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河道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3000a以来,黄河改道频繁,通常当河床高出两侧平地2~3m,最高达5m时,便会发生河流改道。3000-150aBP,黄河通常自北向南改道;150aBP至今,通常自南向北改道。现在黄河河床已高出两侧平地3m,有些地方已高出两侧平地10m。按河流演变的自然规律,黄河已达到其河床演变的临界值,很可能会再次改道。如人工改道,最理想的河道是位于汉志河古河道高地与东汉河古河道高地之间的古河间低地内。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地貌形态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55年黄河改夺大清河河道后于山东利津县东北入海。至今黄河尾癌河道历经10次大的改道变迁,塑造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形成了7个主要的亚三洲堆积体。该文利用黄河尾癌河道改道资料,近、现代河口流路变迁图,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图以及1985-1986年的水文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在研究黄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对工程地质钻孔数据进行沉积层序分析,将今论古,反推近、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地貌,研究结果近似展示了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二维平面的发育演变和其时其地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3.
河北平原的地面古河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河道是河流变迁后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河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滦河等河流洪积、冲积形成,因而古河道密集分布。研究古河道,不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过程响应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周期特点,结合华北平原古河道,古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应用泥沙输移的过程响应,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之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上遵循自在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强裂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湿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初期是古道形成期,强烈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温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期是古河道形成期,强烈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黄河下游河游泳以改道,三角洲横向扩展发生在强烈侵蚀的衰退期,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破坏了地质历史时期的规律性,土壤侵蚀强度越来越强,基本上按照旱涝变化频率而演化,干冷期降雨不均匀系数增加,土训侵蚀加重,径流量较少,河床以淤积为主,是古河道形成期,正常年黄河泥少输移比接近于一,是三角洲进积期,温湿期降雨量增加,径流量加大,下游河流改道,三角洲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项目经济的角度出发,以可持续发展和减灾为目的,在反思以往黄河治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现状及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不同季节河道径流量分析,提出了主动实施黄河下游河道改道,将“悬河”降到地表的新方案,并据此探讨和分析了改道工程的必要性,紧迫性,研究了改道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提出将国土资源整治置换,以新增土地资源资本化来回收项目投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黄河治水和迁徙等问题的争论自古就有。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表明,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是史载比较准确的第一次黄河大改道,造就了名的禹贡河。而后历经多年的筑堤和治理,一直到东汉年间黄河河道才日趋稳定。北宋年间黄河水患再次大规模发生,河道变迁剧烈,决、溢、徙超过了以往。史载最激烈的东流和北流之争就发生在这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卷入了关于治河方略的争议,最终治河以适应“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的新构造活动的条件而结束,实际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占了上峰。  相似文献   

7.
一、黄河下游古河道变迁 黄河具多泥沙和下游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黄河下游改道的范围,西以郑州的桃花峪为顶点。北经海河出大沽口,南经淮河入长江,其冲积平原总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在有史记载的三四千年中,黄河在辽阔的冲积扇平原上南北滚动,决口漫溢达1593次,大改道六次。①禹河故道(公元前2278年至公元前602年)。②西汉故道(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③东汉故道(公元11年至公元1048年)。④北宋故道(公元1048年至1128年)。⑤南宋故道(公元1128年至1368年)。⑥明、清故道(1368年至1855年)。⑦现行河道(公元1855年至今)。  相似文献   

