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合2005年6月25日祁连山东部1次高炮消雹试验,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时空分辨率资料,从消雹前后雷达回波外形特征、垂直最大回波强度、回波顶高、雹云内部水平风场、垂直结构、最大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变化以及地面降水实况等方面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高炮消雹抑制雹云的发展主要存在2方面作用:一是AgI在爆炸点附近快速四周散播,并与周围冻滴快速碰并而减少冻滴的平均质量和直径,二是炮弹爆炸动力抑制爆炸点下方附近上升气流的发展;(2)高炮消雹在有效抑制冰雹云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地面降水的产生,起到人工增雨的效果,对此次消雹过程而言,假设空中液态水以雨滴形式全部降到地面,消雹后地面降水将增加4.69%。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25日16时至17时30分,我站测得一次完整的龙卷冰雹天气过程。图像甲、乙为龙卷冰雹云的平高显回波图。此龙卷云的特征是块状大,强度强、移速快、受3000米的偏西风引导,生命史短,影响范围小。平 均移速为60公里,最大移速为70公里;龙卷及地面宽约一公里,长一百公里;下的冰雹粒直径3—4公分,最大达鸡蛋、拳头大。事后地区气象局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调查、总结,取得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夏军  徐太安 《山东气象》2000,20(2):45-46
分析1998年4月23日潍坊地区一次高炮消雹作业过程雷达回波跟踪观测资料表明,高炮消雹作业的效果是显著的,作业前后,回波在强度、高度和强回波高度上都有明显变化,有效地扼制了雹云的发展,化雹为雨,起到了防灾减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次高炮消雹作业过程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 1 998年 4月 2 3日潍坊地区一次高炮消雹作业过程雷达回波跟踪观测资料表明 ,高炮消雹作业的效果是显著的。作业前后 ,回波在强度、高度和强回波高度上都有明显变化 ,有效地扼制了雹云的发展 ,化雹为雨 ,起到了防灾减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炮人工增雨(消雹)作业参数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郧西县17个高炮人工增雨(消雹)作业点1979-2001年的统计报表资料,统计分析了人工增雨(消雹)作业时的云状、云量、云向,作业时间、耗弹量等参数。结果表明:积雨云最适合于高炮人工增雨(消雹)作业,云量以2-4成(较为开阔的作业点云量为3-6成)为宜,在5-9月份特别是7-8月份(一天中以15-21时)进行作业效果最佳,一次高炮人工增雨、消雹的适宜耗弹量分别在30发以内和50发左右。  相似文献   

6.
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建设,国务院、中央军委于一九八○年十月一日发了40号文件:将部分城市工厂民兵“三·七”高炮无偿的调拨给各省(区)搞人工消雹、降雨之用。为了尽快熟悉、掌握“三·七”高炮的性能,区人民政府人工降雨办公室于1981年12月13日到24日,在南宁地区扶绥县举办了全区人工降雨、消雹“三·七”高炮炮长第一期学习班。  相似文献   

7.
要搞好人工防雹,必须确保通信畅通,人员技术过硬,高炮性能良好,但经过实际操作,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l熟悉当地地形地势。雹云在移动过程中,受地形的影响很大。就平塘而言,地势西高东低,云在移动过程中,对流加强。如1995年5月19日14时至20时雷达探测全省无回波,22时回波强度仅25dBZ,顶高B公里,但当系统移至炮位时,强度明显增强,通州炮点经高炮作业后,降水57·6mm,所以了解炮位所处地形地势,对雹云移至炮位的变化估计更符合实际,以便进行恰当的有效作业。2掌握好射击角度和部位。防雹作业,一般认为低角度效果不大,经…  相似文献   

8.
我县群众防雹经验可以概括为“避、防、抗、消”四个字,最有效的是人工消雹。根据旬邑县冰雹发生规律,自1989年起,我们沿东北西南方向50km范围内共设8个炮点,每点设“三七”高炮一门,专门炮手1名,副炮手3名。各点从5月1日至9月底开展工作,收听天气预报和高炮的维修保养,进行人工消雹。  相似文献   

9.
利用718天气雷达对2007年7月6日午后出现在松原市境内不同地点的两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结合松原市冰雹云模式,通过对两块强冰雹云进行消雹与否的比较,以及同一雷达回波消雹前后参数特征的变化分析,对消雹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冰雹云旺盛发展阶段进行积极的消雹作业能使冰雹云快速消散,减少成核机率,大大减少大冰雹发生概率,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0.
谢光水 《气象》1988,14(12):27-30
一、雹暴概况 1982年5月27日16—21时,设在成都气象局温江的711天气雷达对成都地区出现的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移动较典型的“复合单体”雹暴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这次雹暴云初生于彭县白鹿乡和通济乡上空,从生成、发展、成熟直至减弱、消亡持续5个半小时,从17时至20时30分,间歇性降雹4次。形成雹云后,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路径达120km,雹击最大宽度9—11km。此次  相似文献   

