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和测定海水中汞的存在形态和在海水-底质间的相互交换,对于探明汞在海洋中的转移变化及其最后归宿,评价海区汞的自净能力,以及防治汞对海洋的污染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水汞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纪灵,高仁英(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管区)前言在沿海地区,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矿企业排污和陆地迳流使近海水域汞的含量有了明显提高。为有力地保护海洋环境,有害物质汞成为环境监测的重点项目之一。然而由于汞的高挥发、高渗透性及含量低(...  相似文献   

3.
于2017年10月~2018年9月,在青岛胶州湾沿岸城区连续采集了10个月的降水样品,测定了其不同形态汞的浓度,并计算其湿沉降量。结果表明,降水中总汞(THg)、溶解态总汞(DTHg)、颗粒态总汞(PTHg)、总甲基汞(TMeHg)、溶解态甲基汞(DMeHg)和颗粒态甲基汞(PMeHg)的年体积加权平均浓度(VWM)分别为5.7、3.6、2.1、0.22、0.16和0.06 ng·L~(-1);年沉降量分别为3 145.4、1 975.9、1169.5、118.91、86.63和32.28 ng·m~(-2)。THg浓度与降水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形态汞的湿沉降量与降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降水量是影响THg浓度及不同形态汞湿沉降的重要因素。此外,降水中THg浓度还受大气中的PM_(2.5)、PM_(10)、 NO_2浓度和降水pH等反映人为活动的因子的影响,表明人类活动也显著干扰青岛胶州湾沿岸地区降水中汞的浓度。HYSPLIT模型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降水中高浓度的汞主要来自于北方和青岛当地的燃煤取暖,而夏季降水中高浓度的甲基汞以及较高的TMeHg/THg比例主要是因为来源于海洋的气团携带了较高浓度的甲基汞,说明海源可能也是青岛胶州湾沿岸城区降水中甲基汞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汞对三角褐指藻一次培养毒性实验表明,当无机汞(HgCl_2)浓度为5μg/dm~3时能抑制细胞分裂,汞浓度达到80μg/dm~3,则细胞完全停止分裂。甲基汞浓度为1μg/dm~3时能抑制细胞分裂,浓度为25μg/dm~3时,则完全抑制细胞分裂。有机络合剂对无机汞有解毒作用,这表明汞的毒性与汞在溶液中形态有关。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了汞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机理。无机汞和甲基汞对细胞毒性的差别,可能与它们同细胞膜的结合及传输方式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在大部分金属和天然气矿床中,汞具有地幔成因,而含汞带则位于深断裂区,但是直接将陆上普查汞的方法移植到海洋条件中是不现实的,因为沉积盖层的存在阻挡了来自内来源和矿层的汞和热气液与水层之间的联系。根据具体的沉积和海洋条件,这些因素可以改变内生源和矿层之上汞的岩石化学分散晕的生成和强度。  相似文献   

6.
汞同位素技术是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污染防治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汞的源解析和过程示踪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由于自然环境中汞含量极低,所以环境样品需先经过一系列严苛的预处理才能开展汞同位素分析。目前,用于同位素分析的固态样品前处理方法主要有湿法消解和燃烧捕集法,液态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以色谱分离、共沉淀和吹扫捕集为主,气态样品则收集至不同的固态吸附剂后,通过燃烧捕集法富集样品中的汞。相比湿法消解,燃烧捕集法具有富集倍数高、干扰元素少、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土壤、岩石和大气等样品的前处理中。海水样品的前处理以共沉淀的效率最高,而吹扫捕集能富集海水中不同形态的汞。为拓展汞同位素技术在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的应用,亟需建立更加快捷、高效的前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刚毛藻在半咸水中对汞的累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2年以刚毛藻为材料测定了其在汉沽污水库中对汞的累积量,现场测定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1)刚毛藻(Cladophora)对汞毒性的耐受力较强,在1.0mg/L以下汞培养液中经48h生长正常;(2)在汞浓度分别为0.2,0.5,1.0,2.0,5.0mg/L半咸水培养液中,经48h刚毛藻汞含量由0.021mg/kg分别上升到60.0,128.0,240.0,325.0,420.0mg/kg,其累积量随水环境中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浓缩系数最高为8×10~3;(4)死藻积累汞的趋势与活藻近似,惟程度差些;(5)10g刚毛藻经48h使5L 0.2—5.0mg/L汞培养液平均去除率达72.3%;(6)刚毛藻在半咸水中去汞能力略高于在淡水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研究工作的日益深入,海水中痕量元素的测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海水中一些元素的浓度很低(10~(-9)—10~(-12)g/g),但弄清它们的确切含量和分布,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海洋工作者,对海水中诸如Pb、Cd 、Se、Th、Tl、Cu、Mo、Zn、U、G、Ba、Re等痕量元素的测定颇感兴趣。测定如此低含量的元素,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分离和富集。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而试剂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被测元素,即通常所说的试剂空白,因为海水中被测  相似文献   

9.
