化石数量少,仅见长形蛋和圆形蛋类,其时代均为晚白垩世。推测天台蛋化石消失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冷,受精卵不能正常孵化所致。孵化率降低,生殖链打断,可能是引起恐龙绝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鄂西地区大埔组与黄龙组相伴出现,主要由白云岩,钙质白云岩组成,其下伏地层的层位从总体看,南新北老。南部松滋刘家场锈水沟和长阳榔坪三串岭与下伏的和州连续沉积;往北大埔组分别超覆于下石炭统高骊山组,上泥盆统写经寺组,黄家磴组之上,至秭旭新滩则与中泥盆统云台观组呈行不整合接触,根据大埔组含Kueichowporasetamaiensis及其与和州组连续沉积,与上覆黄龙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推测,大埔组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前言陕南大巴山西段,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是我国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发育较全的地区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及七十年代,一些地质工作者,先后在宽川铺组顶部泥质灰岩中采到腕足类:Palaeocapucus cf.,Ladiensis(Meek),Saterclla sp.及软舌螺 Hyolithes等化石。我们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开展了对该区震旦系与寒武系界面的研究,首先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