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在不同地区其勘探成果和油藏规模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分析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油藏的油源、成藏期古物性特征、毛细管力、浮力和过剩压力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过剩压力远大于毛细管力、源储压差能够克服相应储层的毛细管力从而运移成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姬塬、陇东和陕北三个地区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特征、物性及运移通道的特征,构建了三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具体表现为,姬塬地区的双向排烃、复合成藏模式:即长7段优质烃源岩异常发育,生烃增压作用强烈,使得生成的烃类流体在过剩压力的驱动下向上覆的长6-长4+5地层和下伏的长8地层中双向排烃,在多层系富集成藏;陇东地区的上生下储、下部成藏模式:长7烃源岩发育,存在较高过剩压力,下伏的长8油层组储层物性明显的要优于上覆的长6油层组储层物性,利于烃类大规模向下运移,在长8聚集成藏;陕北地区的侧向运移、上部成藏模式:长7段烃源岩在该区不发育,且上覆长6储层物性远优于下伏长8储层物性,烃类优先在长6成藏,长8油藏规模有限。这三种成藏模式代表了以长7为主要烃源岩的油藏的主要成藏机理,三者在油气分布规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与成藏过程复杂。为深化对这种复杂性的认识,以给区域油气勘探和基础石油 地质研究提供参考信息,针对区域构造上存在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不同区段油气成藏的特 征及其差异,包括烃源、储层、圈闭、输导、保存、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区段的油气藏分布层位和成藏 特征均不同,展示出油气成藏的差异性。其中,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是二叠系(包括侏罗系)的油气聚集于侏罗系储层中, 成藏主控因素是圈闭、保存条件和储层;中段山前冲断带主要是侏罗系和二叠系(包括白垩系)的油气聚集于古近系和白 垩系储层中,成藏主控因素是烃源岩、油源断裂和储层;西段四棵树凹陷地区主要是侏罗系(包括古近系)的油气聚集于 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储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是运移通道和储层条件。  相似文献   

3.
沈扬  贾东  赵宏亮  韩祥磊 《地质通报》2010,29(4):581-588
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远源成藏,新近系油气藏和油气显示基本都在一套厚砂层和其上的薄砂层中,厚砂层和薄砂层之间存在密切的油源联系。针对这一成藏现象,利用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化验证据、成藏特征等手段,系统研究车排子的成藏体系。结果表明,车排子轻质油源岩为侏罗系,主要来自昌吉凹陷西部,油气运移指向为东南到西北方向。区域构造运动形成的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和红车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得油气能从深部生烃区向浅层凸起区长距离运移。沙湾组一段区域展布的厚砂层高效的横向输导作用是车排子凸起油气规模富集的关键,喜马拉雅期小断层的纵向沟通促成了沙湾组二段薄砂岩性体的最终成藏。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红车断裂-沙湾组一段厚砂层的紧密接触、良好匹配构成了复式、高效的输导格架。通过成藏体系研究,归纳总结了车排子地区的成藏模式,并提出沙湾组二段岩性油气藏和一段上倾尖灭或超覆油气藏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常甜甜 《地质与勘探》2022,58(4):905-916
近年来,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的油气勘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对于哈日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相关研究甚少,已不能满足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本研究基于钻录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分析哈日凹陷油气成藏的烃源岩、储层、圈闭等条件,总结油气成藏条件配置关系,以期为哈日凹陷的后续油气勘探及地质研究提供依据。哈日凹陷主要发育三套烃源岩,其中银根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极高,成熟度较低,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巴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高成熟,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巴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熟-高成熟,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储层类型为砂(砾)岩常规储层、碳酸质泥岩非常规储层和火山岩储层,且均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其中砂、砾岩储层和灰质泥岩储层物性最好,白云岩储层和火成岩储层次之,目前主力油藏主要集中在砂、砾岩储层和灰质泥岩储层这两种类型中。