8.
古河道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土整治是对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积极保护。古河道是国土资源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山区、平原或海底均有遗留。因此,开发利用古河道对国土整治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河道是河流改道后遗留在地面或埋藏在地下的旧河道,其类型多种多样。按时代可分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沙性河流,历史时期就不断淤积、决口改道,且淤积速度不断加快,决口改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时期流域内人口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对植被造成的破坏都对中游地区侵蚀的加剧、来沙的增加,以及下游地区河道的淤积及决口改道的发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利津超级叶瓣时空范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著名的河流三角洲之一。自有学者首次系统地提出黄河三角洲全新世10期超级叶瓣的时空分布范围后,这一观点近30年来未见明显的改进。借助渤海湾南岸研究区获得的4个20~30 m钻孔地层资料和相应的AMS14C测年数据,以及前人部分钻孔的研究成果,本文对黄河三角洲利津超级叶瓣的沉积演化框架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重新厘定:研究区全新世沉积环境由早期的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逐渐向海侵过程中盐沼、潮坪和浅海相演化。海平面上升速率减缓之后三角洲开始发育并逐步成陆,直至最后被陆相沉积所覆盖。黄河下游古河道在9000-8000 cal a BP左右可能在黄骅南部入海;大约8000 cal a BP之后,黄河主河道南迁到滨州—惠民一带,并在7000-5500 cal a BP之间发育利津超级叶瓣;利津超级叶瓣的北界可能在马山子和阳信一界,而南界在郭井子和弥河之间;约5500 cal a BP之后,黄河下游古河道可能重新过黄骅入海,于5500-3500 cal a BP左右形成黄骅超级叶瓣;约3500 cal a BP之后,黄河古河道北迁至天津,直至~700 BC左右主流河道入海口再次南迁至河北岐口附近。  相似文献   

11.
全新世以来,气候和新构造运动控制了华北平原古河道的发育,而许多重要河流由于流经黄土地区,搬运和沉积了大量粒径为0.01-0.25毫米的泥沙,因而加速了河道的变迁。此外,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古河道的发育。在华北平原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古河道在空间分布、地貌形态、地层结构、颗粒特征、物质成分乃至所含化石等方面,都呈现比较明显的沉积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识别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古河道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黄河冲积扇发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冲积扇是第四纪以来多期沉积建造的冲积扇复合体,它既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强烈堆积的地貌单元,又是历代河流决口改道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回顾了黄河冲积扇发育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黄河冲积扇的形成时代、地貌类型与沉积速率,形成过程与特点等方向的研究进展,系统地论述了河道变迁、地质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黄河冲积扇形成的影响作用。并指出目前黄河冲积扇的发育研究中还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和时空的广度不完整等问题。史前黄河冲积扇的发育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前言 水系变迁过程中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建造了特殊的微地貌结构,遥感象片通过水系的原先流路以摄影镜头或扫描仪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地面现象,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恢复历史时期水系的原先流路以及它们变迁或改道的轨迹。 利用遥感方法来分析历史时期水系变迁,早在50年代就已开始了。苏联N·B波波夫曾把在航空象片上的鬃岗连结起来,将一条65公里长的河流重现2400多年的曲流变迁历史。美国R·N科威尔根据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福尔斯河两岸的自然堤、牛轭湖、粘土颈等微地貌勾绘了它们在变迁后留下的古河道。西德F·菲策在总结地貌遥感象片  相似文献   

14.
楚纯洁  赵景波 《地理科学》2013,(9):1150-1156
整理分析历史文献资料,提取出北宋和元代开封地区的洪涝灾害信息,对比探讨两个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特征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宋元开封地区洪灾频发,平均2.75~2.89 a发生1次,北宋以中度雨涝为主,元代以河流决溢大灾为主。北宋前70 a洪灾频发,元代则两头少中间多。宋元洪灾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夏季风降水增多或集中是其主要驱动力。北宋洪灾空间差异较小,元代则因距离黄河改道远近而差异较大。北宋前期约40 a气候偏干,之后干湿波动频繁,元代相对湿润并延续至后期;宋元洪灾均具有共同的准3、7 a周期。  相似文献   

