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Ⅰ我院两年来重砂测量工作基本总结一、引言重砂测量是矿产普查的一种方法,58—59两年来我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山东、湖北、湖南等十个省区进行正规的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其中包括面积重砂测量。重砂测量主要在现代河流冲积层中取样,样品一般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工作地区。淘砂采取量约0.01—0.02M~3,视供给区情况而变化,重砂重量平均为10—20克。取样密度约为0.25—0.8 个/KM~2。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第九分队罗璋同志根据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所写。文中关于砂咀取样及砂碟与矿层交界处取样以及取样深度等问题,我们认为很有意义,可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如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提出意见,共同讨论。 关于重砂取样问题在伊齐克松所著‘地质测量与概要普查时的重砂取样’里已有详细的叙述,但在一些实际问题上并非每个与重砂取样有关地质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的看法都是一  相似文献   

3.
大面積重砂取样是与1:200,000地質測量同时進行的找礦方法之一。根据重砂取样的結果,就可以概略的了解取样地区的礦產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从而指出今后進一步進行普查工作的远景地区。这項任务完成的好坏,不僅取决于野外取样工作在重砂取样点的布置上,以及样品的規格等方面是否合理,而重砂礦物的室內分析工作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大面積重砂取样在我國才剛剛开始,对服务于大面積重砂取  相似文献   

4.
重砂测量是矿产普查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粤北某汞矿田即是运用此法而找到的。自一九五八年根据一比二十万重砂测量发现区域汞矿分散晕开展普查工作迄今,分别在矿田内及其外围进行了一比五万、一比一万与一比二千重砂测量,采集了上万个样品,从而圈定了矿田范围及其中17处分散  相似文献   

5.
我队自1958年11月起,先后在湘南及湘北等地区进行了一年多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测量工作。湘南一带由于火成岩活动频繁,内生金属矿产特别发育,因此在矿产普查上紧密结合了重砂及金属量测量方法的运用。本文主要介绍该区运用重砂测量及金属量测量方法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1 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的现状分析 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的研究程度和应用技术手段在我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覆盖了全国,基础地质研究有了较大的变化,小比例尺区域性矿产预测工作(区划)已基本完成,各种矿产已基本划分出了矿带、1/20万航磁、1/20万航放、1/50万重力、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重砂测量已基本覆盖全国。遥感地质工作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实例介绍了,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围岩蚀变种类、强弱程度、矿物共生组合特点,以及它与已知矿产的成因联系等进行分析研究,并配合重砂和物化探资料的对比,在普查找矿工作方面,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8.
开展新一轮矿产普查勘探工作是地质矿产部一个长远的战略布署,是适应找盲矿、隐伏矿和难认别矿床的重大措施.地质矿产部所提出的新一轮普查方针、政策是从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特点出发的,是以地质科学发展的趋势为依据的,而且是突出找矿的实战性.矿产普查勘探工作成果重要的表达形式是各种地质、物探、化探方法的不同比例尺的图系.从统计观点分析,地质图系是以表达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地质体的组合为对象.各种物探、化探、重砂、遥感等信息是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地质体的不同侧面反  相似文献   

9.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15,34(5):1087-1090
<正>样品采集篇共有6节,第一节矿产地质样品采集工作的任务与意义及第二节矿产预查阶段的采样工作,已在本刊前4期刊登,本期刊登第三节矿产普查阶段的采样工作的前半部分。第三节矿产普查阶段的采样工作(上)依据国家标准GB/T17766-1999规定,矿产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造概况;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质量特征;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木条件;矿产的加工选冶性能已进行了模拟研究,最  相似文献   

10.
铜矿是江苏省重要金属矿产资源之一。本文总结江苏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资料,分析与铜矿有关的成矿信息,研究了江苏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剖析了典型矿床特征。利用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等勘查技术方法,通过GIS评价技术对铜矿资源进行评价,共圈定4个远景调查区,5个重点普查区和6个普查验证区。  相似文献   

