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在叙述 "银厂坡-石门冲断褶皱带"断裂展布样式、构造组合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区内构造控矿特征,指出不同级次断裂控制了矿带、矿床及矿体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把"银厂坡-石门冲断褶皱带"分为6个断裂带(矿带),10个构造复杂区(找矿靶区),初步认为"构造化学找矿方法"是区内行之有效的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兰庄铁矿属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以往的工作证实,矿体受倒转向斜构造控制,向斜走向30°,轴面倾向NW,倾角70°~80°;向斜的NE端翘起,倾伏方向SW,倾角18°。近几年,为探测深部矿体赋存情况,投入了地、物研究工作,并进行钻探验证。各项工作表明沙河山矿段深部赋存隐伏矿体,控矿构造形态与先前的认识相比略有变化。综合新获得信息和前人成果,对该区控矿构造进行再认识,初步认为沙河山段矿体受叠加倒转向斜控制,隐伏矿体与浅部矿体间的关系可用"同一矿层叠加两期褶皱作用"来解释。基本褶皱形态——倒转向斜的转折端位置应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向西偏移,向斜深部转折端矿体与原来认识相比增厚。若此控矿构造新认识经探矿工程证实,预期将为矿山增加资源量约3 000×104 t。  相似文献   

3.
红牛—红山铜矿区位于义敦岛弧南段之格咱压性弧,矿床类型为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为大型。通过系统开展矿区构造地质调查,构建矿区"源-运-储-破"构造体系,结果表明,矿区构造格架为沉积构造、侵入构造、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等构造系统叠加复合而成。沉积构造系统为主要成矿前赋矿构造,侵入构造系统为成矿前或成矿期导矿、赋矿构造,褶皱构造系统及断裂构造系统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断裂构造同时具有压扭性、张扭性及平移断裂等多性质叠加特征,主要呈NW—NNW向展布。成矿前红牛向斜对矿区成矿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矿体均产于红牛向斜中,同时成矿前红山断裂及次级断裂具导矿、配矿、赋矿作用,控制矿区成矿地质体的产出形态及范围,决定成矿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成矿期节理裂隙系统丰富了矿区成矿容矿空间,而成矿后断裂及次级小褶皱对矿区矿体进行破坏和改造,形成现今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矿床地质入手,分析了铁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认为区内铁矿床受地层、褶皱构造和同生断裂构造、岩相古地理等因素制约.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因素控制了整个矿带的晨布和矿床的分布,褶皱构造和同生断裂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和规模.锆石LA-ICP- MS U-Pb同位素测年及矿石和围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5.
张庸 《铀矿地质》1994,10(2):87-92
本文根据主干断裂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和剖面上的组合形式,阐述了主干断裂与成矿的关系,即:不同级别的断裂构造,分别控制了矿田、矿床和矿体的空间展布,区域的断裂拐弯构造控制了矿田;局部的断裂拐弯构造控制了矿床;不同型式的构造组合控制了矿体。断裂构造的物质成分简单与否,对成矿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当断裂构造的物质成分复杂时,对成矿有利,反之则不利。  相似文献   

6.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构造控矿型式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锡矿山铅锌矿受含矿岩系主褶皱和韧性剪切带的双重控制。矿体主要形成于主褶皱转折端厚层大理岩与含碳石英片岩间的构造虚脱及转折端附近。后期韧性剪切带内强弱不同的构造置换型式,是导致Ⅰ、Ⅱ、Ⅲ矿带矿体规模和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矿体最终规模和形态,不但取决于主褶皱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展布形式,也取决于韧性切剪带对其叠加和改造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江西城门山矿区侵位动力褶皱与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启全 《江西地质》1998,12(2):123-128
本文阐述了侵位动力褶皱与岩体和区域性褶断构造的时空关系和侵位动力褶皱的平剖面及三维空间的形态、分布、变化特征及主要判别标志;探讨了侵位动力褶皱形成的温压环境与形成条件;论述了侵位动力褶皱对矿区不同类型矿体的产状、形态、空间展布及矿液富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湖南宝山多金属矿田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宝山多金属矿田由四个大型矿床组成。主要控矿条件包括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矿床的空间分布范围、规模与构造有关。褶皱与断裂的组合构造体系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定位,构造型式及其构造作用方式控制了矿体的产状与形态。  相似文献   

