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作为“数字地球”的子系统-“数字城市”的建设,各地已逐步在实施当中,空间基础数据是构建“数字城市”的基本数据,本文结果“数字厦门”测绘工程,详细阐述了用于构建“数字厦门”的空间基础数据的获取,处理及入库的技术路线,扼要说明了空间基础数据编码体系,并简要介绍了CyberCity和“数字厦门”的应用,将为全面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就4S技术在“数字黄河”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对4S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作了探讨。通过分析认为,4S及其集成技术是“数字黄河”的神经网络,是建设“数字黄河”工程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3.
论"数字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数字校园”作为“数字城市”的一个缩影,具有“数字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其建设工作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数字校园”系统的结构设计,并利用Visual C 和地理信息控件MapX实现了“数字校园”系统中的地理信息基本功能子系统。  相似文献   

4.
“数字佳木斯”建设是佳木斯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是“数字中国”在佳木斯市的具体实现。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现阶段“数字地球”技术的最新成果及发展方向,提出了“数字佳木斯”建设的总体框架,并提出了未来几年内“数字佳木斯”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5.
张淑玲 《测绘通报》2019,(9):112-114
“数字衡阳”市县一体化大数据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项目,实现了市县地理信息一体化管理、共享和协同服务,制定了完整的市县一体化标准体系,创新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和管理机制,创建了基于标准体系的“一键成图”技术。大幅提升了地理信息共享应用的效益,降低了县级地理信息应用技术门槛,为全国其他地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经验。今后将进一步实现数据成果在各行各业的快速应用,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对未来空间对抗的需求和测绘保障范围的拓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空间”的构想和实施空间测绘(深空测绘)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数字空间”的内涵和建立“数字空间”的技术与服务体系。“数字空间”建设应作为天空地一体数字化战场的核心内容,并为空间环境的认知与利用、控制空间以及空间目标的探测、识别、分类等技术手段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7.
2月23日至25日,江苏省测绘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数字江共”建设,“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数字江苏地理空间框架。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详细地分析了数字农业的建设内容(即农业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数字农业的总体框架。认为数字农业的建设应该在“数字福建”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即农业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必须采用“数字福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共享,而农业信息系统是基于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的一个行业应用系统,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统一的接口规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数字苏州”建设方案和最近几项信息化工程建设实践进行分析,提出了5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得出了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0.
对“数字社区”建设的相关环节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就“数字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对象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数字社区”的5类应用对象。从地理信息技术角度和应用的空间位置角度出发,对社区信息资源进行了分类,对社区信息资源的调查、管理,以及“数字社区”应用系统的架构提出了技术要求。对“数字社区”具体的服务功能做了分析。为基于GIS的“数字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与“数字中国”技术体系架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Google Earth的四大特点,及为地球科学研究、"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启迪,提出了数字地球平台(DEP)的概念,并针对"数字中国"的建设,提出了建立"数字中国"的数据交换标准(DCML),提出了全新的以地学信息浏览器/空间信息服务器(G/S)结构为主的下一代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技术体系架构,进一步对"数字中国"技术体系架构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论述,对"数字中国"建设和应用服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Digital Earth concept as originally proposed by former US Vice president Al Gore is now well established and widely adopted internationally. Similarly, many researchers world-wide are studying the causes, effects and impacts of Global Change. The authors commence by describing a five-step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arth technologies. This is followed by a detailed account of Digital Ear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 in China. The authors then pres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Global Change studies carried out in China, based on the Digital Earth approach. These research results are based on a classification of global change regions. This covers the following global change situations:

Forest and grassland fires in Northern China, temperate region desertification and dust storms, underground coal fires, deforesta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sation of wetlands, Avian Influenza and the spread of diseases, Tibet Plateau uplift and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region, and sea-level ris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 does not behave in a way easily understood by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ary approach. Although man is clearly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certain Global Change aspects, such as underground coal fires, desertification, land use changes etc., many of the aspects of Global Change are naturally occurring phenomena which have been changing over centuries,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no matter what actions we undertake to reverse these processes. Hence, in their conclusions,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the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Digital Earth modelling and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co-operate closer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inherent in the current ‘conventional’ scientific approach, where scientists have very much stayed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scientific boundaries. Suc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will enable us to build the next level of 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 required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naturally occurr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as well as that of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与数字城市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根据从事"数字城市"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实践,提出"数字城市"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信息系统体系,"数字城市"建设应以电子政务作为最佳切入点,"数字城市"建设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文章分析了"数字城市"与现代服务业的一致性,指出了"数字城市"建设目前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数字景观模型(DLM,Digital Landscape Model)和数字制图模型(DCM,Digital Cartographic Model)是GIS和地图学中的重要数据模型,二者的混合模型一直是地理信息行业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DLM与DCM的区别,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阐述了地理信息与地图一体化模型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煊辉 《四川测绘》2009,32(1):30-31,45
航空像片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生产过程包括许多中间重要的环节,其间的每个环节都决定着航空像片数字正射影像产品的最终质量。本文结合实际生产状况和长期的生产经验,论述了1:5万航空像片数字正射影像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GPS辅助数字摄影测量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数码相机在航空摄影测量中的应用,没有了传统胶片的冲洗等后处理过程,拍摄完毕马上就能对拍摄的影像质量以及拍摄有无漏洞进行检查,这就使得航摄作业快速、灵活、方便。GPS与数码相机结合应用于摄影测量将极大地减少航摄地面控制测量的工作量,这必将大力促进数码相机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遥感数字影像测绘系统ReSDISAMS(Remote-SensingDigital Image Surveying Anhd MappingSys-tem)的功能与特性,ReSDISAMS由微机图形工作站,立体观测装置和专业功能应用软件等组成。专业功能应用软件包括;数字空中三角测量(AT)、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单像测图(MP),数字立体测图(SP),数字正射影像(OP)、三维地形可视化(3D),数字航天影像测图(SAT)、数字城市(CityView)以及成果编辑输出(EOS)等。它是空间地理信息采集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以数字摄影测量在"数字哈尔滨"建设中的综合利用为例,探讨了数字摄影测量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字矿山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是数字矿山的核心,这些数据的精确与否将关系到矿山的安全生产、合理决策等方面的问题。数字矿山的数据来源广泛,数据极其复杂,因此,采用空间数据仓库技术来处理矿山数据是必要的。本文在分析矿山数据内容、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数字矿山数据的组织,针对矿山数据源、数据入库、数据动态性及数据处理引起的不确定性问题作了分析,并归纳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