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和达法测定福建古田水口水库ML4.8级地震序列的波速比,其计算的相关系数较高,测得的波速比值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分析ML4.8级主震前后的波速比发现,在前震期经历了相对稳定—低异常值—回升—加速上升—高异常值—主震发生的过程;余震期波速比高、低异常值增多,且差异有逐渐加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应用多台和达法测定福建仙游震群M_L≥1.0地震的平均波速比,在考虑一定震中距及台站数计算情况下,测得的波速比值相对稳定、可靠,计算的相关系数高,剩余标准差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波速比值的总体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仙游震群波速比变化复杂,总体经历了高异常值-低异常值-高异常值-相对稳定-主震发生的过程;主震及较大余震发生后,波速比的高、低异常值增多,且低异常值频次较高于高异常值。对小区域的波速比变化分析发现:不同区域相对主震前后,异常值变化情况差别较大,从震群波速比整体特征讨论波速比变化异常情况,是否范围过大,有待于更多案例的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严重干旱背景下,2010年6月27日—30日广西西北部出现大暴雨,28日凌云—凤山交界发生3级(ML)震群活动,采用多台法计算主震30 km范围内震群前后及期间2.0级以上地震波速比,并利用单台法计算甲龙、平果地震台波速比,发现震群波速比高于震群发生前后数值,靠近震区的流动台、甲龙地震台波速比高于平果地震台。利用波速比判别震群是否由降水触发,对震情趋势判定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库诱发地震中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速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桥水库MS4.6诱发地震和紫坪铺水库ML2.5诱发震群为例,研究了穿过水体下方的地震波的波速比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由彝海子台记录的穿过大桥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在蓄水后4.6级主震前存在高值异常,反映库水对波速比有影响;由八角台记录的穿过紫坪铺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显示,在2006年8月28日后一时段库区东北部出现微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结果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在八角台附近的汶川水磨发生了2.5级水库诱发震群.因此认为,根据穿过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射线计算的单台波速比,能够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周围地区介质特性的改变,可作为监测水库地震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
冯锐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3):211-221
广东省新丰江水库区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地震。本文分析了1961年以来十四年间,特别是主震前后纵、横波速比Vp/Vs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波速比Vp/Vs在主震前出现了明显的负异常,总异常时间约为十一个月,于震前一个半月返回正常值,在主震震源附近的深水峡谷区异常幅度最大,异常时间和空间范围比一般构造地震的要小.后期几次强余震前也有异常变化。虚波速度在主震前存在某些异常特征。上述波速比的变化可以用扩容模式较好地解释。 波速比值是由两个台站的记录得到的。对虚波速度的计算采用了联合地震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邯郸地震台网1984-2010年记录的当地及周边地震,计算当地的平均波速比及平均泊松比的值,对其间发生的ML4.0以上地震分析,并对波速比曲线及地震震级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地区平均波速比为1.691,平均泊松比为0.229,震前波速比有低值,以期通过本研究能对当地波速比对地震的约束规律提供积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城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后147次地震的资料。结果表明,主震前地震波速比有明显的异常变化。纵横波速比Vp/Vs表现为“下降-回升”的异常形态,负异常至少在主震前四年已出现,最大异常幅度为10%左右,负异常结束后十个月发生主震。主震前波速比异常区较大;而震源附近的小区域,仅在全区波速比回升后的临震前才出现了急剧的负异常。主震前横波速度变化不大,纵波和虚波速度出现异常变化。在一次4.8级强余震前两个月,波速比也出现了负异常。 本文还分析了8次人工爆破,但未发现主震前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关于波速比异常的原因,初步认为是岩石在构造应力的集中作用下,弹性性质发生变化、内部出现大量微裂隙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正中强地震前波速比会出现下降,之后回升到一定程度发生主震。传统测定波速比依据走数据,得到的波速比是各台站至震源传播路径范围内的平均值,反映的不完全是震源处介变化引起的波速比异常。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与波速比有关,其随时间的变化可间接反孕震区介质物理性质随时间的相对变化,同时S波和P波的零频极限比值正比于纵、横波  相似文献   

9.
收集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唐山震区2012-2016年ML≥1.0地震,选取震源深度5-10km、波形信噪比较高的波形数据,拾取直达P波、S波震相到时,利用和达法计算平均波速比,并分析研究区平均波速比水平分布特征与时变特征,结果表明:唐山震区上地壳平均波速比约为1.71,且水平分布呈区域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复杂的地壳结构。研究区内3次ML≥4.0地震前,波速比曲线均呈较显著的下降-低值-回升形态,表明该区平均波速比变化可能具有一定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2001年以来该地区的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地震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4个子区域,分别计算了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并对比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曲线随时间流逝的变化幅度相差较大,且呼和浩特地区的平均波速比明显低于其他3个地区的平均波速比,初步推断与呼和浩特地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及地下介质性质有关。震例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托克托县ML4.6地震前震中区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持续低值—回升发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