哈日凹陷主要发育两套岩性圈闭,即巴一段砂岩岩性圈闭和巴二段泥岩岩性圈闭,形成了源内(准)连续成藏模式和近源不连续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冀东探区潜山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冀东地区发育有多个潜山,潜山地层由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及太古界-下元古界结晶基底组成,潜山发育有侏罗系、奥陶系、寒武系和太古界花岗岩四大套储层,以及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上第三系馆陶组、白垩系泥岩、侏罗系煤系地层,寒武系徐庄组、毛庄组、馒头组泥页岩盖层,且储盖组合良好,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是油源,并以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最佳;总结了潜山的新生古储型成藏组合和单侧-它源-侧向-潜山成藏模式,认为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深大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到潜山有利部位的多个目的层中聚集成藏;潜山油藏的分布规律是沿富油凹陷周边潜山的大断裂和不整合面发育带分布,在油源断层的交汇处附近富集.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得以形成主要缘于三大有利基础条件:前陆碱湖优质高效烃源岩、立体输导体系、三类规模有效储层与储盖组合,由此造就油气在充足的烃源条件下,沿立体的输导体系,被三套区域性盖层有效封盖,向着三类规模有效储层,在有利圈闭中运聚成藏,因此油气富集规律可归纳为"源-输控烃、储-盖控藏"。相应,按目的层和圈闭类型形成了三大有利油气成藏领域,由浅至深依次为三叠系下统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群、二叠系下统风城组致密油、石炭系—下二叠统大构造油气藏群。玛湖凹陷大油(气)区的勘探突破缘于勘探理念创新,具有巨大勘探潜力和基础科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四棵树凹陷主要分布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部分为Ⅱ2型,生烃潜力较高;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明显偏差,生烃潜力较低;西山窑组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但由于受西山窑组沉积末期构造抬升导致地层剥蚀的影响,烃源岩厚度较小,总体上生烃条件较差;白垩系烃源岩在四棵树凹陷最大厚度可达300 m,处于低熟阶段,生烃潜力较小;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好,但成熟度偏低,生烃条件较差。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处于主要生油阶段;白垩系烃源岩已达到生烃门限,处于低熟—中等成熟阶段;古近系烃源岩成熟度偏低,目前仍处于未熟到低熟阶段。油源对比表明,四棵树凹陷北部斜坡及车排子凸起带原油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及沙湾凹陷侏罗系烃源灶,后期受到白垩系低熟油源灶的侵染,古近系烃源岩的油源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8.
刘春  陈世加  赵继龙  苏洲  陈戈  刘学彦  高乔 《地质学报》2020,94(11):3488-3502
库车南部斜坡中—新生界属于库车陆相油气系统,油气主要来源于库车坳陷的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本文利用色谱、色谱- 质谱及碳同位素分析手段, 对库车南部斜坡带已发现的白垩系和古近系油气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明确油气来源基础上,根据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运移输导路径,优选油气地球化学运移参数示踪油气运移充注路径。研究表明:库车南斜坡中—新生界原油呈现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低含硫及高含蜡的陆相原油特征。原油总体以藻类和水生浮游生物母源为主,反映生烃母质弱还原- 弱氧化的沉积环境,体现混合型干酪根母源特征,其中白垩系原油母源以湖相水生生物为主,主要来自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古近系原油除了三叠系湖相烃源岩的贡献外,伴随有以陆生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天然气具有中等甲烷含量、重烃含量高、氮气含量高和无硫化氢的特点,白垩系天然气主要是三叠系湖相原油伴生油型气;古近系天然气主体属于煤成气,主要来源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部分混有早期三叠系湖相烃源岩的原油伴生油型气。区内中—新生界发育由砂体、不整合、断裂构成的复杂油气输导体系,三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大量原油主要是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或下伏连接砂体运移到白垩系下部的圈闭中,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天然气主要是沿古近系底部不整合面及下伏巨厚砂体运移到古近系底砂岩段圈闭中。综合油气藿烷参数Tm/(Ts+Tm)、重排藿烷参数C30DH/C30H、甲基二苯并噻吩(MDBT)参数4- /1- 甲基二苯并噻吩、C1/C2值、iC4/nC4值、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组成,认为库车南部斜坡带存在却勒到玉东构造带由北向南和英买力、红旗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方向的2个主运移充注路径和却勒到羊塔克构造带由西向东的1个次级充注运移路径,下一步油气勘探应针对不同的油气运移路径方向,优先选择主运移通道上的岩性尖灭砂体实施部署。  相似文献   

9.
