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TP792006010875从AVHRR到MODIS的雪盖制图研究进展=The develop-ment of snow-cover mapping from AVHRR to MODIS/曹云刚,刘闯∥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15~19论述了积雪的物理特征及积雪遥感原理,遥感雪盖制图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AVHRR和MODIS雪盖制图,分析了遥感  相似文献   

2.
利用NOAA-AVHRR数据进行积雪监测与制图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并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介绍了利用NOAA-AVHRR遥感数据进行积雪监测和流域雪盖制图的方法。文章侧重介绍了AVHRR数据在积雪制图应用中的数据处理方法。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利用遥感数据和地形数据的复合进行积雪信息提取的方法。研究表明:在地形相对复杂的地区使用AVHRR数据进行积雪监测和制图,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分类结果。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实现遥感和地形数据的复合分是积雪遥感制图高效和实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雪盖信息在生态研究、水资源评价管理以及灾害防治中有重要的作用,MODIS利用冰雪指数(NDSI)和阈值提供全球每日积雪产品,微波遥感传感器AMSR-E提供南北半球不受云影响的雪水当量数据。通过融合同一天不同时间过境的MODIS积雪产品MOD10A1和MYD10A1为MOYD,融合MOYD和AMSR-ESWE积雪当量产品产生MODAM,以祁连山区气象站观测雪深数据为"真值",检验了2010-2011年积雪季MODIS积雪产品和AMSR-E识别积雪的精度,结果表明:MOYD产品和MODAM使云量减少了15%和100%,积雪精度和总体精度分别达到了24%、59%和88%、80%,通过融合多时相和多传感器数据大大提高了积雪监测精度,此外对祁连山积雪时间分布和不确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静  李仁东  叶明  陆洋 《极地研究》2008,20(4):338-345
本文利用MODIS雪产品数据研究分析了2003-2006年南极大陆海岸带雪盖面积的总体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选取18个典型区作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其局地特征。研究表明,南极大陆海岸带地区积雪覆盖面积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暖季比寒季波动显著。从积雪时间变化看:季节尺度上,南极海岸带地区寒季(4-10月)雪盖面积迅速增加,暖季(11-3月)雪盖面积的变化趋势表现不一致,2004年和2006年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2005年为先增加后减少,但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寒暖两季雪盖面积变化的特征与气候因素呈正反馈;年际尺度上,2003年的雪盖面积高于其他年份,2004年锐减之后再缓慢增加,总体上显现出波动伴随下降的趋势。从积雪空间上看,雪盖变化主要集中在南极大陆海岸线一带,大陆腹地的变化很小,可以忽略。另外,西南极雪盖变化比东南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数据的玛纳斯河山区雪盖年际波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 -2010年的MODIS/Terra积雪8d合成数据(MOD10A2)与DEM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不同高程带、不同坡向和不同坡度的积雪覆盖率,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山区雪盖的年际波动特征.结果表明:(1)鼎盛期积雪覆盖率在研究时段内形成两高两低的总体走势,2000/2001和2007/2008雪年为高值年,2...  相似文献   

6.
用1978─1987年多通过微波扫描辐射计(SMMR)所获取的地表微波亮温及亮温-雪深区域订正反演算式,计算了100°E以西中国境内年与季的平均雪量和雪盖率,以及它们的年际变化,阐明了积雪时空的变化。所取得的高原及高山低山积雪监测结果,为当地积雪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与AMSR-E数据的中国6大牧区草原积雪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的草原区这6大牧区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雪灾频发的区域,及时、准确地获取6大牧区雪情时空特征对于防灾减灾,指导畜牧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光学遥感与微波遥感各具优缺点,综合运用MODIS和AMSR-E数据构建草原积雪遥感监测模型,以日为监测单元,以旬为多日合成时段,对中国6大牧区在2008年10月上旬至2009年3月下旬间的草原积雪覆盖范围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检验,以此说明MODIS与AMSR-E数据在雪灾监测方面协同监测的可行性,为其他雪盖遥感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EOS/MODIS遥感数据改进式融雪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中国西部的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山区,融雪水是极其重要的水资源,融雪径流对河流的补给量在春季甚至可达75%以上,但是急剧的融雪也容易引发洪水,所以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洪水预警方面看,有必要了解大范围的积雪消融状况。基于积雪层能量平衡原理建立融雪模型,利用正午过境的EOS/MODIS的Terra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模型中的参数,结合气象数据获得瞬时的能量平衡信息,然后根据B.Sequin、B.ltier和谢贤群的研究推算日融雪量,改善了融雪模型的算法。另外采用遥感数据对雪盖进行实时监测,避免在进行融雪量估算时候对无雪区的错误估算。  相似文献   