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对福建九龙江口浮宫镇红树林保护区的成熟林分秋茄(Kandelia candel)和秋茄幼苗分不同组织采样,研究了其中汞的分布特征,发现无论是成熟林分还是秋茄幼苗,总汞在各部位中的分布趋势相同,均为叶>皮>根>木质部,叶中总汞含量远高于其他植物组织中的含量,成熟林分秋茄叶中总汞含量为35~98 ng/...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中汞的含量及其形态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5月、9月和1988年1月调查了胶州湾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和表层沉积物中汞含量。溶解无机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63—4.4ng/dm~3,溶解总汞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5—40ng/dm~3,浮游植物含量变化范围为1.1—25ng/g(湿重)。测定结果表明,胶州湾中汞含量和分布规律与浮游植物的盛衰和陆地迳流有关。有机汞和COD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溶解无机汞含量随叶绿素a含量增加呈指数下降,表明浮游植物对汞的富集及其在海水中形态的转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和测定海水中汞的存在形态和在海水—底质间的相互交换,对于探明汞在海洋中的转移变化及其最后归宿,评价海区汞的自净能力,以及防治汞对海洋的污染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工作目前在国外虽有报导,但进行的还不多。Anfalt(1968)应用前人有关稳定常数的数据计算了汞在天然水中的化学态。认为海水中的无机汞80%是以HgCl_4~=形式存在。Smith(1971)分析了泰晤士河有潮河段水样中的可溶性汞和悬浮态汞。水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5个中尺度海洋围隔实验装置研究铜、镉、汞、铅和锌的混合液对厦门湾浮游生物生态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混合溶液即使在几个ppb的浓度下,也能产生对浮游生物生产力的抑制作用,浮游动物对重金属污染非常敏感,特别是幼形类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13.
浙江沿海贝类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水平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6年秋季在浙江沿海潮间带采集的27个典型的双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类软体动物(贝类)样品,分析检测了其肌肉组织中锌、铜、镉、砷、铬、铅和汞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种类贝类肌肉组织中的含量是不同的,铜、锌元素的含量相对最高,铅、镉、铬和砷元素的含量次之,汞元素的含量最低;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吸收过程中可能存在拮抗作用,铅、铬、砷与铜、锌元素含量负相关性显著。(2)双壳纲贝类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累积最明显,其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指标生物具有明显优势。(3)生物体质量评价表明,铜、锌元素在贝类体内的富集明显,具有潜在的生物累积危害,其他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的累积均没有超过"潜在危害"的阈值;牡蛎体内铜、锌元素的含量超过海洋生物Ⅲ级质量标准,并超过无公害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污染现象,其余贝类生物质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状况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福建省泉州深沪湾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总汞含量,测定了沉积物、生物体中的甲基汞含量.海水总汞含量范围是1.16 ~7.29 ng/dm3,平均值为3.32 ng/dm3.沉积物中总汞含量为0.006~0.066 μg/g,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为4.7% ~38.6%,该比例与总汞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840,p<0.05),这可能是因为总汞含量的升高使甲基汞合成反应受到抑制,导致反应速率降低甚至为负,即甲基汞的分解.生物体中总汞含量为0.037 ~0.353 μg/g(干重),甲基汞含量为1.01 ~42.50 ng/g(干重),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为1.5% ~40.4%.甲基汞含量与总汞含量显著相关(r =0.484,p<0.10);总汞含量与甲基汞占总汞比例略有相关(r=-0.293,p<0.10);甲基汞含量与其占总汞比例无相关性(r=0.061,p>0.05).可以推测,生物体中的总汞和甲基汞都是外源性的,不同生物体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变化很大.