9.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不同等级体制的构造分别控制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区域、矿化集中区以及矿床和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在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带内,造山型金矿大多产于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旁侧(即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一级控制构造)。发育在上述深断裂旁侧的大型剪切带,控制了矿化集中区或矿田范围内金化探异常和造山型金矿床的分布和产出,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二级控制构造。上述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是造山型金矿床的第三级控矿构造,它们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出,滩间山、大场金矿床是褶皱控矿的良好例证,而五龙沟金矿床则是与剪切带伴生的断裂-裂隙系统控矿的典型实例。相比之下,受控于褶皱的金矿床中矿体规模较大、空间上变化较小。上述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和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主要是区域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它们具有大致相同或互相联系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特征,后者通常是前者的派生、低序次构造。因此,这3个不同级别的构造,构成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0.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地壳浅部成矿流体活动的构造控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查明铜陵矿集区在燕山期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构造的导流-一控矿作用,作者完成了3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别模拟了中-深层次断裂系统、浅表部褶皱.断裂系统与中部褶皱系统的应力性质与应变景观;依次分析了不同方向、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控矿断裂及褶皱的导流作用,讨论了特定构造部位多种构造形迹复合而成的三维控流系统对流体运输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区域地壳浅部的中-深层次,褶皱作用较弱,主要由盖层岩系断裂系统及基底断裂共同组成导流断裂系统,为成矿流体的浅部运输提供了通道;在中-浅层次,褶皱作用较强。褶皱及其相伴生的断裂系统为流体提供了就位空间。  相似文献   

11.
黔东松桃地区桃子坪锰矿逆冲叠瓦状构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东松桃地区位于慈利—保靖断裂与鹤峰—龙山断裂的夹持区域内。区内褶皱与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发育有NNE-SSW向断裂、线状褶皱,NE-SW向断裂、褶皱以及NW-SE向小型断裂、短轴褶皱。区内桃子坪锰矿床发育了逆冲叠瓦状构造,本文对其特征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推测其发育于燕山期,并简要讨论了其对于锰矿体的影响作用,有利的一面如断层上盘变浅,意味着含锰岩系(锰矿体)的深度变浅,钻探深度也会变浅;不利的一面如含锰岩系(锰矿体)连续性被破坏。  相似文献   

12.
滇东北乐红铅锌矿床构造成生发展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红矿床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分布于川-滇-黔接壤区滇东北矿集区的大型铅锌矿床之一,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控制。通过对矿区断裂、褶皱构造的系统解析,将断裂构造岩分为碎粒岩、碎斑岩、碎裂岩及构造角砾岩4类。通过不同方向断裂、褶皱构造筛分,反映矿区内存在4种构造组合,代表5期构造体系,分别对应于加里东期-前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期。在此基础上,通过矿区褶皱和断裂控矿特征分析,认为NE向巧家-莲峰斜冲走滑断裂、乐马厂斜冲走滑断裂控制乐红矿区所在的巧家-金阳-永善构造带,NW向乐红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是该矿床的导矿构造;乐红断裂和配套次级褶皱(包包上向斜和金家沟背斜)是矿床的配矿构造;构造活动引起的次级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带及拖曳褶皱中层间断裂带是矿床的容矿构造。最终建立了乐红铅锌矿床构造控矿模式,为该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黔西北矿集区铅锌找矿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矿床普查方法所面临的一项迫切而复杂的任务,就是发现隐伏矿和盲矿体。在已开发矿区,在所有的找矿技术手段中,岩芯深钻所起作用最大。然而,对手查明那些赋有于地表火山作用所形成的构造-建造组合中的多数热液矿床(其中包括稀有金属矿床,例如钼矿)来说,这类工程奏效甚微。这些矿床的矿体以其边界范围小(与所布置的普查钻探网相比)和形态奇特为特征。对于不同的找矿阶段,用通常规格的钻探网截切这类矿体的概率是很小的。  相似文献   

