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侏罗纪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重要的产煤期,然而此时云南、四川中-南部没有煤系出现,反而发育了一套独特的“红色岩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繁盛着蜥脚亚目等形形色色的恐龙,与中国北部、东部地区的恐龙类群有明显的差异.马门溪龙在中国主要发现于四川,最近在云南侏罗纪“红层“中发现云南马门溪龙(新种)尚属首次,再次证实禄丰一带存在上侏罗统.该化石产于禄丰川街盆地老长箐-大尖峰剖面,在其下部地层中还分别产出代表中侏罗世的川街龙和早侏罗世的禄丰龙化石.能在同一完整地层剖面上见到不同时段早、中、晚侏罗世3套恐龙动物群,这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2.
云南禄丰地区首次发现晚侏罗世早期轮藻化石组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云南禄丰地区在地层学方面有两项重要的进展:①川街盆地不仅具有“禄丰晰龙动物群”, 在其上部还相继发现了中侏罗世“川街龙动物群”和相当晚侏罗世的恐龙化石;②按照国际地层规范,厘定并新建了一套侏罗纪岩石地层单位。新近又在前人称之为“上禄丰组”下部(川街组)及“酒红层”(麻地山组)中分别鉴定出中侏罗世轮藻组合Aclistochara maanshanensis-Aclistochara abshirira-Aclistochara karierica和晚侏罗世早期轮组合Aclistochara jaisalmerensis-Aclistochara karierica-Mesochara voluta。这一晚株罗世早期轮藻化石组合在中国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3.
彭光照 《江苏地质》2009,33(2):113-123
自贡地区涵盖侏罗纪3个不同时期的恐龙动物群组合。早侏罗世是恐龙动物群的萌发阶段,以原蜥脚类和原始蜥脚类恐龙共存为主要特征,属禄丰蜥龙动物群范畴;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具有过渡性质,代表恐龙动物群的繁荣阶段,特点是原蜥脚类绝迹,原始的蜥脚类和进步的蜥脚类共同成为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并开始出现一些特化的蜥脚类,肉食龙类和鸟脚类成为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剑龙类开始出现;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代表恐龙动物群发展的鼎盛阶段,特点是成渝龟类被蛇颈龟类所取代,原始的蜥脚类已消亡,特化的长颈型的马门溪龙类为主要成员,肉食龙类、鸟脚类和剑龙类向大型化发展。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兴衰和更替与四川盆地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依据禄丰县川街剖面修订了昆明小区曾经使用半个多世纪的上、下禄丰系(群、组)岩石地层单位,厘定并重新命名了禄丰组(包括沙湾段和张家坳段),新建川街组、老罗村组、麻地山组,沿用安宁组,首次在禄丰区域内划分出上侏罗统。结合各组产出的化石,建立起侏罗纪早、中、晚3套脊椎动物群序列。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又确认出昆明小区存在上三叠统舍资组和侏罗系的连续沉积。通过对比,确定昆明小区中侏罗统川街组底部和上侏罗统安宁组顶部,缺失楚雄小区张河组下部“绿砂岩段”和妥甸组上部“黄色泥岩段”。首次发现晚侏罗世妥甸组昆虫化石,昆虫化石的类型和叶肢介等门类化石有别于北方动物群。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提出康滇地层分区侏罗系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5.
胡绍斌  刘军平  曾文涛  王伟  夏彩香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3-2023050013
1938年,云南许氏禄丰龙的发现拉开了云南侏罗纪恐龙研究、发掘的序幕,恐龙化石的发现地从云南禄丰一带向外延展,陆续在云南晋宁、元谋姜驿、云南易门夕阳、武定万德、双柏安龙堡等地报道,但目前恐龙化石的报道均集中在楚雄盆地的中部及东部,而楚雄盆地的西部地区未有报道。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滇西祥云地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首次发现恐龙骨胳化石产地,对该新化石产地开展初步化石剖面调查和修理,共发现有5层恐龙化石富集层,部分化石保存较为完整,未经过长距离搬运,以原地埋藏保存为主,骨胳化石主要有肠骨、椎体、坐骨及肱骨等。这一发现拓宽了云南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填补了楚雄盆地西部无恐龙化石的空白,丰富了云南早侏罗世恐龙化石库,为楚雄盆地西部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昕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中国的晰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划分出5个相关的晰脚类恐龙动物群:(1)早侏罗世资中龙动物群;(2)中侏罗世蜀龙-峨眉龙动物群;(3)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4)早白恶亚洲龙动物群;(5)晚白恶世纳摩盖吐龙动物群。文章还对中国的晰脚类恐龙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四川井研马门溪龙动物群地层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井研的含马门溪龙动物群地层进行描述划分 ,并且将其中的化石与马门溪龙属中其他类型在形态特征、地层层位上逐一对比。综合分析得出了井研马门溪龙动物群出现于晚侏罗世早期、而且在形态组合上是较为原始的类群 ,形态学的鉴定和地层学结果相互吻合 ,同时也进一步清晰了马门溪龙属在晚侏罗世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8.
川滇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禄丰川街剖面侏罗系-白垩系混合磁极性超带的M19极性带位于安宁组下段顶部.四川泸州纳溪剖面M18r级性亚带位于蓬莱镇组二段上部。上述古地磁界线与马门溪龙、叶肢介、双壳类等所形成的生物界线相吻合。因此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在滇中被置于安宁组下段与上段之间或妥甸组上段的2个亚段之间;在四川此界线则被置于蓬莱镇组第二段的中上部。  相似文献   

9.
王国富 《云南地质》2004,23(1):77-82
记述云南禄丰棠海出土早侏罗世一件恐龙头骨化石标本。通过鉴定比较,归于新洼金山龙相似种(JingshanosaaurusofXinwaZhang&Yong,1995),并与许氏禄丰龙、金山龙、玉溪易门龙进行对比,讨论了它们在原蜥脚类进化过程中的各自位置。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质学报》2019,(2):215-223
四川是恐龙资源大省,自1915年首次科学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在恐龙动物群组合、系统演化、集群死亡原因与埋藏环境、生活习性与行为方式、骨组织学与古病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现并鉴定出的恐龙骨骼化石有35属48种,占中国恐龙骨骼化石种类的近1/5,恐龙足迹化石21属20种,占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种类的1/3。其中,包括我国最早的恐龙足迹和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我们期待未来四川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将在早期和晚期恐龙的发现、绝对年代测定、系统演化、区域性对比、微观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