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黑山钼矿床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段,是一个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钼矿床。根据矿物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将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Ⅰ)、石英-辉钼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Ⅳ)。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以及显微激光拉曼探针研究显示,该矿床成矿流体为H2O-NaCl-CO2体系,第Ⅰ、Ⅱ、Ⅲ阶段均可见水溶液包裹体(L+V型)、含子晶多相包裹体(S型)和含CO2包裹体(C型);而第Ⅳ阶段仅发育水溶液包裹体(L+V型)和纯液相包裹体(L型)。成矿流体演化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分别为:330~430,320~360,280~340,180~240℃,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对应的盐度w(NaCleq)分别为5.86%~54.10%,4.07%~51.70%,3.23%~46.20%和0.70%~9.08%,也逐步降低。主成矿阶段的流体最低捕获压力为17~58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约为1.7~5.8 km。成矿流体的δ18Ow值为-5.8‰~4.2‰,δDW值为-139.8‰~-127.2‰,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水与雨水的混合流体。主成矿阶段发生了流体沸腾作用,使CO2大量逸出,导致流体还原性增强,造成大量MoS2的沉淀而形成钼矿床。   相似文献   

2.
古利库金(银)矿床位于中生代大杨树火山断陷盆地北东缘与新元古代-早寒武世落马湖隆起的接壤部位。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龙江组火山岩及其与新元古界-下寒武统落马湖群变质岩接触带附近,严格受古火山机构及其外围的环形断裂控制。热液成矿阶段分为早期石英阶段、玉髓-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对古利库矿床进行的系统岩相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为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成矿温度为136~367℃,从成矿早期至晚期分别为270~367,255~304,179~318,136~279℃。盐度w(NaCleqv)为1.4%~8.0%,成矿深度为1.0 km,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显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成矿特征。含矿石英脉中广泛发育冰长石和叶片状方解石-石英,结合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流体的沸腾作用是引起成矿流体中矿质发生沉淀富集的主要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3.
灵湖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地区,矿体大多呈脉状产于断裂带内。成矿过程可初步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黄铁矿3个阶段。Au主要沉淀于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期石英中发育富液两相、富气两相和H_2O-CO_2三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其完全均一温度为424℃~499℃,盐度为11.5%~13.6%NaCl_(eq),密度为0.55~0.66 g·cm~(-3);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发育富气两相、富液两相和H_2O-CO_2三相包裹体,其完全均一温度为291℃~389℃,盐度为0.4%~11.8%NaCl_(eq),密度为0.50~0.83 g·cm~(-3);石英-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可见富液两相和富气两相包裹体,其完全均一温度为206℃~289℃,盐度为8.3%~22.2%NaCl_(eq),密度为0.83~0.99 g·cm~(-3)。成矿流体具有高温、中低盐度和低密度等特征。灵湖金矿床中石英的δ~(18)O_(H_2O)值为0.7‰~4.5‰,δD值为-106.4‰~-86.1‰。H-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为-8.5‰~2.4‰,~(206)Pb/~(204)Pb值为17.202~17.796,~(207)Pb/~(204)Pb值为15.448~15.473,~(208)Pb/~(204)Pb值为37.712~38.255。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低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灵湖金矿床为岩浆热液型金矿,流体相分离和温度的降低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戴里铅锌矿集区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是一个主要产于页岩、具有巨型规模的Sedex型铅锌矿。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测试及H、O、S、Pb等同位素分析,以对其成因进行约束。分析结果表明:①戴里铅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89~315℃,峰值为220~240℃;②δDV-SMOW值范围为-68.7‰~-76.4‰,平均为-72.9‰,δ18OV-SMOW值范围为+5.9‰~+19.5‰,平均为+16.6‰;③黄铁矿δ34SCDT值为正值,集中分布在+25.49‰~+26.36‰之间;④铅同位素显示较高的μ值(9.92~10.17,平均值为10.04)和ω值(38.06~40.51,平均值为39.26)。该矿床成矿流体温度为中温(220~240℃),成矿流体可能以岩浆水为主,有少量浅源水的加入,硫、铅均为单一来源,其中硫主要来自海水,铅来源于上地壳。   相似文献   

5.