对深沪湾居民进行海产品摄入量评估,以美国EPA规定的甲基汞参考计量0.1 μg/(kg·d)为标准,计算得深沪湾周边居民每周食用3次(600g)湾内的海产品是安全的,不会产生汞中毒.未来还需要测定海水中甲基汞的含量,用以计算生物富集因子,表征不同生物对甲基汞的富集程度;通过测定鱼体中的δ13C、δ15N比值来确定不同鱼类的营养级,进而研究甲基汞的生物累积效应与营养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汞是极毒元素之一。自五十年代以来,海洋的汞污染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并对海水的汞含量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由于不同化学形态的汞,其生物效应和毒性有明显差别,且浮游植物对它们的摄取能力也不同,因此,测定海水不同化学形态汞的浓度,研究它们与浮游植物盛衰的关系已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据1980年8月至1981年7月的调查资料,报道了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海水的总汞、生物活性汞和有机结合汞浓度,着重研究了浮游植物盛衰对海水汞化学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海水的总汞浓度很低,生物活性汞与有机结合汞之间的转化,与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叶绿素a浓度表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退化、海冰消融、河流径流增加及海洋动力发生变化,这些因素连同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都影响北冰洋中汞的输入和运移。对取自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的87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汞含量测试与分析,发现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分布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可分为近岸低汞区(33 ng/g)、陆架中部汞含量中等区(58 ng/g)和北部深水高汞区(84ng/g)。总体来看,从近岸向外海,汞含量随水深的增大而升高。结合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和比表面积等指标,发现东西伯利亚陆架沉积物中黏土含量与汞含量呈现正相关,显示了沉积物粒度对汞分布的控制作用。近岸由于受河流输入、海岸侵蚀和环流分选等因素的影响,沉积物粒径较粗,导致汞含量较低,而北部陆架深水区的细粒沉积物则吸附了更多的汞。在楚科奇海和拉普捷夫海,沉积汞含量和总有机碳含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在东西伯利亚海相关性较弱,这可能是因为东西伯利亚海的沉积有机碳来源相对更为复杂。基于沉积汞的富集因子指标,我们认为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沉积汞的污染水平整体较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7.
于1983—1985年采集黄河口及邻海沉积物、海水及悬浮颗粒物样品,测定了底质总汞、海水总汞、溶解总汞、无机汞及悬浮颗粒物总汞。所测定的各种汞的形态均列于世界河口区最低的浓度水平。枯水期无机汞和海水总汞分布相对均匀。丰水期溶解总汞分布均匀,而无机汞、颗粒汞和海水总汞都显示出与盐度、颗粒物含量相似的梯度分布。显示了黄河迳流及所携带大量悬浮颗粒物的重要影响。黄河水的无机特征和海水相对高的有机物含量,使无机汞入海后部分转变成有机汞,同时海水与河水的颗粒汞出现明显差别。底质汞与中值粒径线性相关,颗粒汞与颗粒物含量双曲线相关。近河口区盐度、颗粒物含量及颗粒汞含量有明显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区水中的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1985年8月和1986年3月长江口区表层水中溶解汞、颗粒汞和总汞的含量及分布。并讨论了长江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汞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连续培养技术研究汞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当长时间接触含HgCl_2(范围5~25μg/dm~3)的培养介质中,得到结果表明,藻的生长速率随汞浓度增加而降低,细胞所排泄的有机物增加,对细胞中Chl-a的含量有一定程度影响,并抑制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在最初的2—4天中,汞对生物化学过程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对于鱼类的疾病也和人类或家畜的疾病一样,应当防重于治,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预防鱼病时是否可以采取定期施放药物的办法?这样做对鱼病预防的效果怎样?药物对鱼体有没有毒害?对鱼的活饵料——浮游生物有没有影响?这一些问题都是在生产上急待解决的。在我国治疗寄生虫性鱼病时最常用的药物就是硫酸铜(CuSO4)。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组又发现用醋酸亚汞(HgAc)或硝酸亚汞(HgNO3)是治疗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yius multifiliis)病的特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