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电离层与磁场短期异常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丁鉴海  索玉成  余素荣  肖武军 《地震》2004,24(1):104-111
利用中国电离层台站和地磁台网资料, 总结了8.1级地震前出现的电离层f0F2(F2层临界频率)异常以及地磁低点位移、 地磁日变化异常现象。 对比研究了电离层与磁场短期异常分布及特征, 结果显示: 磁场与电离层时空异常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 2001年10月8日出现低点位移, 其突变分界线通过震中地区; 震前1.5个月之内震中及周围地区出现地磁日变化异常, 拉萨台电离层f0F2出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强震前的地磁异常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武军  余素荣  丁鉴海 《地震》2006,26(4):52-58
震前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变化, 文中利用我国50多个地磁台多年的资料, 重点研究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和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5.7级地震。 发现玛尼地震和九江地震以及大多数中强地震前, 全国地磁台站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出现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异常特征, 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 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结果显示, 在玛尼7.5级地震和江西九江5.7级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区域性Z分量日变化幅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3.
地磁日变化异常与强震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 ,研究了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2 0 0 3年 2月 2 4日巴楚 伽师 6.8级地震和 1 989年 9月 2 2日小金 6.6级等 3 0多次 6.6级以上强震前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 (低点时间 )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 ,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 2 7天或 41天的前后 4天 ,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此外 ,还研究了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和巴楚 伽师 6.8级地震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  相似文献   

4.
1998年1月10日张北发生Ms6.2级地震,地震前5d ̄24d,在全国范围内出现4次地磁日变低点位移异常现象。本文对地磁日变低点位移现象的物理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地磁日变低点位移导演预报地震的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对地磁日变低点位移异常与张北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张北地震前出现的地磁日变低点位移导演是该次地震的前兆反映。  相似文献   

5.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并用此方法预测了汶川8.0级地震6级余震平静2个月后的一组6级强余震.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出现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此外,还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临震前,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2019年甘肃张掖5.0级、夏河5.7级地震前中国大陆均有明显的"地磁低点位移"现象出现,2次地震震中均位于低点位移线出现明显转折的区域.通过对2次低点位移异常日中国大陆地磁台站低点时间进行梯度法分析,研究了2次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与低点时间高梯度带分布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2次低点位移异常日都同步出现了地磁垂直分量...  相似文献   

7.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6.8级地震和1989年9月22日小金6.6级等30多次6.6级以上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的前后4天,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此外,还研究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巴楚-伽师6.8级地震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8.
2019年甘肃张掖5.0级、夏河5.7级地震前中国大陆均有明显的“地磁低点位移”现象出现,2次地震震中均位于低点位移线出现明显转折的区域。通过对2次低点位移异常日中国大陆地磁台站低点时间进行梯度法分析,研究了2次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与低点时间高梯度带分布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在2次低点位移异常日都同步出现了地磁垂直分量低点时间高梯度带分布;②2次中强地震震中位置均位于低点位移线出现明显转折处和低点时间高梯度带1.0 h/(°)等值线附近;③利用低点时间梯度法对低点位移异常进行分析有利于改进原有异常识别方法,较少虚报率。  相似文献   