9.
 HJ-1A、1B卫星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适合小流域尺度的积雪动态监测研究。本文基于HJ-1B数据,选取军塘湖流域,针对同时具有HJ-1B/CCD、IRS数据和只有HJ-1B/CCD数据两种情况展开雪盖提取方法研究。对于第一种情况,因研究区南端有大面积森林覆盖,会影响雪像元识别,选用[WTBX]NDSI[WTBZ]和[WTBX][STBX]S3[WTBZ][STBZ]两种雪盖指数,并利用[WTBX]NDVI[WTBZ]或TM影像反演的林区辅助判识积雪。结果表明:当有植被信息辅助分类时,两种雪盖指数均能较好提取出森林覆盖区的积雪,且提取结果基本一致,精度较高。对于第二种情况,因无法计算雪盖指数,采用光谱与纹理信息结合的SVM法提取雪盖,提取的面积和精度与上述方法相比略低,但很接近,说明在缺少[WTBX]IRS[WTBZ]数据的情况下,仅利用CCD仍可提取出较为准确的雪盖,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区季节性积雪资源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乾  陈添宇 《地理研究》1991,10(1):24-38
本文采用1986年10月至1988年9月NOAA—9、10两颗卫星的AVHRR资料标准化后反演的积雪参量,对照祈连山区26个气象站1951—1988年逐日雪深、雪密度和积雪日数的资科,修正卫星反演的平均值。得到高分辨率多年平均雪深和雪盖频率的空间分布。从而估算出各流域平均雪储量,并与降雪量和春季融雪径流作对此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天山山区冬季积雪深厚,稳定积雪期较长,利用积雪遥感图象可以动态监测大面积的积雪变化,有效地调查大范围的积雪资源状况,积雪遥感监测和积雪遥感制图涉及多方面的资料,积雪数据库是积雪遥感监测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就新疆典型流域积雪遥感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接口,可视化界面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积雪覆盖、沙尘天气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ERRA/MODIS MOD10A2雪盖产品数据和地面观测积雪日数、冻土深度和沙尘天气日数等数据,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表积雪覆盖与沙尘天气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4—10月,春季(4—5月)沙尘天气最多,夏秋季逐渐减少。从年际变化看,20世纪80年代前,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积雪日数增减波动较大,二者间关系不明显,80年代后,沙尘天气逐年减少,积雪日数呈波动增加趋势。②冬春季积雪覆盖率、≥1 cm积雪日数、≥5 cm积雪日数、≥10 cm积雪日数与翌年春季沙尘天气发生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冬春季≥1 cm积雪日数每超过常年平均积雪日数1 d,翌年春季沙尘天气日数则减少4.3 d,而平均冻土深度与沙尘天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③积雪覆盖使沙漠地表形成冷源性下垫面和近地层逆温层结,增加了大气稳定度,同时春季积雪消融增加了土壤湿度,为荒漠植被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使表层土壤为强风提供沙尘的可能性降低,从而对沙尘天气的发生起到阻碍、消弱作用。  相似文献   