11.
宓建业 《贵州气象》2000,24(2):38-40
毕节地区开展高炮防雹近20年,最深切的感受是对雹云规律掌握太少。为此,我们收集了1985~1992年的雷达、冰雹资料,对毕节的雹云分布和路径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我们将雹云回波分4步处理:①将不同观测时段不同强度回波进行分离;②按不同时段不同强度的回波重新原地复位;③对不同强度回波进行统计,绘制出不同时段、不同强度回波频率分布图,把毕节雹云的发生、发展、移动和演变规律展现出来;④根据回波分布规律绘制雹云路径分布图。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对毕节雹云的分布和路径有了全新了解。1重雹日回波分布的一般规律毕节1985~1992年间…  相似文献   

12.
711 雷达在高炮人工消雹、增雨作业中,为准确界定云系的性质,及时选择作业时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聊城地区1997 ~1999 年5 ~10 月出现的1028 块强对流云(回波强度35dBz 以上,高6000m 以上) 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了该地区冰雹云和雷雨云在雷达PPI和RHI上的形态结构,并找出了适宜该区高炮人工消雹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识别指标,以便获得更好的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13.
查玉泉 《气象》1984,10(9):18-20
1951年5月1日,江淮之间产生了一次飑线强冰雹天气过程。这次过程中,产生的冰雹之大,在我省历史上少见;灾害严重,雷达回波有其独特之处。因而对其作了分析,井对大雹块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降雹实况 1981年5月1日19时30分至20时,在我省扬中县产生了历史上少见的大冰雹。雹云源于安徽,由西向东移动,雹区在扬中县呈东—西向分布,南北宽约4公里,东西长12公里,大冰雹区宽2公里,长8公里(图1)。新坝、联合、丰裕、三茅、城镇  相似文献   

14.
于仁成 《气象》1982,8(12):28-29
1975年7月14日,在晋中出现了一次强烈的降雹过程。从14时到18时,和顺、昔阳、寿阳、阳泉等县(市)先后出现强降雹,仅昔阳县9个公社受重灾农田达5万余亩。这次过程开始时,晋中地区处于高空500毫巴槽前,槽线约在17时左右过境。在槽线过境前后,雹云回波的结构、形态及运动特征都有明显差别,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火箭增雨火箭长龙入云天,对流疏导况无前,大地解渴春意浓,趋利避害保丰年。高炮消雹三七高炮弹冲天,恶云翻滚雹变软,减灾增效功卓著,万民高歌谢科研。燃弹增雨气球携银飘飘然,冰晶成核聚欢颜,独辟蹊径为增雨,云水开发只等闲降天浩歌@王化成  相似文献   

16.
雹云的特征及其雷达识别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本文分析了平凉地区1972—1976年用三公分测雨雷达得到的153次雷暴资料。结果表明雹云和一般雷雨云的雷达特征有明显的差别。若以雷暴中心的雷达反射率(η=10~(-8)厘米~(-1))的顶高超过6公里和反射率(η=10~(-7)厘米~(-1))的顶高超过5公里作为识别雹云的指标,其准确率可达88%。雹云中心的反射率随高度分布特点是下部和中部(直至6—9公里)的反射率均较大(>10~(-8)厘米~(-1)),即反射率区伸展较高较厚。雹云低仰角PPI强回波(η≥10~(-7)厘米~(-1))面积也较大,大于6平方公里。雹云越强这些特征越明显。降雹前雹云的强回波顶高度出现剧烈的增长,增长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后是一段准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17.
运城增雨消雹市场的现状及前景¥运城地区气象局运城增雨消雹市场的现状及前景(运城地区气象局044000)我区临猗县于1993年首先将高炮消雹推向市场,连续四年取得显著效益,为我区开辟了一条科技服务的新路子。去年底,行署从省政府争取到400万元专款,用于...  相似文献   

18.
一个“超级单体”雹云的成因及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75年6月6日下午在安徽宿县地区所发生的一个孤立超级单体雹云的成因及结构作了分析。指出它是在不稳定气团内的地面辐合线附近形成的。这个超级单体雹云在雷达距离一高度显示器(RHI)上表现出“有界弱回波区”、“前悬回波”以及回波“墙”等特征。探空分析表明,雹云内暖层高约4.4公里,负温区厚约8.5公里,回波顶高12.9公里,由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最大上升速度约为23.8米/秒,及地雹块可能最大直径约为2.4厘米。探空分析还表明,该雹云发生在中等强度的风速垂直切变的环境中井且属于中能风暴范围。  相似文献   

19.
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甘肃冰雹云结构研究》一书,最近已与读者见面。本书为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廖远程同志,根据自己和同志们长年深入高寒多雹的甘肃永登、岷县人工防雹研究基地所探测、收集、整理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编著的。该书综合概述了试验基地冰雹云物理问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并把重点放在冰雹云结构研究方面。全书共分八章;为冰雹云气流结构,冰雹云温度结构,雹暴逆温层特性分析,雹云的分类结构,龙卷回  相似文献   

20.
消雹效果的检验是科学防雹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人工防雹处在试验结段,效果的客观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56-1979年、1974—1985年岷县雹灾面积(取自岷县农业局,并经多方核对)和雹日(取自县气象站)资料,分别进行 u、t 检验,得出高炮防雹有一定效果,雹灾面积减少46.4%和39.6%,而雹日无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