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自从70年代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以来,从各国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着臭氧空洞的变化。但许多人对什么是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臭氧空洞,臭氧空洞对人类究竟有什么危害等问题了解甚少。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就上述问题做些简单的介绍。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生存、繁殖、发展,是靠阳光,我们靠阳光中的红外光获得温暖,阳光中的可见光让我们的跟睛能看到高山流水,气象更新。植物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场人类“久违”的灾害,不期而遇,来势汹汹——SARS,居然在这和平、安逸的年代,成为人们交谈中不得已的话题! 值得振奋的是,面对凶猛的传染疾病,我们敢于大声说“不”!人类,似乎  相似文献   

3.
一个多么壮丽的世界,那里涌动着气势非凡的奔放!个多么富饶的王国,那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一个多么谜人的字眼,那里引发出蓝色梦幻的神奇!那就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海洋。 海洋孕育了人类,又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匮乏的陆地资源,抢占着日渐紧张的陆上空间,破坏着日趋恶劣的生存环境,终于无可奈何地陷入了为人口、环境、资源所困扰的怪圈。如何走出怪圈?回答只有一个:回到海洋中去。正像希腊哲学家撤尔斯所形容的那样:“一切取之于海洋,无穷无尽,一切回归到水中,什么也看不见。”——海洋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出路。 人类回归海洋,海洋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人类的“蓝色土地” 。从此,人类对这“蓝色土地”的抢占变得激烈起来,“蓝色圈地运动”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变化问题的提出和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地位,海洋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全球海洋学时代。”这是刚刚出访归来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阐述的。 胡敦欣研究员说,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氟里昂排放造成的臭氧空洞,城市发展、大河建坝和大量施肥  相似文献   

5.
屠强 《海洋世界》2008,(8):58-61
1997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将“海洋——人类的共同遗产”作为“国际海洋年”的主题的建议,要求各国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年的活动,并将7月18日定为“世界海洋日”。  相似文献   

6.
’98 厄尔尼诺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厄尔尼诺来了。出于恐惧心态,出于安全意识,人们在关注’98国际海洋年的同时,也关注着——由于太平洋热带海域较高的海洋温度扰动大气,把潮湿的冬季风暴推向太平洋东岸,结果把炎热留给了居住在太平洋西岸的人们。自从厄尔尼诺这个“圣婴”降世,干旱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极其多见,人类经受暴风的肆虐也变得频繁起来,甚至酿成灾害,猝不及防。1997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成为本世纪最为严重的一次,它以影响范围最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南极的探索已取得辉煌成就。但人类在南极也有许多障碍尚待跨越——“南极病”就是一例。“南极病”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但它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生活在南极田里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沙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处南极圈之内,离  相似文献   

8.
朱瑾 《海洋世界》2007,(12):12-19
欧阳自远院士在2007年10月出版的“嫦娥书系”——《超越广寒》一书中这样写道:“‘挂’在蓝天上的月亮,是夜空中看得见的最大、最明亮的天体,银色的圆盘中隐隐的花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流传了几千年,月球真是人类长期向往的地方。”人类把太空想象成是一片浩瀚的海洋,那么月球就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岛屿”。如果你想出海,那就必须先踏足这座“岛屿”。[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环球海事     
五月,“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何以生“惜春”之情,源于似火骄阳。的确,地球“升温”了——这早已经成为关注话题。不久前,首届中国气候大会上,“厄尔尼诺”现象作为反映气候年际变化的最强信号,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一些专家指出,今年春末夏初很有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然而,还有别的威胁!那就是南极洲的冰雪。用于监测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欧洲“环境卫星”传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许多人会认为纯属无稽之谈,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海底也许真的有“人类”存在。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使用水下摄相机,在大西洋4000多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足迹。1963年,美国潜艇在波多黎各东海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也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水底船”,时速可达280千米,是人类现代科技所望尘莫及的。当时美国海军分头派出了驱逐舰和潜艇追踪了4个小时,最终“怪物”消失得  相似文献   

11.
他用了“四瓶化学物质”为他们的“人造细胞”设计了染色体,然后把这个基因信息植入另一个修改过的细菌细胞中,这个由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具有自行复制的能力——这就是人类成功制造的第一个“合成”生命,取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12.
面对广袤的海洋,人类很早就尝试探测隐藏其间的“路”——海潮与海流,而这些海“路”又奇迹般地与间谍与战争相联系。起先,人们把密封的空瓶子投到海洋中,让它随波逐流而去,里面装有条子、情书、求救信、密函以及宣传品之类。喜出望外的是,不断有人得到反馈回来的信息。久而久之,海洋的“脾气”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潮起潮落和那看不见的海流变成了茫茫大海中的“海路”,而那些漂流瓶则成了人类的“信  相似文献   

13.
吴溪 《海洋世界》2008,(9):55-58
10米长,495千克重——2007年2月,巨型乌贼再次浮出水面。人类对巨型乌贼仍然知之甚少。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巨型乌贼“块头很大,看似凶猛”,其实却是“行动缓慢,性格温顺”。  相似文献   

14.
吴溪 《海洋世界》2008,(4):35-36
海水正变得越来越“酸”——要是你住在海里面,绝不是什么好事儿。 阳光背后总有乌云。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每小时吸收100万吨二氧化碳。无可否认,这个吸收量仅是人类燃烧石化燃料后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1/3。海洋的这种吸收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球变暖效应。然而,大气的“福祉”变成了对海洋的“诅咒”——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  相似文献   

15.
在上个世纪,“厄尔尼诺”现象带给人类巨大生态灾难。据统计,一次厄尔尼诺发生会给人类带来600-800亿美元的损失。而仅近50年以来,就已发生了13次。因此,用肆虐无忌、危害最烈来形容“厄尔尼诺”现象,已绝非危言耸听。在新世纪之初,人们在密切注视着厄尔尼诺、在紧张预测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成了世人共同话题、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16.
1994年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是重要的一页——1994年是庆祝南极考察1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题词10周年。1994年10月28日,我国新引进的极地考察运输补给船“雪龙”号,鸣笛离开上海港,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  相似文献   

17.
1831~1836年,著名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双桅帆船,顺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旅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环行,拜访这个岛上众多的珍禽异兽,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生物进化实验,以其伟大的“物种起源”学说第一次“向上帝创造世界”说提出了大胆的挑战。难怪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似乎不尽的自然资源养育着万物之灵的人类。劳动创造了人,而人又“创造”了过多的人。今天,60亿生灵终于感受到了资源的贫乏!科学发出警告,陆地上诸如铜、钴、锰等矿产资源已显露出全面枯竭的迹象!好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没有完结,科学也乐观地告知人类,在大洋的深处蕴育着丰富的宝藏。向深海资源进军。为了人类的未来——中国的“科学之舟”一次次梨波劈浪,并向世人证明:洋底矿产资源的商业开发已非遥远的梦!  相似文献   

19.
从大海里“爬”出来的人类一直眷恋着自己的“故乡”。近千年来,一批批优秀的民族和杰出人物,一次次重返海洋,一次次探索追求,一回回搅动蓝色水域,掀起了层层崭新的浪花,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对大海的认识,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增添了五彩缤纷的花絮…郑和下西洋——开世人之先河我国从汉朝开始,到唐、宋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在世界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纪是人类认识自然、认知地球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探求未知领域的工具与现代化手段。南极科学考察无疑是一项造福全人类的伟业。1984年11月,中国第一次派出自己的考察队踏上那冰雪大陆。自此,龙的子孙“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一次次破浪南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