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郝帅  孙才志 《地理研究》2022,(7):2030-2050
通过对水资源-能源-粮食(WEF)纽带系统效率的研究,对提高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区域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WEF纽带系统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网络DEA模型对1997—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WEF纽带系统效率进行测度,同时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各省份WEF纽带系统效率间的“关系”进行判定,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对中国WEF纽带系统效率的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WEF纽带系统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由研究初期的低效率水平提升至研究末期的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分布上,中国WEF纽带系统效率呈现自东向西、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空间非均衡性特征较为显著。(2)中国省际WEF纽带系统效率的网络结构特征具有复杂性的特征,研究对象均被包含于网络结构之中,与此同时,网络整体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连通性;此外,网络个体结构特征分析表明,溢出关系较多的地区多集中于中国东部,而且在网络中多位于中心位置,而净受益地区多为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3)块模型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2.
水—粮食—能源纽带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志慧  刘宪锋  陈瑛  傅伯杰 《地理学报》2021,76(7):1591-1604
水—粮食—能源纽带关系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关键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纽带关系的概念内涵,回顾了纽带关系的近今进展,发现当前学界对纽带关系的概念内涵和研究框架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在评估方法上,可归纳为基于关键过程视角的评估、基于系统整体视角的评估以及耦合纽带系统内外部要素的综合评估,呈现出由传统部门研究范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人地系统耦合研究范式的转变。文献计量分析表明,2000—2019年纽带关系研究发文量呈指数增长,且2015年之后增加尤为显著。在学科分布上,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和营养学是研究纽带关系的主要学科,未来应加强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思维在纽带关系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当前研究对纽带系统的互馈关系及其演化特征缺乏定量化理解,建议未来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前沿议题,即建立纽带关系多源信息数据库、揭示纽带关系耦合系统互馈机理、发展纽带关系耦合系统过程模型、搭建纽带关系耦合系统决策平台以及促进纽带关系多部门协同合作,旨在通过系统治理和科学管控,实现纽带关系系统协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郝帅  孙才志  宋强敏 《地理研究》2021,40(6):1565-1581
通过对水-能源-粮食系统的定量分析,能更好的探究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对提高区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水足迹视角探讨了1990—2017年中国31个地区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竞争关系,并借助ESTDA模型框架对其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化石能源水足迹的时间演变特征可分为缓慢下降-快速上升-平稳下降3个阶段,其中化石能源灰水足迹平均占化石能源水足迹的70%以上;电力水足迹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电力蓝水足迹平均占电力水足迹的70%以上;粮食蓝水足迹上升幅度明显,平均占农业用水总量的70%以上。② 能源-粮食水足迹总量空间分布格局受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影响较大。③ 时间序列上,中国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竞争指数呈逐年上升态势;空间分布上,同时兼顾能源生产与粮食生产的黄河中下游区、东北地区为竞争指数高值集聚区,其余地区竞争指数相对较小。④ LISA时间路径分析显示,中国南方地区能源-粮食水资源竞争指数的空间格局的稳定性比北方更强;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局部结构的时空依赖效应影响;竞争指数空间格局变化具有较强的整合性且空间凝聚性较强。⑤ 能源-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竞争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价时空演变的研究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众多学科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城市地价时空演变相关文献,在4个方面进行综述,包括城市地价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主要研究方法的探讨。在总结上述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尺度、研究维度等方面进行述评,最后对研究趋势和研究任务进行展望。未来,中国城市地价时空演变研究应结合国情,加强理论构建与典型案例实证研究,创新研究方法,推动多尺度下的城市地价时空演变应用与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 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本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 从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同时空尺度的PRED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制约关系出发, 分析了人地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并探讨了人地关系优化的核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旱区水-粮食-生态关联机制,是人地耦合系统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为全面保障以水安全为纽带的旱区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通过梳理水-粮食-生态关联研究前沿,凝练得到四方面认识:① 在时空特征判别中,旱区土地利用是普遍涉及的水-粮食-生态关联载体;② 在驱动机制分析中,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得到关注,但研究多止步于统计描述;③ 在模型使用中,社会水文系统模型是重要研发对象,生命周期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流模型也得以使用;④ 在决策支持中,基于水-粮食-生态关联视角并适用于本地旱区的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用途管制、资源使用增效途径仍处探索阶段。在未来研究中,有必要深化旱区生态水文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响应、旱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旱区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等研究议题,从而架构水-粮食-生态关联研究从科学到决策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柴彦威  李春江  张艳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61-1971