11.
过去,重砂普查方法主要是以查明各种松散沉积物中物理化学性质相当稳定的金属矿物并对它们的晕圈进行填图为基础的,这种仅仅依靠鉴定出来的重矿物无疑降低了重砂方法在普查工作中的作用。现在,重砂方法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这就使得重砂方法能够提供更全面、更详细,并且更多的找矿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产铀矿的岩体中都陆续发现了晶质铀矿,从而引起了铀矿地质工作者极大的注意。经过二六二大队和北京三所多年来有工作证实,桃山岩体的花岗岩中是含晶质铀矿的。但以往的工作多局限在与产铀矿有密切关系,面积仅约30平方公里的打古寨岩体的范围内,对整个复式岩体不同时代花岗岩中晶质铀矿的分布规律,特征和成因尚未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此,我们在二六二大队系统普查晶质铀矿含量的人工重砂取样工作的基础上,补充和重复取了部分人工重砂大样,进行人工重砂半定量分析。然后再分离提纯出晶质铀矿,经多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规模的区测普查工作正在全国蓬勃展开,自然重砂和人工重砂鉴定工作量日益增加,重砂机械分离中磁选、电磁选采用什么仪器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我省区测队过去曾用过苏制的索契涅夫多极强磁铁,后因苏修停止供应,我们就用马蹄形永久磁铁和电磁仪。但电磁仪需要电源且笨重不便携带,不适合外分队重砂分离使用。为了配合当前区测普查中大量自然重砂和人工重砂野外鉴定分离工作,我室1973年组织了试制多极强磁铁的革新小组。  相似文献   

14.
张素荣  张琳  张大可  贺福清  聂仁祥 《地质通报》2014,33(12):1956-1960
自然重砂测量是矿产勘查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近年的找矿工作中,自然重砂测量陷入了一种逐步淡出常规找矿的尴尬境地。原因在于:1重砂找矿依靠矿体露头的自然剥蚀,而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找矿工作向寻找隐伏矿体和深部找矿方向发展;2在以往的工作中,自然重砂测量主要侧重于目标矿物量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与化探相比又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呈现出逐渐被化探所取代的趋势。从成因矿物学角度分析自然重砂测量在今后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中的作用,探讨自然重砂测量找矿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江南隆起成矿带(江西段)位于江西省北部修水至都昌一线,带内自然重砂异常呈北东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受花岗岩、已知矿产和自然地理条件控制。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及自然重砂异常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划分2个自然重砂异常带和8个自然重砂异常集中区。区内自然重砂异常展现了矿产资源的潜在前景,为开展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提供重要的重砂异常标志。  相似文献   

16.
在砂金和砂铂的普查勘探中,重砂鉴定十分重要.这种鉴定工作与地质测量中的鉴定不同.地质测量时,采取重砂样品一般是为了确定有用矿物的机械扩散晕和研究区域性成矿规律.由于它着重要研究的是各种有用矿物的组合,而不严格要求确定这些矿物的数量,所以,一般都采用半定量的方法.砂金和砂铂的普查勘探则与此不同,需要鉴  相似文献   

17.
董国臣  李景朝  文辉  冯济舟  王季顺  张雄 《地质通报》2014,33(12):1861-1868
通过全国资源潜力评价,结合各省自然重砂资料和全国重砂资料汇总成果,对85个常见自然重砂矿物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自然重砂矿物复杂多样,重砂矿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造山带中自然重砂矿物产出数量相对较多且密度较大,而稳定地区重砂矿物相对较少。不同的自然重砂矿物及其组合具有明显的找矿信息,单矿物自然重砂可能来源于相对单一的矿石或岩石,其异常范围表明与其相关的矿产可能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矿物组合常显示出有关矿床的成因信息。自然重砂矿物与源区岩石或矿石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对指导矿产勘查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重砂异常在云南西邑铅锌矿找矿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聂飞  范文玉  刘书生  王霞  崔子良  朱华平 《地质通报》2014,33(12):2019-2022
自然重砂测量是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取自然重砂异常中的矿化信息与区域地质、成矿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揭示区域成矿规律和预测潜在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云南西邑铅锌矿床是全国资源潜力评价中,通过自然重砂异常并结合其他找矿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成功案例。报道了西邑铅锌矿床自然重砂异常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矿床有关自然重砂异常特征及其在西邑铅锌矿找矿突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重砂爆裂普查法是一种新的矿物学普查找矿方法。我所对其进行了可行性试验和开发性应用研究,先后填制了1/1万、1/5万重砂轻组分爆裂活度异常分布图,分别圈出潜在矿化异常区段,缩小了找矿靶区,提供了找矿信息。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外国文献的资料可以确定,目前普查含金刚石的角砾云母橄榄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法——研究淘洗后的矿中的矿物,即重砂取样方法。 2.间接法——研究区域地质,特别是地质构造,寻找基性岩岩墙。 3.物探法。 4.放射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