15.
韩广  张桂芳 《中国沙漠》2001,21(2):129-134
由于河流洪枯水交替变化,加之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的河流改道频繁。河流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松散砂堆积体,在枯水季节受风力作用而形成大量沙丘,进而对洪水期的河道演变施加重要影响;当河流改道或发生大的变迁时,已成沙丘会在盛行风的影响下移动变形,相互连接而形成沙丘群,经长期的发展演化则可形成大范围的沙地;同时,河流在横向摆动过程中,会夷平一部分已成沙丘,但由于沙丘群本身的障碍作用、植被的积极作用和河流改道的不均匀性,使得本区的地表过程以沙丘群的形成为主。相应地,改道后的河流又在新流路上重复上述过程。其中河流的部位(凸岸和凹岸、上游和下游)及其与风向的对应关系(迎风侧与背风侧、直交和外交或平行)不同,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异。在研究区内的现代河流及古河道两岸,沙丘群、湖沼、草甸及干草原相间和交错分布,沙带线状延伸,而在第四纪地层中,风成砂、湖沼相、河流相堆积物交替变化,有些地段甚至相互过渡。这些足以说明,在自然状况下,河流演变在沙丘群和沙地形成演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志勇  王香林 《中国地名》2011,(4):40-40,42
辽河正名是顺应和反映辽河改道后辽河下游人海口地域的自然地理的实际状况的。辽河改道是自然界的变迁,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辽河是全国第七大河,是辽宁省的一大河,被称为辽宁省的母亲河。辽河从内蒙古自治区流入辽宁省,辽河自北向南流经辽宁省的铁岭、沈阳、鞍山、盘锦四个城市,汇入渤海,盘锦是辽河唯一的入海口。  相似文献   

17.
据《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史迹考》资料,五千多年前,在岳山脚下的北、东、东南一带,是一片烟水茫茫、黄波连天的大湖泊——荥泽湖。其域包括今武陟南、荥阳东北(原为河阴、荥阳县)、原阳县南部、郑州北部、中牟西部及黄河道在内的一片地区。据《禹贡》记载:“导(氵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即这一片大水域,原为一片低洼之地,夏秋季节,雨洪并发,济河之水自王屋山直泄入黄河,西来汹涌之黄河遇济水汇入,水势更猛,决岸溢出,且广武陵一带的季节性河流如京水,索水和海然河也借势发挥,滚滚而下,遂使这一带尽成泽国,浩浩“河泊相连”,荡荡“怀山襄陵”。广武陵周围河流环抱,东部则入浩渺的荥泽。此区为古时洪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河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举世闻名的巨川。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的河源在哪里?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进行过多次探讨,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但是,历代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长期争论不休。公元前三世纪秦汉以前,《山海经》、《尔雅》等书,有河出昆仑之说,《禹贡》则谓:“导河积石”,这些都是最早提到河源的历史文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黄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流路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彭俊  陈沈良  刘锋  陆勤  陈一强 《地理学报》2010,65(5):613-622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50-2007年的水沙数据以及不同流路各水文站同流量(3000m3/s)水位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表现出淤积-冲刷交替出现的变化过程,当进入下游的含沙量为18.6kg/m3时,河道冲淤表现为动态平衡。艾山以下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除受水沙条件控制外,还受到流路变迁的影响。流路变迁初期河道发生溯源冲刷作用,中后期河道发生溯源淤积作用。各站同流量水位变化,神仙沟流路主要为下降,河道以冲刷为主;刁口河流路主要为升高,河道以淤积为主;清水沟流路有升有降,河道冲淤互有,总体表现为淤积。流路变迁对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影响主要在利津以下。  相似文献   

20.
地震导致河流改道与古蜀文明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亡,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岷江支流雁门沟,沱江支流湔江及其上游支流白水河的特殊河流地貌,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实地考察雁门沟、白水河及湔江,通过其河流地貌特征推断白水河和湔江为断头河,雁门沟为反向河;再利用3S技术,找到了光光山一带大规模滑坡遗迹,从而判定岷江曾在今汶川雁门向东南流,穿越光光山,沿今白水河、湔江流向沱江.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雁门沟、文政沟的纵剖面特征,也反映出河流曾发生过大的变迁.结合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以及历史文献的进一步论证,最终得出发生于1099 B.C.的地震引起山崩、滑坡堵江,进而引起河流改道,并导致三星堆文明的消亡和金沙文明的传承,以及杜宇时代的严重水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