社区生活圈从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视角考察城市社区,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也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流动性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区生活圈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区活动和居民时空行为日益多样化、社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日益丰富化,亟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创新与实践引导。时间地理学是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社会—技术—生态综合方法,为早期基于时空行为与生活空间的社区生活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新时间地理学重视家庭及其他组织企划的交互与时空组合,可为社区生活圈内个体—家庭—社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研究、时空行为的社会文化制约与多情境分析及模拟提供重要支撑。论文基于新时间地理学方法,从理论、方法和实证3个维度提出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具体包括构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理论,揭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创新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分析和模拟方法;从社区生活圈时空行为优化、社区交往生活圈、社区安全生活圈等方面创新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水文学研究经历了由经验到理论、由简单过程到复杂系统、由定性描述到定量模拟的发展历程,其学科体系演进与科学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并由此衍生出诸如生态水文学、气象水文学、冰冻圈水文学、遥感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城市水文学、社会水文学等多种交叉研究领域与分支学科。当今水文学研究在水文多尺度观测、陆面—水文—社会耦合模拟及多源观测—模型同化技术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水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未来水文学研究将面向陆地水文循环的变化规律及其效应,重点关注水文循环变化特征和机理、水文循环变化趋势预估及水文循环变化的自然和社会影响等前沿课题;从原有就水论水研究思路转向在自然地理综合分析框架下以水循环为纽带开展的多尺度、多过程集成研究。  相似文献   

9.
该文在概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主题—方法”对比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和凝练黄河文化旅游与国际河流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互鉴探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偏重宏观战略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而国外河流文化旅游侧重中、微观尺度的文化线路与文化节点案例研究等。黄河文化旅游应注重旅游市场供需平衡,创新旅游开发与居民福祉的协同技术路径,实现“人河关系”的文化情感、时空行为与旅游响应等管理转型研究。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不足提出黄河文化旅游系统理论框架,试图破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旅游“幸福河”创建等核心议题,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国际河流旅游合作提供理论支撑与中国智慧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前沿领域。基于1999-2016年WOS和CNKI数据库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样本数据,利用Excel、SPSS和CiteSpace软件,通过学科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突现词探测、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系统梳理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基础、现状热点与发展动态,结果显示:①研究前沿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单一要素逐渐走向多要素综合研究,由单向作用逐步转向系统间和系统外部的相互作用研究;②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已成为近期研究热点;③国内相关研究缺乏在多尺度视角下利用新技术集成方法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最后,提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基本格局—过程—机理、跨区域的多尺度研究、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与优化调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B&R) should devote their efforts to top-level plan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so a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region. This will require a precise assessment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long the B&R.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long the B&R, 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objectives contain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this study uses statis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rend prediction to predic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s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R up until 2030,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along the B&R are not promising, and meeting the future food security needs of the region will be difficult. Only by adopting innovative policies and implementing strategic planning can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ood security by 2030 be achieved in this region. Therefore, countries along the B&R should formula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building 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platform, setting up special funds, and innovating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ode,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2.
13.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地缘政治复杂的背景之下,地理学的空间视角为能源—经济—环境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论文通过梳理、评述能源—经济、能源—环境以及能源—经济—环境关系研究文献发现:① 能源—经济关系研究出现“空间转向”趋势,区位特征被用于解释能源—经济关系的空间异质性;② 能源—环境关系研究多关注能源污染及政策的空间效应,出现了能源景观研究等新研究话题;③ 能源—经济—环境关系研究刚刚兴起,出现了因果关系实证、耦合协调度评价、多目标规划预测3种研究思路;④ 当前研究存在实证分析高度同质化、空间差异机制解释不足、可再生能源相关研究较少等不足之处。据此,论文尝试构建了空间视角下能源—经济—环境(3E)关系研究基础框架,并基于中国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即完善理论框架建设、加强可再生能源研究以及开展碳减排目标下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拟预测,从而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4.