库茹尔铜金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伊什基里克裂谷带,赋矿围岩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安山质岩屑凝灰岩,矿体受一系列断裂构造控制。有关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研究不足,限制了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以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规律,初步查明了矿床成因类型。库茹尔铜金矿床热液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金阶段、石英-黄铜矿阶段和石英-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金阶段)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为主,含少量CO_2-H_2O三相包裹体与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184℃~359℃、250℃~319℃和229℃~263℃,盐度分别为4.1%~8.5%NaCl_(eq)、1.0%~6.0%NaCl_(eq)和32.7%~33.9%NaCl_(eq);石英-黄铜矿阶段和石英-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阶段均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分别为144℃~212℃和114℃~163℃,盐度分别为0.2%~6.7%NaCl_(eq)和0.1%~3.1%NaCl_(eq)。库茹尔铜金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具中—高温、中—低和高盐度的岩浆热液特征,流体不混溶是导致Au-Cu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与斑岩成矿系统相关的次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6.
马家窑金矿位于胶东栖蓬福金成矿带盘马金矿田东部,本文针对该矿床主要成矿阶段典型矿石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及S同位素分析测试。研究表明,矿石中流体包裹体以纯液包裹体与富液体包裹体为主,局部发育富气体包裹体和H2OCO2三相包裹体,可见少量含子矿物富液体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20~280℃,石英流体包裹体盐度(w(NaCl))集中于4.60%~8.60%,白云石流体包裹体盐度(w(NaCl))集中于5.14%~5.33%,流体密度集中于0.80~1.02g/cm3,估算成矿压力为200~285MPa,成矿深度约6.8~9.7km。矿石中黄铁矿δ34S值总体为5.3‰~15.9‰。成矿流体为中温、低密度、低盐度流体,具壳幔混合来源特征,矿床属中温中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研究了东胜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矿床形成温度为240℃左右,成矿压力40—55MPa,成矿流体是一种高盐度、高密度的热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以地层源为主,不排除早期有部分岩浆源物质加入。成矿热液具有大气降水特征,但早期可能有部分岩浆水摻入。东胜矿床层纹状矿体、脉状矿体以及冻青背矿床均是同一成矿事件中不同阶段矿化的结果。矿床成因类型为与印支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绥和查干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典型的热液矿床,处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内蒙古二连-东乌旗铁铜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该文对矿床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矿床划分为2个成矿期次:早阶段属中高温(320~380℃);晚阶段属中低温(140~160℃)。包裹体的捕获温度也存在2个高峰期,矿床属于中—高温热液矿床。盐度也存在2个高峰范围,第一个高峰范围在0~4%之间;第二个高峰范围在5%~9.6%之间。流体压力范围介于22.6~101.4 MPa,均值为59.9 MPa,成矿的平均深度为当时地表以下1.95 km,属中深成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至中—低盐度性质。2个成矿期次和矿区的2次构造运动相对应,矿体定位受断裂构造控制,属于典型的断控脉状矿床。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块东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铅锌成矿带,而其中凤凰矿田尚缺系统研究。以凤凰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流体包裹体地质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等方法对成矿流体特征、流体来源及流体成分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矿床中闪锌矿和与成矿有关的脉石矿物中流体包裹体较发育;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其均一温度介于111.2~177℃,盐度介于4.1%~25.2%,密度介于0.98~1.09 g/cm3,总体为低温、中高盐度、中等密度流体;石英、闪锌矿中单个包裹体成分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气液两相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主要为CH4,液相主要为H2O,纯气相包裹体主要成分为CH4;H-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建造水,表明来自盆地中的建造水萃取了深部地层中的成矿物质,并与沉积物中有机物干馏作用产生的CH4等一起形成还原性成矿流体,沿同生断裂构造等通道向上运移,铅锌等成矿物质在浅部敖溪组白云岩中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0.
侯格庄金矿床位于胶东栖(霞)-蓬(莱)金成矿带大柳行金矿田东南部。该文采用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对金矿石中石英矿物内残留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总结了金矿石石英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并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石英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以纯液包裹体为主,次为H_2O-CO_2气液两相包裹体及H_2O-CO_2三相包裹体,未见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09~396℃,盐度在2.9~22.44wt%NaCl,密度在0.64~1.06g/cm~3之间,估算成矿压力为128~340MPa,成矿深度约4.4~11.6km。该矿床至少经历了2个矿化期次,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流体来源于天水与岩浆水的混合产物,属中低温、中浅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1.