四道沟低产油气藏是目前在哈密坳陷内钻探众多构造圈闭后所发现的唯一油气藏,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分析表明,四道沟构造存在二期油气运移与聚集,第一期形成类似哈2井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沥青,它来自三堡凹陷源岩生成的油气;第二期为四道沟构造上哈2、哈3井储层近源捕获的油气。三堡凹陷源岩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以后曾有较大规模的测量 气生成与运移,油气运移路线主要是向东或东北方向。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早期油藏被破坏,后期油气源供给不足是四道沟构造上哈2、哈3井油气低产的主要原因,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三堡生油凹陷,以寻找未遭破坏的早期油气藏为勘探方向,以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附近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罪状闭和三叠纪古构造圈闭及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歧口凹陷在经历了复杂的基底断裂改造后形成了大量的潜山构造,而大港探区历年的潜山勘探均以高位序潜山为主,埋深较大的中、低位序潜山由于上覆巨厚的中生界和古生界,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但勘探成效却十分显著,部分潜山井获高产。以歧口凹陷埕海潜山为例开展了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该区油气源充足,供烃条件优越,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构造圈闭数量多,且形成时间与排烃期有效匹配,断层与不整合面构成良好的油气输导系统,表明歧口凹陷石炭系-二叠系覆盖区中、低位序潜山成藏条件十分有利。基于该区成藏条件和勘探实践分析,进一步总结出潜山多期构造活动背景、缝洞型储层发育程度以及烃源岩条件是埕海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直接影响潜山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原油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环坳陷南段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跨西缘冲断带和天环坳陷两个构造单元,地质条件复杂。近年来针对该区侏罗系低幅度构造岩性油藏的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钻遇多口工业高产油流,但目前对侏罗系油气的来源问题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制约了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应用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和手段,对侏罗系原油与三叠系延长组长4+5段、长6段和长7段3套烃源岩从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侏罗系油气成藏特征,探讨了侏罗系原油的油源。结果表明: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原油和长6段、长7段烃源岩在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等方面具有相近似的特征,二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区域性不整合面、裂缝成为沟通侏罗系储层与长6段、长7段油源的运移通道;侏罗系原油主要来源于长6段和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原油成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的油气勘探与石油地质研究长期以来以二叠系和侏罗系含油气系统为主。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之上,从烃源岩、油源和油气运聚三方面,首次比较系统地剖析了本区的白垩系原油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烃源岩的生烃和油气聚集中心位于玛纳斯—呼图壁一带,烃源层系最大厚度可超过250 m,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在古近纪末进入成熟排烃阶段,是本区不可忽视的一套重要烃源岩。白垩系原油纵向上主要聚集于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到白垩系吐谷鲁群储层流体系统,可能存在三期油气运聚,第一期在早更新世晚期,以流体系统内部的白垩系原油运聚成藏为主,第二期是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白垩系原油,以及成熟度相对较低的古近系原油在此流体系统内部发生混合,第三期在晚更新世末期,以油气(并以侏罗系天然气为主)在垂向上沿断层的调整为特征,最终形成了复杂的多源、多层系油气分布态势。综合认为,需要充分重视白垩系原油在本区的勘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车排子隆起毗邻昌吉凹陷和四棵树凹陷,油源丰富,构造条件良好,具备比较有利的油气聚集条件。近年来已在车排子隆起的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分析了车排子隆起西南部原油(或油砂抽提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油源作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两类地球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别的原油。第一类原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并存在二次充注现象,推测早期充注原油来自昌吉凹陷二叠系,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后期混入了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第二类原油具有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与白垩系湖相泥质烃源岩混源的特点,这类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姥植比等均表现出煤成油的特征,但甾、萜烷烃类化合物组成与白垩系烃源岩接近,推测是由于侏罗系煤成油在向上运移成藏过程中,受到成熟度相对较低、生物标志物相对丰富的白垩系烃源岩的浸析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4.