9.
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该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地点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10月8日也出现了少见的地磁低点位移强震异常.讨论了地磁低点位移的“感应-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安庆Ms4.8地震前中国大陆东部地区42个台站的地磁Z分量的幅度和相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庆地震前,华东地区出现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时间在空间上出现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低点时间分界线沿郯庐断裂带呈现NNE走向,分界线两侧低点时间相差超过2h,地磁日变也出现明显的畸变,发震日期为异常发生后的29 (27±4)d,震中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地磁低点位移的出现可能与安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汶川M_S8.0地震前地磁短临异常与强震预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并用此方法预测了汶川8.0级地震6级余震平静2个月后的一组6级强余震.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出现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此外,还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临震前,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磁内外源场分离的方法,反演得到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地下和空间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图象,并分析研究了地磁低点位移出现前后等效电流体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外场等效电流体系的变化与地震ldquo;低点位移rdquo;异常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等效电流体系变化可能是地磁低点位移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地磁台站的加密建设,势必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地磁场等效电流体系的演化特征,更有利于地震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倪晓寅  黄颂  姜楚峰 《地震》2021,41(3):202-218
运用地磁低点位移、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地磁逐日比三种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分析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6.0级和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前的地磁前兆异常现象.研究发现,两次地震前三种方法分析的结果均出现了异常,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异常集中交汇区域.综合分析表明,应用地磁低点位移、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预测区叠加法可以提高震中位置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伽师M S6.4地震为案例,利用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对中国地磁台网所记录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离震中最近的喀什台震前59 d和39 d出现一组逐日比高值异常,排除干扰,且地磁日变形态也出现明显的畸变,异常集中于震中附近台站,震中位于异常阈值线附近;2、震前,新疆及周边地区出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时间在空间上出现地磁低点位移现象,低点时间分界线横穿南天山西段,呈现近EW走向分布,分界线两侧低点时间相差超过2 h,发震日期为异常发生后的38(41±4)d,震中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3、地磁逐日比和低点位移异常的发生时间和空间分布可能与伽师M S6.4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非常高的关联性。该研究进一步推广和检验了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2018年精河5.4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8年10月16日新疆精河5.4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台站不同程度上记录了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如地磁总强度F02时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地磁低点位移以及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等。统计震前观测到的所有地磁异常,并分析研究了其震前异常变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从全国每日一值相关分析结果看,震前114天出现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异常高值台为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2)震前59天沿北天山断裂带分布的地磁台站加卸载响应比均成组出现超限的高值,且异常高值的空间分布跟震中位置有一定关联;(3)中国大陆地磁台站震前37天出现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且异常集中于震中附近;(4)震前出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异常台站空间上也主要集中于北天山地区。因此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及有关的计算方法短期内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可为今后利用地磁方法预测地震积累经验和震例。  相似文献   

16.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解用明 《华北地震科学》1998,16(3):62-66,74
利用河北省及邻省、市共17个地磁台相对观测Z分量资料,总结分析了张北6.2级地震前后的日变化。认为,一次较强地震前可能有多次异常出现,日变反向可作为中短期异常,而后出现的日变低点位移,当分界线连续在某区出现,地震可能进入短临阶段。日变反向的极值区附近和低点位移连续汇集地区可能是未来震中。对于震前出现的多次异常进行追踪预报,可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2017年4月21日中国大陆出现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异常出现后43天,于6月3日在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发生阿拉善左旗5.0级地震。文中采用克里格方法对中国大陆低点时间数据进行插值处理,获取地磁异常的4月21日和正常的4月7日Z分量低点时间等值线,结果显示:①异常日期间蒙宁陕交汇处存在低点时间等值线高梯度区,地震发生于高梯度区域边缘;②若以低点时间13 h的等值线作为低点位移分界线,则该分界线穿过震中位置;③异常日期间,震中距500 km范围以内分界线两侧台站Z分量日变形态差异性大,存在显著的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11-24日,华北地区出现7次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异常结束1天后研究区内发生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采用实测低点时间减去理论低点时间的方法剔除低点时间经度效应,并以剔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0 h的等值线作为低点位移分界线,山西河津4.8级地震震中处于1月16日、17日、19日、22日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上。低点位移异常日期间,华北地区存在显著的高梯度带,该文采用梯度值定量描述低点时间空间变化程度。在正常日期间,华北地区未出现梯度值大于1 h/(°)的区域,在异常日期间,出现梯度值大于1 h/(°)的区域,河津4.8级地震多位于高梯度区边缘。  相似文献   

19.
综合分析2022年3月17日皮山MS5.2地震前震中附近存在的区域电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震中距离地磁低点位移预测线约280 km,且与优势发震时间接近,该异常对应本次地震;(2)本次地震虽然发生在地磁逐日比和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预测区内,但震级偏小,且距离异常台站较远,异常不对应此次地震;(3)将地磁逐日比和低点位移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地震短期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戴勇  高立新  姚丽  朱培育  格根  王磊 《地震》2019,39(3):106-114
2013年6月16日, 中国大陆西部出现地磁低点位移。 异常出现后一个月内, 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发生7月22日岷县、 漳县交界6.6级地震。 本文通过采用实测低点时间减去理论低点时间的方法剔除低点时间经度效应, 并以剔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0 h的等值线作为低点位移分界线,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处于6月16日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上。 对异常期间的中国大陆地区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进行统计, 发现其存在显著的分区特征, 低点时间为正的区域内日变化形态基本呈现W型, 低点时间为负的区域内日变化形态主要呈现V字型特征。 低点位移异常日期间, 中国大陆存在显著的高梯度带, 本文采用梯度值定量描述低点时间空间变化程度。 在6月13日正常日期间, 中国大陆地区未出现梯度值大于1.5 h/(°)的区域, 在6月16日异常日期间, 出现梯度值大于1.5 h/(°)的区域,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位于高梯度区边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