探讨黔西北普宜地区富关键金属元素硫铁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可以为硫铁矿资源开发、伴生有益元素综合利用与评价及理解富关键金属元素硫铁矿聚集机制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在全面收集已有地质、矿产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野外实地调查, 应用元素地球化学及硫同位素分析等方法, 对该区硫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做了较为深入研究, 并初步建立成矿模式。结果表明: 富关键金属元素硫铁矿主要赋存于中二叠统龙潭组(P2l)底部的晶屑凝灰岩中, 矿体形态简单, 呈层状分布, 硫铁矿中共(伴)生的稀土, Li, Nb, Zr, Ga等有益元素均可综合利用。w(ΣREE)平均为431.24×10-6, 最大值为1 634.57×10-6, 一般在180×10-6~1 630×10-6之间; w(Ga)平均为32.51×10-6, 一般为25×10-6~120×10-6, 最大为120.00×10-6; w(Nd)平均为103.29×10-6, 一般为40×10-6~380×10-6, 最大为380.00×10-6; w(Li)最大值为1 366.00×10-6; w(Al2O3)最大值为42.17%。硫铁矿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型。矿石中成矿元素Ga, Li, Zr, Ti, Se, Cd, Nb, V, Hg等元素相对富集, Ba, Sr, Zn, Te等元素相对贫化。硫铁矿石中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变化范围主要在-33.90‰~-18.60‰之间, 平均值-16.04‰, 为轻硫富集型, 富关键金属元素硫铁矿的硫源受生物细菌还原作用影响较大。硫铁矿主要是在沉积阶段通过微生物铁还原、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和化学铁还原驱动下形成的。初步认为赋存于硫铁矿中的稀土主要以类质同象替代形式赋存于黏土矿物中, 形成过程可分为风化搬运阶段、沉积成矿阶段和成岩后生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2.
碳同位素地层学是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豫北驴驮沟剖面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碳同位素分析发现,驴驮沟剖面寒武系鼓山阶(Drumian)底界附近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分布于3.1‰~-1.7‰之间,δ18O值分布于-3.9‰~-9.4‰之间。δ13C、δ18O之前的非协变关系指示碳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鼓山阶底界附近δ13C表现为负漂移演化趋势,漂移幅度为3.0‰,最低值为-1.7‰,出现在三叶虫Proasaphiscus首现位置15 m之下。出现负漂移的位置和负漂移的幅度与华南湘西王村剖面、美国犹他州Drum Mountains等剖面的鼓山阶底部的负漂Drum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DICE)一致,表明DICE负漂移具有洲际对比意义,可作为寒武系鼓山阶划分和对比的工具。负漂移峰值处岩性为位于青灰色页岩之间的薄层灰岩夹层,超覆于鲕粒灰岩之上,因此,寒武系鼓山阶底部附近的DICE负漂移对应于苗岭世早期的海侵时期。   相似文献   

13.
大桥坞斑岩型铀矿床产于中生代蒙山破火山口中一石英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其隐爆角砾岩筒中。铀成矿主要与斑岩体的“双层结构”有关,即”双层结构”成矿模式。浅部石英斑岩为含矿岩体,深部花岗斑岩为矿源岩体。矿化以裂隙型、角砾型为主,矿体的形态主要呈细脉状、浸染状,与围岩界线不清。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源的富铀钙碱性岩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该深部富铀花岗岩浆冷凝结晶分异产生的富铀岩浆期后热液。其成矿过程主要是富铀岩浆期后热液流体沿断裂构造系统上升、运移,在浅部石英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发生隐爆,成岩成矿。早期铀-赤铁矿化阶段形成贫铀矿化,晚期铀-金属硫化物矿化阶段,形成富铀矿化,两期叠加作用致富。  相似文献   

14.
