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在地壳中除一般的地震外 ,还可能发生其他不那么快速的地震过程。例如 ,在火山附近常记录到相当持续的振动 ,被称之为火山的抖动。2 0 0 0年日本开始起动由安置在全国各地、深度为 2 0 0~ 3 0 0m钻孔中的由 60 0台数字地震仪组成的“Hi 网络”。按仪器的灵敏度及其分布的密度 ,它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他类似的网络。“Hi 网络”记录到发生在南海俯冲区范围内地壳下层延续数分钟至数星期的振动。日本地震学家ObaraK成功地记录到离火山活动中心非常远的地壳振动。如果没有“Hi 网络”和在集中处理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 ,这些振动也许未被注意到…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至今存在着严格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几乎所有关于最新地震、地壳中应力强度、地下水位变化和其它地下活动的信息只有6个独立的(不在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地震学家才能获得。国家委托他们作出在东京地区以及东京以西被认为是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是否发生地震的...  相似文献   

3.
爱琴海盆地是欧洲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地壳强烈拉张的地区 ,有 3条大断裂 :科林斯裂谷、北爱琴海槽和埃维亚地堑。由于数百万年以来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古地块碰撞的远距离作用 ,该区受到强烈的变形。西北部突出于爱琴海中的土耳其的活动性北安纳托利亚断裂也与此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非洲大陆与欧亚地块的碰撞区归属于该地区 ,在这个地区一个地壳板块沉降至另一板块之下 ,并形成了艾利尼柯岛弧。在科林斯海湾的测量研究工作表明 ,观察到的变形与地震资料相矛盾。美国大地构造学家的研究工作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完成了1 990…  相似文献   

4.
由日本筑波国家地球科学和预防灾难研究所的T.Katayama领导的地震工作者研究了本州岛地壳断裂的演化。沿着东京以西130km的骏河湾延伸的一条断裂位于菲律宾板块沉降至欧亚板块之下的俯冲带。还在20世纪70年代 ,日本地震学家就确定了最近300年来发生在这些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中的分布。强烈的地震活动平均140年出现一次 ;与此同时发现了“地震沉默”的情况———从1854年延续至今地下冲击间断了。在最近的1.5年间 ,东京的地震评估中心记录到按里氏震级M≥4的地下冲击频率明显增加。已了解到 ,力量较弱的冲…  相似文献   

5.
属于日本海主要的形态构造单元有 3个深水凹陷 (日本、对马和大和 )和分隔它们的隆起(大和、朝鲜等 )。从 1 985年开始 ,海参崴太平洋海洋学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БЯКарΠ、СНМедведев和ВГПрокудин在此海域采用带有海底地震站的反射波进行了研究。获得的大量信息可以确定 ,在对马和大和凹陷中 ,地壳的厚度大约为 1 4km ,而在日本凹陷的东部则为约 8 5km。专家们在有关这些地区海底地壳的性质上意见有分歧 ,一种认为是变厚的洋壳 ;另一种认为是拉长了的陆壳。在对马凹陷的西部和西南部进行了类似的地震研究工作。这…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工作人员,在圣?安得列斯断层区帕克菲尔德村附近打了数口250 m深的钻井,并在其底部安装了10台高精度的地震仪。这些地震仪能够记录到人类感觉不到的里氏1级震动。 在观测期间,该区发现了将近6 000次不同强度的地震。地震学家McEvilly T 和 Nadeau R M 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发现这个地区发生周期性的(间隔数月至数年)特征明显的微震动。在测量它们之间的间隔时,研究者们可以直接在事件发生处准确地追踪地壳中应力的增长。 已查明,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圣?安得列斯断裂的帕克菲尔德地段,地壳中…  相似文献   

