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经过多年努力,刘传正博士完成了《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  相似文献   

2.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  相似文献   

3.
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经过多年努力,刘传正博士终于完成了《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最近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  相似文献   

5.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  相似文献   

6.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潜势度"、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努力,刘传正博士完成了《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等新概念及  相似文献   

9.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等新概念及其分析评价方法;把采矿工程活动引发的山体开裂、崩塌和滑坡等划分为顺倾(向)型、反倾(向)型和斜倾(向)型,并分别建立了其数学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概述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以甘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反思了地质灾害防治理念的不足。从地质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视角,构建了区域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评价框架和地质安全评价体系。基本结论是:应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惯性思维,将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有机结合,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更有效地达到减轻地质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刘连刚 《城市地质》2015,(Z1):13-17
本文在阐述北京市地质灾害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几十年来地质灾害从被动避防到主动防灾,再到防灾体系初步形成不同阶段历程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北京市城市运行的地质安全.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完善防灾保障体系、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健全群防群治体系等几个方面,对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新书介绍     
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经过多年努力,刘传正博士完成了《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地质灾害经济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地位地质灾害,是由与地质条件有关的作用引起的一类自然灾害.从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考虑,地质灾害的研究,可归纳为三个部分;1.地质灾害基础理论研究.2.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3.地质灾害经济研究.本文仅探讨地质灾害经济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光亚 《地质学刊》2004,28(1):57-57
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盱眙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于2 0 0 4年1月6日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项目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和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重要内容都有相应的图件表示。专家们听取了项目组的成果汇报后认为,成果报告在充分利用工作区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工作手段和精度进行了野外调查,区划评价中采用的方法严格按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及实施细则》进行。基本查明了地质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滑坡防治工程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本文对我国90年代以来,在重大滑坡(包括崩塌)防治中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监控手段进行了初步论述,以研究复杂地质体改造和控制的地质工程理论,是重大滑坡防治工程的基础理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应该引入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它包括并行性,反馈性,智能性和绿色性等四大特征。滑坡防治工程施工技术可划分为预应力体系,抗滑桩墙体系,地表和地个排水体系,注浆改良体系和减载与反压体系,其中以主动加固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环境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学与工程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平根 《地质论评》1998,44(3):281-288
本文就环境地质及环境地质工程的基本涵义,环境地质工程的特性、内容及分类等进行了探讨。环境地质工程是指防治地质灾害和其他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工程技术体系,它是以环境地质学为理论基础,是环境地质学与工程的结合。它不是一项简单的、规范的工程,而是一项具有公益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系统工程。环境地质工程包括区划与管理,以及勘测、设计、施工、监测、监理。其中监测和监理贯穿于勘测-设计-施工全过程。文中还提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环境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阐述了作者对有关环境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见解,包括;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科学涵义;环境地质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地质环境保护在整个环境保护中的应有地位;地质灾害的形成步骤及其防治途径;环境地质学的亟待完善领域等。同时也涉及整个环境科学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滑坡防治工程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能者多劳国90年代以来,在重大滑坡(包括崩塌)防治中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监控手段进行了初步论述,以研究复杂地质体必需和控制地质工程理论作为重大滑坡防治工程的基础理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应该引入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它包括并行性、反馈性=、智能性和绿色性等四大特征,滑坡防治工程施工技术可划分为预应力体系、抗滑桩墙体系、地表和地下排水体系、注浆改良体系和减载与反压体系,其中以主动加固为出发点的预应力体系具有广阔的前景,监控技术是重大滑坡防治工程的必备手段。在链子崖危岩治理中,有效地指导了设计变更和施工进度,并确保了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19.
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包括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等地质勘查活动的监督检查及组织制定、修订地质勘查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针对甘肃省尚无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督检查的地质勘查活动监督检查的规范性文件,本文结合我国现有的与地质勘查及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及地方标准,分析了编制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在内的地质勘查工作监督检查工作的地方性管理制度及管理标准的途径,为该项工作在甘肃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杨君风  刘美玲 《山东地质》2011,(5):58-59,62
招远市具有丰富的黄金及石材等矿产资源,随着多年开采,地质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近几年,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通过普及全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加强对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监督、加大对地质灾害资金的筹集,有效改善了矿产生态地质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