13.
Because of similar refl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and cloud, the weather status seriously affects snow monitoring using optical remote sensing data. Cloud amount analysis during 2010 to 2011 snow seasons shows that cloud cover is the major limitation for snow cover monitoring using MOD10A1 and MYD10A1. By use of MODIS daily snow cover products and AMSR-E snow water equivalent products (SWE), several cloud elimination methods were integrated to produce a new daily cloud free snow cover product, and information of snow depth from 85 climate st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rea (TP)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accuracy of the new composite snow cover produ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now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the new daily snow cover product reaches 91.7% when snow depth is over 3 cm. This suggests that the new daily snow cover mapping algorithm is suitable for monitoring snow cover dynamic changes in TP.  相似文献   

14.
积雪覆盖度对沙尘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彰俊  郝璐  李兴华 《中国沙漠》2008,28(2):338-343
采用遥感监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积雪覆盖度数据以及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沙尘天气观测资料,以沙尘暴、扬沙发生日数为定量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积雪覆盖度与沙尘暴、扬沙发生日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积雪覆盖度与沙尘天气的发生有负相关关系,但地表积雪覆盖对沙尘暴的抑制作用要小于对扬沙的抑制作用,这种负相关关系在1—3月较11—12月更为显著。积雪覆盖度决定了积雪的影响范围,而积雪日数则决定了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综合考虑这两种因素,构建了积雪指数用以反映积雪的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共同作用。积雪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积雪日数与积雪覆盖度对沙尘天气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高,地形复杂,云量大,准确掌握该地区的积雪分布特征对于积雪灾害防治非常重要。论文以2013—2019年冬季积雪积累期云量符合要求的35景高分一号(GF-1)影像为基础,将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融合为2 m分辨率影像,通过目视解译获取了研究区积雪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改进后的30 m分辨率SRTM DEM,探讨了地形对积雪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像元在研究区范围内占比为33.1%。积雪的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积雪在高程带4000~5000 m(高海拔)处分布较集中,积雪面积占比为18.1%;在高程带0~2000 m、2000~3000 m和6000~7000 m处积雪面积占比均不到0.1%。积雪在北坡、东北坡的分布比例较高,均为15%以上;在南坡、西坡、西南坡、东南坡分布比例较低,均为10%左右。将基于GF-1影像获取的积雪分布分别与同日获取的根据MODIS V6积雪产品计算的积雪比例(MODIS FSC)和积雪分布的对比表明,64.4%的MODIS FSC像元绝对误差不超过10%,MODIS积雪分布产品对含雪像元的漏分率和误分率平均为33.8%和32.7%,说明MODIS积雪产品在研究区的精度还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其对低覆盖积雪反演的精度较差。这表明利用MODIS积雪产品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时还需要对其积雪反演算法进行改进,同时亟需加强地面观测和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积雪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东南部雪冰灾害防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季节性雪被覆盖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彦 《山地学报》2005,23(5):550-556
对雪被覆盖下光照、温度、水分状况、雪化学与养分特点,不同雪被厚度梯度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特点,雪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物候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雪被生态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Mountain snowpacks are important water supplies that are susceptible to climate change, yet snow measurements are sparse relative to snowpack heterogeneity. We used remote sensing to derive a spatiotemporal index of snow climatology that reveals patterns in snow accumulation, persistence, and ablation. Then we examined how this index relates to climate, terrain, and vegetation. Analyses were based on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eight-day snow cover from 2000 to 2010 for a mountain watershed in the Colorado Front Range, USA. The Snow Cover Index (SCI) was calculated as the fraction of years that were snow covered for each pixel. The proportion of SCI variability explained by independent variables was evaluate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ed elevation, northing, easting, slope, aspect, northness,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cover. Elevation was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SCI patterns, due to its influence on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Grouping SCI values by elevation, we identified three distinct snow zones in the basin: persistent, transitional, and intermittent. The transitional snow zone represents an area that is sensitive to losing winter snowpack. The SCI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basins or regions to identify dominant controls on snow cover patterns and areas sensitive to snow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