7.
蓝色新事     
正日本渔民捕获罕见巨口鲨近日,一条极其罕见的深海巨口鲨被日本渔民捕获。它的嘴巨大无比,身长大概有5米。当地的渔民是在距三重县尾鹫市港口约5千米的地方捕到了这只巨口鲨的。由于4月1日这里刚发生了6.1级地震,有专家推断称可能是因为地壳变动造成深海鱼跑到近海。巨口鲨自从1976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只出现过60次。大部分都是在日本、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发现的。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层次方法分析南海及其北部沿岸的地壳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壳稳定性的层次,一般从高到低,从大到小可分为3个层次。高层次着重从岩石圈块体运动和大区域的大地构造因素分析岩石圈块体的活动性;中层次着重从地壳块体运动和区域构造因素分析地壳块体的稳定性;低层次着重从地壳浅层的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从这个意义来说,地壳稳定性分析从大到小可分大区域、中区域和小区域3个层次,大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概略评价,而小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则是详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及北部沿岸不同层次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构造和岩浆事件、岩浆供应、轴部岩浆房性质以及热液循环影响了中速和快速扩张的地壳增生。在快速和超高速扩张中心———例如在地壳岩浆房和活跃的热液循环中发现有地震反射的东太平洋海隆,其热液循环引起的地壳岩浆体的冷却和结晶会影响地壳的地震结构。热液流体的地球...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0月15日在赫克托—马因村(落杉矶东北160km)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强度达里氏7.1级 ,但它造成的损失并不大 ,因为这是一个沙漠地区 ,几乎没有居民。按地震学家JonesL的意见 ,这次地震与1992年在兰德斯(落杉矶以东160km)发生的7.3级地震有联系。由于每次地震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分配了地壳中的地应力 ,在相邻的断裂组合的演化中应当观察到一定的相关关系。当地表裂开时 ,断裂带两侧的地应力减小了。众所周知 ,1906年在旧金山和1857年在南加利福尼亚发生的毁灭性地震导致沿…  相似文献   

11.
詹文欢 《热带海洋》1998,17(4):6-13
论述了地南稳定性的层次,一般从高到低,从大到小可分为3个层次。高层次着重从岩石圈块体运动和大区域的大地构造因素分析岩石圈块体的活动性;中层次着重从地壳块体运动和区域构造因素分析地壳块的稳定性;低层次着重从地壳浅层的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从这个意义来说,地壳稳定性分析从大到小可分大区域、中区域和小区域3个层次,大区域地壳稳定性主人是概略评价,而小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则是详细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仪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一个地壳深地震反射剖面初步的解释,将可以改善酣四里岛的地壳地质模型。陔剖面最近在西西里岛陆上获取,从伊特鲁咀弧海岸到Iblean前陆(SIRIPRO多学科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地壳发生的震动,绝大多数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人们发现,在地震前夕和地震时,常会有深海鱼类浮于海面上,地震过后,有时还会出现大量鱼类死亡现象,人们怀疑,鱼类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以高度受震性著称的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德烈斯地壳大断裂将向东南移动的北美板块与向西北移动的太平洋板块隔开。在这些板块的某些地段存在着“突起”;它们相互挂上并抑制了运动,这导致地壳中应力的积聚,当它们达到岩性强度时就“折断”,引起地震。在数百万年来这种断续...  相似文献   

16.
单船深地震反射方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姚伯初研究海洋地壳和研究大陆地壳一样,首先应用天然地震资料,得到一粗略的地壳结构。本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家仿效陆地地壳测深方法(DSS),发明了海底地震仪(OBS),用炸药作震源,置于海底的地震仪接受从地...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38.322°N,142.369°E)发生Ms9.0级地震,利用日本本岛及周围IGS站的观测数据,采用GPS静态定位、动态差分定位两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了若干站点地震前后的位移量。地壳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对周围IGS站的位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大可达到2.46m,所有观测站都向东方向运动,并且计算得出GPS速度场;通过选择较稳定的IGS站作为参考站,计算了2个观测站的动态变形,同时得到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38.322°N,142.369°E)发生Ms9.0级地震,利用日本本岛及周围IGS站的观测数据,采用GPS静态定位、动态差分定位两种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了若干站点地震前后的位移量。地壳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对周围IGS站的位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大可达到2.46m,所有观测站都向东方向运动,并且计算得出GPS速度场;通过选择较稳定的IGS站作为参考站,计算了2个观测站的动态变形,同时得到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9.
1998年4月,美国的海洋资源研究者R Dziak和C Fox在太平洋海水中收集到发自某处的低频率声波信号。在以后的3.3年问,地震网站又记录到了这些声波(其中中断过6个月)。这引起了美国科学家的关注,并通过建在阿留申群岛、美国西部、近赤道夏威夷、日本诸海岛、波利尼西亚的水下地震和声波站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20.
洋中脊地壳板块之间的海底边界是形成新地壳的地方。在地壳形成期间,上涌的岩浆从大约1200℃的温度冷却到周围的环境温度值,把热量释放到上覆大洋中。能量守恒表明和后来的研究已证实,大部分热量是在透水的新地壳内通过海水循环来传播,从化学成分看,这种热的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