通过烃源岩条件、储层特征与原油类型分布及其来源、源-储配置关系的系统分析,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上、下段致密油系统的自生自储与层控成藏特征。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咸水湖相沉积中的不同岩性均有不同含量的原始有机质,其中的泥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最高,为主力烃源岩,母质类型具倾油特征,处于生油阶段。位于烃源岩层系内的砂岩类与碳酸盐岩类储集层主要为低孔低渗-致密背景,含油性与物性差异存在密切关系。源-储配置表现为互层和泥包砂特征,具有源、储邻近叠置分布的致密油聚集条件。芦草沟组上、下段的原油物性与地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主要来自邻近层段烃源岩。综合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内芦草沟组具有就近运移、自生自储的层控致密油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近年来发现的勘探开发新层系,勘探实践证实其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本文以盆地中南部志丹县吴堡地区为例,对该区长8油藏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藏油源主要来自于上覆长73烃源岩、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储层组合配置;主成藏期运移动力主要为生烃增压等形成的异常高压,油气充注到长8致密储层后主要以近距离垂向和侧向运移为主;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形成成岩遮挡型准连续型油气聚集。长8油藏平面及层位分布主要受控于有效烃源岩展布、储层质量和有效盖层的控制,多种地质因素共同形成现今长8油藏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武云亭地区烃源岩、储层、圈闭等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的总结,系统分析油气特征及来源、压力分布与断层封闭、油气充注历史及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建立武云亭凝析气田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武云亭洼广泛分布的煤系烃源岩和宁波27主洼烃源岩生烃能力强、断层和砂岩尖灭耦合形成大型构造- 岩性复合圈闭、三角洲沉积优质储集体发育、有利的断- 砂配置、盖层质量好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武云亭凝析气田形成的基础。武云亭油气田平湖组中下部成藏组合具有“武云亭洼煤系源岩供烃、源内持续弱超压充注”成藏特征;中上部成藏组合具有“武云亭洼和宁波27洼双源供烃、侧向持续强充注”成藏特征,早期双向来源原油与晚期大规模侧向来源高熟气混合形成凝析气藏。武云亭油气田总体上具有“早期油晚期气,多期成藏,连续充注”的特征,建立“多源持续强充注- 断砂联控”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新明 《新疆地质》2006,24(4):429-433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四棵树凹陷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3个发展演化阶段.凹陷内发育侏罗系煤系地层和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暗色泥岩二套烃源岩层,其中侏罗系是主力烃源岩;新近系塔西河组、沙湾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及侏罗系头屯河组砂岩、砂砾岩储集层为主要勘探目的层;新近系塔西河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白垩系吐谷鲁群、侏罗系三工河组泥岩为区域性盖层;主力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Ro=0.6%)约在5 000 m左右,生烃高峰和排烃高峰期在喜马拉雅期,与凹陷内圈闭的形成期相匹配.该凹陷艾卡构造带东部、托斯台构造群及北天山推覆体之下隐伏背斜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噶尔盆地北部乌伦古坳陷地层主要由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组成.研究区分别在三叠系、侏罗系、石炭系发育3套烃源岩.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侏罗系碎屑岩储层为本区主要勘探目的层,白垩系和三叠系发育的厚层泥岩为本区两套区域性盖层.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于侏罗系末期开始排烃,石炭系烃源岩于三叠纪末进入生烃门限.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构成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边缘深大断裂带附近及石炭系不整合面附近,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清水营组石膏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包裹体,而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对认识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拓展盆地油气勘探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等手段对清水营组石膏中油气包裹体的发育特征和组成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油源对比,分析油气包裹体中油气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清水营组结晶状石膏中油气包裹体中原油来源于清水营组烃源岩;纤维状石膏脉中油气包裹体原油来源于白垩系马东山组烃源岩.六盘山盆地清水营组泥岩具有生烃潜力,是盆地潜在的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沿着断裂等输导体系向上覆地层运移,并在新生界聚集,沟通白垩系烃源岩断层附近的新生界圈闭是六盘山盆地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20.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主要发育两套烃源岩,分别为哈尔加乌组上段和哈尔加乌组下段,油气藏形成的源控作用十分明显。通过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的分析以及油源对比,发现不同类型原油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受控于对应源岩的分布范围。分析表明,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优质烃源岩、强充注油源断裂和有利火山岩相带的合理配置。根据烃源岩与储层的配置关系,石炭系油气藏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为风化壳型成藏模式,油气聚集在石炭系火山岩顶部受风化淋漓作用改造的优质储层中,其中的油气来自下部烃源岩,运移通道为与烃源岩相沟通的油源断裂;另一种模式为内幕型成藏模式,储层为流体溶蚀改造的储层,其中聚集的油气来自邻近火山喷发间歇期沉积的炭质泥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