早侏罗世经历了赫塘期、辛涅缪尔期、普林斯巴期和土阿辛期, 其中土阿辛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被广泛研究。但在辛涅缪尔阶-普林斯巴阶界线处, δ13Corgδ13Ccarb曲线均发生负偏, 局部伴随黑色页岩沉积。其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以及中国等地区都有记录, 碳同位素的变化伴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 研究显示该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的, 被称为“S-P界线事件”(SPBE)。此次地质事件与T-OAE事件类似, 也显示了一次大洋缺氧事件, 其发生时有轻碳同位素被排入了大气系统中, 但是轻碳同位素的来源尚不明确, 部分学者认为是大火成岩省喷发时排放的轻碳物质注入了海洋-大气系统所致。目前对该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海相地层, 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我国四川盆地下侏罗统湖相沉积发育良好,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沉积有与大安寨段(T-OAE发生层段)类似的黑色页岩及介壳灰岩, 其有机碳同位素负偏, 显示了S-P界线事件的影响, 其与T-OAE类似也对四川盆地早侏罗世古湖泊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块状特富矿是深部熔离-贯入型矿石的典型代表。通过地质模型来直观了解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块状特富矿的空间分布:平面上分布于Ⅱ矿区33~41行之间,垂直方向上分布于1 150~1 500m标高范围内;根据其与Ⅱ矿区Ⅱ-②矿体的超基性岩的空间关系,将块状特富矿划分为岩体内部型和岩体边部型。通过对块状特富矿及其附近细脉浸染状矿的矿物成分测试,结果表明:块状矿石由98%以上的金属硫化物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其中,镍黄铁矿较发育,没有方黄铜矿;矿石中的磁黄铁矿均为单斜晶系,说明特富矿晶出温度很低,为100℃~320℃。首次对金川各类矿石中长石或石英进行液体包裹体测试,结果证明其成矿期晚于其他深部熔离-贯入型岩浆矿体。通过对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期次、控矿因素、成矿标志等的研究,指出块状特富矿分布受构造控制,与细脉浸染状矿石、含矿化辉绿岩脉密切相关,并认为NE向平推断层发育、且有细脉浸染状矿石或含矿化辉绿岩脉产出的部位是寻找块状特富矿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识别地下水溶解性硫酸盐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 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总结了不同地下水硫酸盐来源δ34SSO4δ18OSO4值域范围; 综述了地下水硫酸盐溯源及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解析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地下水硫酸盐来源识别方法经历了水化学方法→单同位素→双同位素→多同位素和多示踪剂定性识别→定量评估的发展历程; 因特定地域来源的硫、氧同位素差异和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硫酸盐溯源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在地下水流系统框架上结合土地利用分布, 布置采样点采集污染源和地下水样品, 测定水化学和硫酸盐的硫氧同位素值及其他辅助性示踪剂同位素值或浓度, 利用多学科、多方法充分融合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渗流场、土地利用等信息, 解析地下水硫酸盐的来源及其贡献, 以支撑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科学实施。   相似文献   

17.
The South Narimalahei area is located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Middle Kunlun fault 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East Kunlun composite orogenic belt. The ore body is veined and controlled by structures and se-condary fissures, which occurs in the structural alteration fracture zone in the Late Triassic granodiorite. In this deposit, copper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silicification and sericificati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deposit includes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nd supergene oxid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luid inclusion minera-logy, microscop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stable isotope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ore of the main mineralization st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mary gas-liquid two-phase inclusions and a small amount of single-liquid inclusion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quartz in the main mineralization stage. The results of microscop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which has low temperature(151.7℃--205.8℃), low salinity(2.06 wt%--4.94 wt%NaCl), low density(0.86--0.92 g/cm~3) and shallow formation(1.5--3.0 km) is a hydrothermal solution of NaCl-H_2O system.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mainly come from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ith a small amount of magmatic fluids participating. It is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that the South Narimalahei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a 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vein deposit.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反演勘察孔地层岩性信息、提高岩屑反演勘察孔地层岩性的准确性, 依托某隧道水平定向钻地质勘察项目, 开展了水平定向钻隧道地质勘察孔岩屑运移与地层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依据岩屑运移速度、费祥俊临界流速理论和Larsen最小返速理论对现场岩屑运移形式的分析, 推知不同围岩岩屑颗粒在水平定向钻孔环空内的运移形式以推移为主, 少部分悬移, 且存在少量岩屑床; 在水平定向钻勘察工程现场, 钻头处产生的地层岩屑最先以悬浮运移状态随泥浆返出; 基于物料输送相关理论分析岩屑颗粒自由悬浮和运动方程, 建立了水平定向钻勘察孔岩屑悬移运移模型; 依托现场碳质板岩和石英片岩相关参数进行了岩屑运移与地层相关性分析, 分别得出完整地层和断层破碎带的岩屑运移孔壁阻力系数, 且断裂带处岩屑运移孔壁阻力系数约为非断裂带处的2.72倍; 得出不同直径钻杆工作范围内的钻孔环空岩屑最终悬浮运移速度, 建立了岩屑运移与地层的关联分析计算模型。研究结果为准确反演勘察孔地层岩性信息, 以及后续隧道的顺利施工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贾公台金矿床是秦祁昆造山系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金矿床之一。为了查明其矿床成因类型,对贾公台金矿床进行矿床地质特征的系统性研究和成矿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的测温及激光拉曼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位于NW向与NE向构造的交汇部位,矿化产于下奥陶统上岩组浅变质海相碎屑岩和花岗岩中,严格受NW向断裂控制;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Au品位较高(1.98×10-6),有害组分少,且伴生Ag;成矿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及少量气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低CO2含量的NaCl-H2O体系,成矿温度为236℃~245℃(中温),成矿压力为48.7~51.4MPa,对应深度为5.56~5.72km;经与浅成热液型金矿、造山型金矿主要特征进行对比,初步厘定贾公台金矿床为浅成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