农业工业化和“去地化”的生产模式、不透明的流通过程以及膨胀的消费欲望致使饮食系统危机不断,其可持续性成为全球尺度的挑战。当前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面临尺度问题,涉及从全球地方的目标转化,以及从地方到全球的经验反馈两个方面。首先,全球尺度的可持续目标宏大包容,但是对地方尺度的差异性缺乏关照。其次,部分西方国家的可持续实践垄断了经验表达,过于重视社区等微观尺度而忽略了其他尺度的潜在作用,引发“尺度陷阱”。本文深入剖析中国、巴西、南非的饮食系统内部各类参与者的可持续性建构,提出全球和地方可持续饮食系统互动的尺度逻辑:① 从全球到地方的目标转化需要兼顾地方差异。中国、巴西、南非各自生成优先的可持续目标,分别针对食品安全、食物原真性和食物浪费、结构性的食物匮乏等问题。这些目标之间充满张力和博弈,不能等同替代。② 从地方到全球的经验反馈需要打破西方经验赋予的微观尺度的优越性,转向跨尺度的实践。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实践路径的要义在于发挥饮食系统各类参与者的能动性,调动资源形成有效的跨尺度行动网络。③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尺度本身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每个具体的可持续目标与适切的尺度方法匹配。有必要研究建议挖掘多元、差异的可持续模式,更加有针对性地促进当地乃至全球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from tourism activities has a cumulative effect on glacial retreat when coupled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ng the impacts of glacial tourism activities on glacier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lacial tourism have become urgent issues. Taking Yulong and Hailuogou glacier tourism destinations as examples, we collected survey questionnaires related to glacial tourists (n=1113) and tourism companies (n=329) by systematic field surveys during 2016-2017, and we obtained data on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catering, accommodation, transportation, sightseeing, shopping, entertainment, and waste disposal. This study builds a responsible tourism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used to engage stakeholders (mainly tourism companies, tourists, local governments, tourism associations,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responsible touris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s of tourism activities on glaciers. These strategies mainly include: improving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supply of tourism products and services, promoting the consumption of low-energy tourism products and services,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low-energy consump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energy savings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operational mechanism for responsible tourism management. A rewsponsible tourism system allows stakeholders to properly address this dilemma, intern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o find their intrinsic self-discipline, and work together to fulfill the public responsibility of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lacial tourism.  相似文献   

16.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布局影响着保护实施力度、工程修复成效以及社会资源分配,是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环节。论文在辨析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关联的基础上,从区域识别和时序判别2个层面出发,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整理了国际生态修复布局研究现状,梳理了景观“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理论范式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出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构建、以社会满意度为导向的生态修复时空需求权衡、面向多重成本的生态修复成本科学评估、在生态刚性约束背景下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恢复力思想下生态保护和人工修复决策阈值、基于时空模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选址决策6项重要研究趋向,从而架构了耦合社会—生态目标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宪锋  傅伯杰 《地理学报》2021,76(11):2632-2646
粮食安全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梳理了作物产量影响因素及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过程,进而从基于田间控制实验、统计模型、作物生长机理模型以及遥感反演模型等4个方面系统回顾了干旱对全球主要作物产量影响评估的最新进展,揭示出当前研究呈现出由单灾种向多灾种、由单目标向多目标、由统计模型向综合模型转变的特征。文献计量分析表明,1990—2020年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发文量呈指数增长,且研究主题经历了由传统的作物水分胁迫到作物受旱影响与适应综合研究的转变过程,体现出研究视角的不断深化和综合。在学科分布上,农学、植物学和环境科学是研究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主要学科,建议应加强地理学多要素多尺度的系统性思维在粮食和水资源耦合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在分析现有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将未来应关注的重要议题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即构建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多源信息数据库、阐明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关键过程及机理、发展耦合宏观与微观过程作物生长机理模型和搭建作物产量与粮食安全综合监测平台系统,旨在通过提高干旱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监测预警和科学管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赵亮  何凡能  杨帆 《干旱区地理》2020,43(5):1337-1347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国际社会为应对自然灾害进行了不懈努 力,历届世界减灾大会不断强调对应急管理全流程的研究,恢复重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 得到广泛重视。积极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有利于保障灾区恢复重建实施与区域可持续发 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研究时间较短,首先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恢复重建的内涵,明确了恢复 重建后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并梳理了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在中国的发展演变。由于灾区恢复 重建内容复杂多样,本文结合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与关注时段,分别从项 目、要素与可持续性三个关键视角对后效评估的理论方法等展开评述,结果表明:(1)项目后效评 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起步较早,现有评估多集中于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工程 质量的评估,但缺乏对项目设计过程中社会居民参与度、公众满意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的评 估。(2)要素后效评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涉及范围最广,具体包括社会、经济与环境等要 素,这些要素的评估受政策绩效影响较大,后期需要构建综合的评估体系以开展科学评估。(3)可 持续性后效评估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构建评估框架, 有利于促进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分析《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重建的更好”(BBB)理 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巴黎协定》适应全球变化等诉求,结合当前灾区恢复重建 后效评估现状进行展望,以期为灾区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综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