14.
寨上金矿床属于断裂与褶皱联合控矿。矿区先后经历了区域变形作用、宽缓褶皱变形期、共轴紧闭挤压变形期、韧—脆性非共轴挤压变形期、晚期脆性变形期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构造与成矿关系不大,属控岩构造,是后两期成矿构造发育的前提。第四阶段是构造热液成矿阶段(控矿构造),最后阶段形成的构造,对矿体起错断破坏和富集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冀北北岔沟门银多金属矿田的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本文中总结了北岔沟门银多金属矿田的断裂构造特征.矿田内的断裂构造可分为成矿前断裂、成矿期断裂及成矿后断裂,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铸就了复杂的构造环境,不同期次的断裂对矿体的形成、改造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矿体主要赋存于D7-D5-D8及D2-D4-D8两个断裂构造活跃带内.成矿期断裂构造具有多个方向、多期多阶段、等距性等特点,形成了矿田内由高温到低温的不同矿种的矿床组合,组成了矿田内的矿化网络,具有低阻高极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山东焦家金矿床深部成矿预测与找矿效果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焦家金矿床是著名的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通过物化探研究,对深部成矿远景进行预测并布置了钻探工程,大致查明了矿床深部破碎蚀变带地质特征及含矿性;基本探明了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赋存部位,矿石的类型和结构构造等特征,并合理地圈定了矿体,以深部原生晕建立了深部化探异常模式,指出了深部矿体矿头和近矿指示元素组合特点,从而为深部是否继续开展普查提供了依据。通过钻探工程验证,矿体及构造带的位置与物探结果比较吻合,说明本区物探方法寻找隐伏矿体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内蒙狼山地区的控矿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山地区中元古代沉积了一套具拉张型过渡壳性质的岩石建造,并混有含矿火山喷发物质。中元古代晚期褶皱回返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断裂作用和褶皱变形。在狼山南东缘,顺层滑动断裂和逆冲推覆构造导致了热液蚀变和混合岩化,促使成矿元素迁移到裂隙发育、有利交代作用的白云石大理岩中富集成矿。狼山北西侧,则由于强烈的褶皱叠加作用,促使矿层在褶皱转折端等有利部位加厚,形成厚大工业矿体。从而提出了东升庙型的断裂控矿模式和霍各乞型褶皱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区域地质构造,矿区构造特征分析,论述了云南白秧坪多金属成矿东矿带,西矿带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控矿作用,并探讨了区域构造导矿与成矿及其对成矿带的控制作用,小型褶皱及推覆构造对矿床的控制作用,次级断裂对矿体的控制作用,构造环境下岩石的屏蔽与容矿作用和构造环境中碳质水源及其成矿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祁漫塔格矿带虎头崖矿田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虎头崖矿田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成矿亚带和整装勘查区内。笔者在矿田构造调研和室内多元信息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矿田构造角度探讨了该区矽卡岩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矿田内主要的构造特征进行总结,认为区内构造活动演化具有多期性,从华力西期—燕山期至少有5次构造运动。对矿田内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对成岩成矿的影响及控制作用作了详细分析,并初步分析了区内各级构造对成矿的控制和影响。认为:①近东西向断裂、褶皱和北东东向及北西西向断裂,为主要的控矿(布矿)构造,属成矿期构造,控制了各个矿床的空间分布;②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次级断裂以及接触带构造,属成矿期的容矿(储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分布;③在矿田内近南北向断裂对岩石和矿体产生了改造作用,认为是成矿后构造;④自印支期以来,主要有两阶段的成矿作用,主要为矽卡岩矿床;⑤找矿构造标志:矿体受侵入岩接触带和近东西向及北东东向构造控制明显,在断裂构造复合部位、不同岩性接触部位,均是成矿有利部位。这些认识将进一步指导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部署工作。  相似文献   

20.
锡铁山矿床是中国西部的超大型铅锌矿产地之一,产于柴北缘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大理岩和片岩之中,是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有关的矿床。很多学者已经从地球化学、岩石学、同位素测年等对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矿床成因等开展了研究,但对于锡铁山矿区构造控矿特征一直存在争议,普遍认为褶皱构造对矿区的控矿作用明显。文章主要以详实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分析了矿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对矿(床)体的控制作用,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通过详实的野外实测和综合对比分析表明,锡铁山矿区总体上为单斜层,不发育大型的褶皱构造,但是层内褶皱发育,包括A型褶皱和B型褶皱。发育在滩间山群a段内的A型褶皱,其褶皱枢纽与拉伸线理倾向南东,与矿区矿体的总体倾伏方向一致;而在滩间山群d段内的A型褶皱,其枢纽倾向北西;矿区内发育了多条北西西走向的大型断裂,其编号为F1—F6;分析表明,F1断层发育在早期塑性变形基础之上,晚期叠加了叠瓦逆冲推覆作用,造成了矿体及赋矿围岩的局部倒转;F2断裂大规模的左行走滑-逆冲作用导致了矿区滩间山群不同岩性段地质体的拼合接触,造成了矿区部分含矿地质体的缺失;野外填图揭示出,左行走滑的F3断裂从北西往南东,走向从330°逐渐转变为290°方向,并在南东侧末端,发育了一系列分支的左行走滑-正断层,组成"马尾状"构造,截切了矿体与围岩,并发生了横向错移。以此构造控矿特征为基础,结合矿床成因分析,进一步分析了锡铁山矿区深部的找矿方向,认为矿区南东侧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空间;并以07号勘探线为例,根据F3及其分支断层的错移情况,分析了矿体可能被错移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